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利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社會建設日益完善。在各行各業繁榮發展的背景下,雖然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進步提供了極大助力,但與此同時,由于社會生產所暴露出的生態失衡和環境污染問題卻不斷凸顯。基于此,為了確保國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黨和政府逐漸提高重視程度,并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結合東北地區實際情況,對植樹造林技術與管理措施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植樹造林;管理措施;生態文明
植樹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產活動,也是培育森林的基本環節。從生態效益角度來看,植樹造林能夠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噪聲、美化環境,更加有助于保持生態平衡,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保障,從社會效益角度來看,植樹造林能夠凈化環境,為人類社會提供優質生活空間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無論何種出發點,加強植樹造林與其管理工作力度,都有助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1? ?植樹造林技術
植樹造林以林木樹種的栽植和培育為主要工作目標,所以在實際工作開展中,為了確保樹種的成活率和功能有效發揮,則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進行選擇,確保樹種本身特質與當地土壤、溫度、濕度等條件相契合,進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減少成本支出[1]。
1.1? ?播種造林法
播種造林法是植樹造林的常用技術手段之一,主要將林木的種子直接播撒于指定區域進行造林。這種方式具有操作簡單、節約育苗時間的特點,所以通常被應用于大面積的造林工程當中,能夠有效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但這種方式對造林地的條件要求嚴格,并且后期的養護和管理成本較高,所以應當綜合考量后再行選擇[2]。
1.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即將完整的苗木作為材料進行栽植,進而實現區域整體造林的效果。植苗造林法的主要優勢在于苗木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強,并且能夠抵抗不利因素的干擾,所以生長較為穩定。但在苗木的栽植過程中,一旦由于外界壓力過大,容易對苗木造成損傷或者失水等問題,所以需要進行育苗后,通過高標準的栽植技術進行操作,一般落葉和云杉等樹種以這種方式為主。植苗造林法的關鍵在于苗木的水分,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縮短苗木栽植時間,并保證苗根水分充足。
1.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主要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作為材料進行栽植,所以能夠極大程度地節約育苗時間和成本。在造林工程開展當中,分殖造林法操作相對簡單,成活率較高,樹木的本身優勢體現明顯,所以唯一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于樹木本身是否適合營養繁殖,比如松樹、楊樹、柳樹等樹種可以采用分殖造林法。
2? ?植樹造林管理措施
2.1? ?幼林撫育管理
幼林正處于樹木的生長階段,所以相對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干擾而受到影響。為了提高幼林生長的穩定性和成活率,則需要加強人工管理工作力度。從幼林本身生長階段來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對緩苗、扎根、生長以及進入速生等階段的工作內容,所以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標在于為幼林提供更加優質的生長環境,主要體現在溫度、濕度、肥料、光照等方面。就我國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而言,由于冬季溫度較低,并且氣候相對干燥,為了確保幼林能夠更加快速生長,則應當結合保暖措施與澆水工作的開展。其次,對于幼林來說,土壤作為主要的必備因素,其質量直接影響樹木的生長效率。而東北地區的土壤相對肥沃,對樹木生長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所以在管理工作開展當中,通過適當松土和除草,即可改善樹木生長環境。管理工作除了對外界自然環境進行一定人為控制外,還需要對樹木本身進行修剪等方面的處理,確保樹木保持最好的生長速度,提高成林效果[3]。
2.2? ?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具有我國特色的植樹造林管理工作模式之一,在多年的發展歷程當中,封山育林管理方法日趨完善,管理效率不斷提高,時至今日,依然可以成為植樹造林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封山育林管理模式主要針對灌木叢、天然下種、采伐跡地和荒地等區域進行禁封,確保造林地整體環境與條件不受到外界人為因素干擾,然后進行人工培植,將原本荒蕪的地區改造成為林地。對于我國東北地區來說,不僅黑土地資源豐富,而且自然資源種類繁多,封山育林工作則可以起到良好的成效,并有助于開發森林資源附加價值,以便于實現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同增長。封山育林管理工作的開展,應當秉承“以封為主、封育結合”的工作理念,并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提高造林工程的規范性和標準性。封山育林管理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更加有助于綠化速度的提高,所以相對更加具有效率與經濟優勢。
2.3? ?退耕還林管理
我國東北地區是國內重要糧食產區之一,每年大量的糧產為國內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由于耕地逐漸增加,原有林區面積不斷縮減,所帶來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問題日益明顯,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提高耕地與林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則需要有計劃進行退耕還林。以退耕還林還草等管理工作的開展,主要工作理念在于可持續發展,立足于大局觀對國土資源進行有效部署利用,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率,進而恢復自然環境原有風貌,包括樹種植被以及各類動物和微生物。并且在退耕還林后,還有助于涵養水源,加固土壤質量,避免由于水土流失等問題所帶來的災害,所以退耕還林不僅是植樹造林工程的必要工作手段之一,也是切實為社會公眾提供良好生存環境的一種主要方式。
3? ?結語
總之,受到區位因素和地理因素影響,我國東北地區林業資源較為豐厚,為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助力。但在開采和利用當中,原有資源不斷消減,環境質量日益下降,為了避免生態效益損失,則需要加強植樹造林工程項目的建設與管理,以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提高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我國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 1 ] 何宏剛.關于植樹造林技術與管理措施探究[J].科學技術創新,2011(28):266.
[ 2 ] 胡智華,徐立田.關于植樹造林的方法和管理措施探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4(17):9.
[ 3 ] 吳曉虹.植樹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5(6):59.
(收稿日期: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