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積豪 符小發
摘? ?要:近年來,大棚種植豇豆得到了諸多人的青睞,而如何選擇種植密度能夠獲得豇豆的高產、穩產是諸多研究者熱衷的話題。研究通過對海南三亞設施豇豆按照行距80 cm,株距15 cm、20 cm、25 cm、30 cm4個不同密度進行設計,探討不同種植密度對大棚豇豆產量的影響。研究發現,行距80 cm、株距20 cm處理下的豇豆產量最高,可以看出該種植密度是適宜當地大棚種植的最佳密度組合。
關鍵詞:豇豆;種植密度;大棚種植;產量;影響
豇豆也被人稱之為豆角,主要食用部位為其嫩莢[1]。豇豆富含胡蘿卜素,同時還含有很多的維生素及蛋白質。有研究表明,豇豆含有不少礦物質元素,如鈣元素、磷元素等,可以說豇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大棚豇豆可以使上市時間提前,較好滿足人們對蔬菜的需求。因此近年來大棚種植模式得到了諸多人的青睞,對如何選擇種植密度能夠獲得豇豆的高產、穩產進行了研究與探討[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2019年3月對海南三亞設施豇豆進行了行距80 cm,株距15 cm、20 cm、25 cm、30 cm 4個不同密度的設計。其中行距80 cm、株距15 cm為處理1;行距80 cm、株距20 cm為處理2;行距80 cm、株距25 cm為處理3;行距80 cm、株距30 cm為處理4。于3月10日進行育苗,育苗時采用5 cm×5 cm的營養土塊,采用穴播模式,每穴控制在2顆種子左右,澆透水并做好相應的保溫措施,同時也可預防幼苗徒長,苗齡控制在24 d左右。3月20日進行定植,5月29日—7月3日為前期采收期,試驗將此時期確定為產量的研究期[3]。
1.2? ?田間管理措施
1.2.1? ?插架摘心
待豇豆抽蔓之后要及時進行插架,當豇豆主蔓爬到夾頂的時候進行摘心,從而推動側枝更好生長,在后期等側枝坐莢之后進行摘心,從而使得豆莢可以更好
生長[4]。
1.2.2? ?肥水管理
在開花之前,要做好控水措施,從而推進根系生長。要做好蹲苗措施,推進開花和結莢,待豇豆坐莢之后,要做好相應的肥水供應措施,從而保證結莢的數量。具體而言,緩苗水澆完以后進行中耕蹲苗,做好保墑提溫措施,從而推動根系的發展,同時防止莖葉徒長。當發現花蕾可以澆少量水,初花期不要澆水。待第1花序結莢而出現多節花序的時候將水澆透,當進入結莢期時要見干就澆水,當豇豆進入采收期要伴隨澆水進行相應的追肥[5]。
1.3? ?統計方法
觀察并記錄各個組合的豆莢長度、產量等,利用方差分析,篩選出適宜當地大棚種植的最佳密度組合[6]。
2? ?研究結果
2.1? ?不同密度對大棚豇豆莢性狀的影響
2.1.1? ?不同密度對大棚豇豆莢長的影響
研究發現,處理1豇豆莢長為61.15±1.15 cm;處理2豇豆莢長為65.67±1.24 cm;處理3豇豆莢長為65.88±1.43 cm;處理4豇豆莢長為65.94±1.29 cm。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不顯著(P均>0.05),但這3個處理和處理1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
2.1.2? ?不同密度對大棚豇豆莢粗的影響
研究發現,處理1豇豆莢粗為0.84±0.07 cm;處理2豇豆莢粗為0.87±0.03 cm;處理3豇豆莢粗為0.87±0.04 cm;處理4豇豆莢粗為0.87±0.06 cm。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不顯著(P均>0.05),但這3個處理和處理1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
2.1.3? ?不同密度對大棚豇豆單莢重的影響
研究發現,處理1豇豆單莢重為22.94±0.97 g;處理2豇豆單莢重為27.91±0.19 g;處理3豇豆單莢重為27.95±0.86 g;處理4豇豆單莢重為27.99±1.02 g[7]。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不顯著(P均>0.05),但這3個處理和處理1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
2.1.4? ?不同密度對大棚豇豆單株結莢數的影響
研究發現,處理1豇豆單株結莢數為17.31±0.66個;處理2豇豆單株結莢數為28.31±1.27個;處理3豇豆單株結莢數為28.66±0.92個;處理4豇豆單株結莢數為28.71±1.03個。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不顯著(P均>0.05),但這3個處理和處理1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5? ?不同密度對大棚豇豆產量的影響
研究發現,處理1豇豆小區產量為4.81±0.54 kg/m2,處理2豇豆小區產量為5.59±0.24 kg/m2,處理3豇豆小區產量為5.31±0.38 kg/m2,處理4豇豆小區產量為5.24±0.96 kg/m2。處理2與處理1、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顯著(P<0.05),處理2和處理3之間顯著性不差異(P>0.05),但這2個處理和處理1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結論
在試驗研究中,伴隨著密度不斷加大,大棚豇豆莢長、豆莢粗、豆單莢重、豆單株結莢數也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但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不顯
著(P均>0.05),但這3個處理和處理1都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進一步探究不同密度對大棚豇豆產量的影響卻發現,處理2與處理1、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顯著,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1 (P<0.05),處理2和處理3之間顯著性不差異(P>0.05),但這2個處理和處理1都有顯著性提高(P<0.05)。可見處理2和處理3、處理4相比,大棚豇豆莢長、豆莢粗、豆單莢重、豆單株結莢數相對較低,但該處理下的密度相對較大,故而對于整體產量而言還是有著較大優勢的。由此可以看出,行距80 cm、株距20 cm處理下的豇豆種植密度是適宜當地大棚種植的最佳密度組合。
參考文獻:
[ 1 ] 呂全明,黃金福,陸志新,等.豇豆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7(5):57-58.
[ 2 ] 湯蘊玉,呂全明,陸志新,等.大棚春番茄-夏豇豆-秋芹菜周年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3):95-96.
[ 3 ] 夏楓,成善漢,林師森,等.不同基肥對大棚土壤養分、豇豆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熱帶生物學報,2017,8(1):42-47.
[ 4 ] 金海軍,張紅梅,丁小濤,等.不同種植密度對大棚環境、黃瓜產量及病害發生的影響[J].上海農業科技,2018(2):76-77,110.
[ 5 ] 陳玲,吳傳秀,向娟,等.不同種植密度對泡漬豇豆成豇9號產量及效益的影響[J].蔬菜,2017(11):7-9.
[ 6 ] 雷伏貴,曹奕鴦,李麗紅,等.不同種植密度對大棚西洋甘菊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福建農業學報,2013,28(8):784-788.
[ 7 ] 周建元,陳丹,譚永強.不同播種期和種植密度對鄂豇豆8號產量的影響[J].中國瓜菜,2009,22(1):13-15.
(收稿日期: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