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華
摘 ?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具有產量高、種植面積大的優勢。現代小麥種植需要大力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分析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利用科學施肥、選取良種、密植、預防病蟲害等手段,達到小麥種植高產的目的,為小麥作物的優質生產提供理性的參考方向。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突破,提升了小麥品種的質量和產量,促進農業領域的科學發展。當前我國小麥種植過程中存在較多的技術問題,仍需結合區域實際問題綜合分析小麥栽培的影響因素,科學選擇高產種植技術,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提升小麥的品質和產量,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
1 ? 小麥栽培技術
1.1 ? 選取優質小麥品種
當前小麥品種豐富多樣,為確保小麥產量和品質,可以結合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選擇穩產、高產、抗病且國審通過的優良小麥品種,提升小麥的高產性和抗病性。種植人員在選擇小麥種子時需利用科學的方法,結合本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進行選擇,一般選擇豐產率較高、抗逆性較強的種子,例如克春4號、龍麥35號、龍麥33號、克豐12號等。經過新選擇后的小麥發芽率幾乎在90%之上。
1.2 ? 加強整地工作
小麥種植中若想提升其品質與產量,需要確保土壤中肥力充足,應避免在同一塊土地上反復進行耕種。在土地連續種植3輪小麥之后,可以在第二年種植其他種類的農作物,接著開展科學的輪作倒茬。這種種植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小麥預防如全蝕病等疾病的發生,還可以平衡土壤中的養分,升級土壤中的結構,增加土壤中的肥力,促進小麥正常生長,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收獲完前茬作物后,種植人員應及時進行深翻整地工作,充分吸收雨水,整地深度需在25 cm左右。未經深翻的區域可以采取旋耕、淺耕、深松等方法,在播前淺耕階段應將耕地深度控制在10~13 cm之間,結合地塊的實際情況施加底肥。
1.3 ? 適時播種
小麥播種時間的科學安排可以確保小麥安全過冬、培育壯苗、高產抗病。選擇播種時間主要根據土壤中的水分與氣溫因素,結合種植的品種和區域進行選擇。例如,鄄城縣屬于冬小麥的種植區域,白天平均氣溫為16~18 ℃時適合進行播種工作,最佳的播種期為每年的9月15—25日。結合小麥品種的實際種子發芽率、田間出苗率、千粒重明確實際播種量。基本在16萬~20萬株/667 m2,實際播量是10~12 kg/667 m2,注意早播需要趁早,晚播需要加量,播種期每推遲3 d需要增加1 kg/667 m2的種子[1]。
1.4 ? 科學施肥
小麥種植中若想實現高產種植需要合理施肥,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十分需要氮、磷、鉀3種營養元素。因此,種植人員應當科學進行配方施肥,將無機肥與有機肥相互結合,將氮、磷、鉀肥相互配合使用,圍繞“補充鉀肥、增施磷肥、穩施氮肥”的原則,使小麥充分吸收氮、磷、鉀3種元素。注意磷肥、有機肥、鉀肥需要全部被用作底肥,氮肥的70%~80%應被當作底肥,剩余的20%~30%可以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進行追加。
2 ? 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 科學處理土壤和種植
土壤與種子的處理與小麥種子的發芽情況密切相關。種植人員需要選擇包衣良種開展播種工作。尚未包衣的種子應進行藥劑拌種,這種做法可以預防小麥的病蟲害。種植人員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選取藥物,嚴格把控拌種使用藥物的用量,避免選取對種子品質造成消極影響的藥劑。例如,0.15%的粉銹寧EC乳油在具體種植實踐中具有良好的防病蟲害成效,能夠減少種子中的病菌,加強小麥種的抗蟲、抗病性質。在處理時可以與整地工作相結合,針對蟲口密度高的區域,利用辛硫酸顆粒4~5 kg/667 m2,將其均勻地播撒在土壤的表面,緊接著翻入土壤中,增加小麥種子的抗病性。
2.2 ? 小麥返青期的防治
小麥在返青時期容易患上紋枯病、吸漿蟲病,對于其高產種植產生消極影響。種植人員應當利用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行藥物防治工作。在防治紋枯病時,可以選擇禾果利,按照一噴三防的要求進行使用。或者將三唑酮乳油與紋枯凈充分結合,加入適量的水攪拌為藥液,均勻噴灑到小麥的莖基部。每間隔15 d再進行第二次噴灑。在這一階段中,可以選取甲基異柳磷乳液與土壤一同混合蓋在表層土壤上,增強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2.3 ? 小麥抽穗期的防治
小麥在抽穗期容易患上白粉病和銹病。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加強對這類疾病的了解與重視。葉銹病可以通過50 g/667 m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在小麥發病初期進行噴霧防治[2],或者利用6~10 g/667 m2三唑酮加入50 kg的水進行噴霧防治。假如小麥患上白粉病,應利用8~10 g/667 m2三唑酮或者1.5~4.0 g/667 m2的特普唑與50 kg水結合進行噴霧防治。
對于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可以結合其發病特點和季節選擇科學的防治手段,提升小麥作物的抗病性。當前人們對于食品衛生安全有了較高的要求,在確保小麥品質的同時應防止其生長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因此,種植人員可以增加小麥品種的市場檢驗環節,設置有機綠色認證機制,對于小麥在種植中可能出現的病蟲害問題,利用多樣化手段進行物理、化學、生物防治。
另外,在蟲害防治中,常見的小麥生長害蟲包含蚜蟲、蜘蛛、麥葉蜂等,最嚴重的蟲害是蚜蟲。因此可以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利用劃鋤鎮壓的形式進行防控,或者在田間種植油菜等作物來引誘蚜蟲等害蟲的天敵,實現生物防治的效果,具體的農藥應結合區域蟲害進行選擇。
總之,高產小麥的種植問題一直是農業發展的重點,種植人員應結合區域地質條件、氣候條件選取合適的小麥種植技術,既要增加種植人員對小麥高產種植方法和技術的了解,也要按照小麥不同生長時期的特點進行管理,以便實現良好的小麥種植效果。在種植實踐中探索科學的高產種植技術,加強栽培技術的應用。
參考文獻:
[ 1 ] 沈文鋒.小麥種植及管理技術初探[J].農家參謀,2019(16):99.
[ 2 ] 李靜娟,李永宏.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2019(26):11,12.
(收稿日期:201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