王婧
現今英語教學提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思維品質屬于其中一項,并占領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但現階段的英語教學普遍停留在之前簡單、機械的讀背上,思維品質的培養沒有得到重視。筆者結合自己曾設計的陜西旅游出版社四年級的一堂故事教學課,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就是引導學生觀察語言現象,分析、對比語言現象的異同,轉化圖文,建構語言知識體系,歸納語言規律,加工語料,評價文章的過程,使學生在英語實踐中形成初步的辨識、觀察、對比、分析、提煉、歸納、建構、推測,甚至評價與批判的思維能力。以下就一堂故事課談談培養小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幾種常見策略。
故事內容:
Blue bird:Morning,my friends!Are you playing games?
Yellow birds:No.We are making our house.
Blue bird:Look at the beautiful sun.Come and play with me.
Yellow birds:Sorry.Were busy.
Blue bird:Oh,its snowing.How cold it is.I want a house.
Yellow birds:Poor thing!
一、設置疑問,培養學生思維習慣
講故事前,我并沒有直接一句一句讀文本,而是出示一只鳥打哆嗦的照片,緊接著提問,Why the blue bird feel so cold?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It is snowing outside.It is raining outside.He has no home.He has no food.He is in the refrigerator.等等。學生們非常好奇,自然很樂意讀這個故事。如果一開始,老師就直接讀故事,就絲毫起不到啟發思考、培養思維習慣的作用,也沒法激發學生興趣。
在故事后面的教學中,我也通過呈現圖片來提問:Why the blue bird is sad?來引發孩子們的思考,孩子們可以回答:Because he has no house.Because he is so cold.等
二、引用故事圖片,引發學生思維積極性
小學生善于形象思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圖片教學,讓他們用語言描繪出來,有效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培養思維活躍性。因此,在進行第一幅圖片教學時,我就根據圖片提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Is it in the morning or in the afternoon? What are the yellow birds doing?
回答完這些問題后,他們對于故事的主要信息也有了大概掌握,并在接下來的第二和第三幅圖片教學時也采用同樣的方法,極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三、創設話語空間,發揮學生想象力和發散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局限于略顯空洞蒼白的文本,而是適時豐富文本,往縱深處挖掘。當故事進行“When it is snowing,the blue bird has no house”時,我并沒有直接講故事,而是拋出問題:What will the blue bird do? Will he cry or ask for help? Will the blue bird die?What are the yellow birds doing? If you are the yellow bird, What will you do ?留給學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同時給學生更多用英語組織語言表達的機會。
這樣一來,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就不僅僅局限于一種結果,會有更多思維,也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發散思維。在藍鳥沒有房子要凍死的時候,我又提出問題:Should we help the blue bird? Why or Why not?學生們各抒己見,我總結每種做法的原因,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批判思維。
四、利用思維導圖,訓練學生圖文轉換能力
在教完這個故事后,我再一步步出示關鍵圖片:太陽、兩只黃鳥建房子、藍鳥在玩耍、下雪、藍鳥冷倒在地上的圖片,孩子們根據這些關鍵圖片可以把原文復述出來,也便于他們記憶。
語言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過程,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觀察、認知、辨識、轉化、理解、歸納、預測、批判等思維活動,充分利用好上課時間大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變得更加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