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韻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中國網絡社會進一步發展,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信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其地位以及價值也逐步上升。網絡購物、網約車、共享單車、P2P網絡借貸等一系列依托互聯網的新興產業正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微信、微博、淘寶、支付寶等眾多網絡平臺,也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生活的重要場所。公民在享受網絡服務便利性的同時,產生了包括姓名、通信通訊聯系方式、身份證件號碼、財產狀況等相互關聯的大量個人信息。由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透明化的特點,公民個人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司法實踐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以及與公民個人信息相關的網絡詐騙、電信詐騙、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屢屢發生。最高人民檢察院官方網站于 2017年5 月17日發布6起侵犯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令人觸目驚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社會危害性日益突出,必須依法予以懲治。
一、我國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立法現狀概述
我國對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立法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之前,刑法設立了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侵犯通信自由罪等。由于處罰犯罪行為對象的范圍較小,很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未被納入刑法的規制?!缎谭ㄐ拚福ㄆ撸吩鲈O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這是刑法對之前幾個罪名的完善,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更廣,處罰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力度更大了。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整合了《刑法修正案(七)》中所規定的兩個罪名,合并、完善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在法律上明確了公民個人信息,加大了打擊力度:第一,將犯罪主體由特殊主體擴大到了一般主體;第二,針對違反國家規定,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他人的行為,從重處罰;第三,增加“情節特別嚴重”的法定刑,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是立法的進步。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下文簡稱“《網絡安全法》”)和兩高《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解釋》”)同時施行,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律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司法實踐中辦理該類案件具有指導意義。
二、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主要特征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型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在法律上明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據統計,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楊浦區檢察院受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一審公訴案件共計23件40余人。通過研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相關案例,可以看出該類犯罪呈現出網絡化、低成本、清晰分工和犯罪案件關聯化等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犯罪源頭多樣化、犯罪手段智能化
司法實踐中,黑客入侵服務器、木馬攻擊、非法網站、收購舊手機恢復信息、行業“內鬼”外聯等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作案源頭多種多樣。為了牟取非法利益,犯罪分子利用主機、筆記本電腦或者手機等設備,將大數據技術、木馬制作和傳播、網絡漏洞和偽基站等多種智能化手段運用到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中。
(二)犯罪行為跨地域、犯罪成本低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成本極低,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可以隨時零距離交流,同時也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遠程操控對犯罪地外任何一處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竊取或買賣,造成了犯罪行為實施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不一致,導致抓捕難度大、追蹤成本高、調查取證困難、破案率低的局面。如本院辦理的彭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彭某通過互聯網QQ、微信聯系上下家買賣公民個人信息,因彭某等人利用網絡犯罪,公安機關調查取證困難,彭某獲取信息的上家以及出售信息的下家目前均無法追捕到案。
(三)犯罪組織團伙化、犯罪案件關聯系列化
實踐中,犯罪主體基于地緣、血緣、親緣關系,形成一種以糾合性的松散結構為特征的違法犯罪群體。犯罪團伙成員共同故意犯一種或數種罪,分工明確,給犯罪控制帶來困難。同時,犯罪分子竊取、買賣或交易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步驟關聯,有泄露信息的“內鬼”,有購買和轉賣信息的“中介”,還有為進行敲詐勒索、詐騙等犯罪的信息“需求者”,案件呈現出關聯性、系列化模式。
三、加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和實務問題思考
為有效遏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在準確適用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依法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同時,應思考如何加大力度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建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
目前對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條款,見諸于法律、行政法規等,缺乏一部統攬全局、提綱挈領的專門法律。立法工作遲滯不前,造成了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邊界不清晰,從長遠來看,應從立法層面下功夫。《網絡安全法》已經建立,應盡快為《憲法》注入具體條文規定,建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完善作為最后保障的《刑法》的系統、全面的法律體系。
結 語
“如果沒有慎重考慮,并直覺反射似的把刑事威懾作為明顯節省成本的實現任意行政目的或者福利目的的政治上廉價工具加以濫用,那么刑罰就失去了它的特效性,即應該是對于個體或者社會利益特別不能容忍的,道德上卑鄙的損害或者具體危險的反應?!?
刑法是整個法律體系的保障法,刑法是一切法律的制裁法?!俺龆Y則入刑”3,一個行為一旦觸及刑法,則首先需要違背其前置性法律,而不是刑法掌管一切社會行為。在網絡時代,刑法更應當扮演守夜人的角色,除了對犯罪行為進行刑罰處罰外,也應當保持克制與謙抑的理念。目前需加強相關前置法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形成嚴密的保護網,才能真正做到加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目的。要從立法、司法、執法等各個層面發力,才能更好地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彰法治文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