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玲
【摘 要】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而“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歷法中的一部分,被世界各國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不僅包含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界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同時還記錄了人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所呈現的獨特的行為方式,集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因此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5000年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幼兒園;自然科學領域;教育價值
一、引言
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而“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歷法中的一部分,被世界各國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不僅包含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界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同時還記錄了人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所呈現的獨特的行為方式,集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因此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5000年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給予了重要的指導。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起了廣泛的重視。教育學專家和學者們對“二十四節氣”中的教育價值也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并逐漸運用到了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之中。本文主要針對“二十四節氣”在幼兒園自然科學領域方面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二、“二十四節氣”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教育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與自然的接觸與交往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的經驗和規律,蘊含著豐富的農業文明和天文學知識,同時在現階段的教育領域中也體現出了豐富的教育價值。筆者認為,“二十四節氣”的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自然科學領域。“二十四節氣”作為長期以來指導人們農業生產的古代歷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動物、植物的活動及生長規律等,在自然科學的領域具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的教學,不僅能使幼兒學習到更多的關于自然界的知識,更對生物的發展規律及時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樹立最基本的科學觀。
(2)傳統文化領域。“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內涵。其中經久流傳的詩詞、曲賦、名篇佳作中就有很多是圍繞“二十四節氣”而創作的,反映了農業生產勞動和農家生活的場景,極具生活情趣。另外,“二十四節氣”中還包含了豐富的傳統習俗,許多節氣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固定節日,如清明。同時也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民間風俗,如,清明節掃墓祭祖、冬至吃餃子等。在幼兒園進行“二十四節氣”的教學,不僅會提高幼兒的文學素養,還能增強幼兒的人文情懷。
(3)藝術審美領域。幼兒時期作為增長知識、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關鍵時期,藝術審美方面的素養對幼兒思維及身心發育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節氣的變化,組織幼兒親身的感受自然的變化及其中蘊含的美好,從而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審美意識的提高。
三、二十四節氣在幼兒園自然科學領域方面的教學策略
(1)結合二十四節氣的知識,組織幼兒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幼兒教育不應通過灌輸,而應使幼兒通過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接觸過的,來進行自主的知識的積累。因此,在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的教學時,教師應積極的組織幼兒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帶領幼兒走出課堂,走近自然,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來感受天氣、溫度、動物、植物等事物是如何隨著節氣的變化而變化的。
(2)結合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開展相應的游戲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知識中還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習俗的元素。在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的教學時就可以將一些傳統的民間游戲融入到幼兒園的教學之中,從而使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到“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在“清明”時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放風箏、踢足球、蕩秋千等游戲活動,在“立冬”時節,組織幼兒進行踢毽子、跳繩、跳房子等游戲。
(3)結合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對幼兒實施童謠的教學。童謠作為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方法,簡短易記、朗朗上口,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提到的教學優勢。因此,在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反映時令、節氣的童謠進行教學。如指導幼兒朗讀《二十四節氣歌》,在幼兒了解節氣之間時間關系的同時,教師還應進行節氣由來及各種風俗的介紹,從而更好的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同時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也有很多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內容,教師通過指導幼兒對這些古詩詞的學習,不僅使幼兒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更能從多個角度進行“二十四節氣”的認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二十四節氣”作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通過與幼兒園教學的結合,發揮出了巨大而豐富的教育價值。教師通過結合“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教學,以對幼兒進行實踐教學、游戲教學及童謠教學為手段,使幼兒積累了豐富的自然科學領域方面的知識,增強了幼兒的科學意識,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懷章翠.回顧與展望: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J].江蘇教育研究,2009(16).
[2]許艷.幼兒科學課程的后現代視域審視[J].紅河學院學報,2009(02).
[3]孫娓娓.當前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思考[J].當代學前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