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糊涂
摘 要:特赦制度作為中國刑法中一項非常特殊的存在,一直備受爭議。作為一項國家對犯罪人員免除罪責或者刑罰的法律制度,特赦通常僅在憲法、刑罰或者行政法中規定。現行憲法中第67條11項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決定特赦的職權,第8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擁有發布特赦令的職權。但是在中國法律的不斷完善過程中,關于特赦的案例少之又少,本文將對特赦制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簡單剖析,并且對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特赦制度;刑法;法律;必要性
1 特赦制度的含義和特征
特赦制度并不等同于免罪,而是針對國家特定的犯罪分子實施的免去部分或全部刑罰的一種制度,并不是消滅其罪,而是消滅其刑。
1.1 實施嚴格流程復雜
特赦制度的實施非常嚴格,國家主席在發布特赦令之前,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議案通過后才可實施。特赦令發布后,需要人民法院進行進一步的裁定,并由人民檢察院監督。經過司法行政機關對特赦令的執行,罪犯才能得到赦免。因此在層層嚴格審查之下,中國的特赦制度受人民監督并且是一定是完全可行的。
1.2 對象特定,但特赦周期不固定
特赦制度的實施對象并不是面向所有罪犯,能得到特赦待遇的共計九類,參與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俘、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立功、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作出較大貢獻、現役軍人獲得個人一等功以上獎勵、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或已滿75周歲,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或者刑期內表現良好的人員,才可獲得特赦。最后,特赦令的發布并不是隨隨便便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迄今為止,也只有過9次特赦。
2 特赦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
2.1公正性存在質疑
特赦的對象是已經受到罪行警告的犯罪人員,是一項免除其全部或者部分刑罰的制度。特赦不等于大赦,免其刑并不免其罪,在特赦后倘若再次犯罪,也是會記為累犯。在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中,都只對特赦做出規定,這也表明大赦已經在中國廢止不復存在。以公平性來講,特赦要比大赦更嚴謹更公正,但是大眾對其認識的缺失也導致了特赦制度看似有失公平性。
2.2刑罰萬能主義和重刑思想的影響深遠
社會寬容度缺失導致了特赦制度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難度。特赦的對象為確有悔意、戴罪立功或有特殊情況的罪犯人群,但是在重刑思想的影響下,大眾對罪犯的理解就是“窮兇極惡”、“不可饒恕”。法制逐漸完善的當下,刑罰萬能主義也導致很多人對特赦制度表示不理解,尤其是在釋放以后,罪犯是否能改過自新不再犯罪,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也是特赦制度難以執行的桎梏。
2.3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撐
因為特赦具有特殊性,所以在特赦制度的執行中,依然存在沒有完善的法律支撐的情況,從現行憲法到部門法規內容中可見,關于赦免制度的內容少之又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也僅是對赦免一帶而過。在赦免制度的執行過程中,適用范圍、程序步驟等都沒有寫入法案,因此也就導致了特赦制度不被大眾理解和認可。
3 中國特赦制度的實施必要性
3.1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
2004年,尊重人權被寫入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將“依法治國”為理念和宗旨,隨著國民法治水平的不斷提升,更要將法律細節不斷進行完善。法律規定人的行為底線,觸及該底線就是觸犯了法律,但是在執法過程中,也應當重視人權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中國人一直將其作為思想準則,并鼓勵公民講文明、樹新風。這也就意味著“以暴制暴”的做法與現代法律存在差距。我們期望的是法律能成為一種懲戒惡人的最后手段,并不能成為桎梏社會發展的因素。因此,對于確有悔過之意的罪犯,我們也應當給以其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中國實施特赦制度是符合國家合格社會發展整體利益的必然措施。
3.2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要求
特赦制度就是一種恩赦,在人權保障意識逐步提升的當下,每一次特赦令的發布,都要公布罪犯的具體名單,并且具有嚴格的審核階段,保證特赦的公平正義性。國家主義擁有發布特赦令的行政權力,但是特赦令的確定是要由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并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多部門分別執行監督和執行工作。因此特赦令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是符合人民利益追求的舉措。
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當下,我們公民在享受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的時候,對于那些已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罪犯,也應當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減刑投入到新的生活中。我們應當了解的是,赦免制度并不會讓窮兇極惡的惡人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是針對那些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人,給其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倘若沒有減刑、假釋、特赦制度,會令罪犯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沒有戴罪立功、寬大處理的機會,也極有可能萌生報復社會的心理,在出獄以后反而會成為影響社會安全的一大隱患。
3.3中國完善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特赦制度的執行次數并不多,但是每次執行都是非常嚴格的。從1959年到1966年,中國共進行了6次特赦,主要是戰爭罪犯、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的赦免。能得到赦免條件的都是以“確已改惡從善”為評定標準。以戰爭罪犯為例,1975年中國對全部在押戰爭罪犯實行特赦釋放,并且賦予其公民權,和平的年代對戰爭罪犯赦免,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展現中國愛好和平的大國形象。
3.4展現新時代中國大國自信和執政者胸懷
“君子以赦過宥罪”,1975年第七次特赦與2015年第八次特赦之間間隔了30年之久。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赦免制度上一直都采取非常謹慎的態度,但是這樣謹小慎微,反而不利于中國法制化進程的發展。2019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并發布了第九次特赦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的特殊時刻,對九類罪犯實行特赦。這不僅能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同時也能反映出在70年的發展中,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向外界構建民主自信的人道主義大國形象。
3.5在中國實行特赦制度完全可行
中國逐漸完善的法律體系為特赦制度的基礎,能確保特赦人員的公平性。同時赦免制度已經在中國延續數千年,自堯舜時期就有了赦免制度,赦免制度已經成為古代君王鞏固國家社稷、推行仁政的重要舉措,新時代中國特赦制度也可以成為彌補法律過于剛性的不足,也是一種凝聚人心的重要舉措。以深厚的歷史背景為依托,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特赦制度切實可行,世界范圍內,美、英、法、日、韓也在實行赦免制度,由此可見赦免制度是完全切實可行的。但是在中國實行特赦制度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特設制度的適用范圍,并且充分發揮特赦制度的法治效力和對罪犯的感化力。
4 結語
總而言之,特赦是一項非常嚴肅的事情,在中國特赦制度的實施中,極大程度地保持了特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但是因為過于謹小慎微,導致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出現操作僵化、不被理解的情況。但是特赦制度的實行非常重要,無論是對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還是在國際上塑造從容的大國形象,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存在。在特赦制度在中國的實踐過程也是中國法律不斷完善的進程。法律是國民行為的準繩,但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更要重視法律的教育功能和引導功能,用道德感化罪犯,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特赦制度就是法律的教育和引導功能在中國社會的積極嘗試,同時其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著必然聯系,在未來也將尋求在政治目的和人權上的平衡點,將特赦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金財.試論完善我國刑事特赦制度的必要性[J].法制博覽,2018(33):220.
[2]許玉樓.對我國特赦制度的幾點思考——以2015年主席特赦令為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01):31-37.
[3]柳著文.論我國特赦制度在死刑案件中的運用[D].湘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