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順 齊林 慈敦偉 李尚霞 樊宏 王進



摘? ?要:目前對花生耐鹽堿能力的研究,多采用水培方法集中在芽期或苗期某一階段進行的短期鹽脅迫,有關鹽堿地花生種植技術的研究較少。在濱海鹽堿區域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鹽堿地花生干物質積累、植株性狀及產量的影響,以及鹽堿地花生生長發育規律及產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確立鹽堿地花生最優的種植密度,為濱海鹽堿區域花生生產、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
關鍵詞:種植密度;鹽堿地;花生;干物質;積累;產量;影響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16-0008-02? ? ? ?中圖分類號: S565.2? ? ? ?文獻標志碼: B
山東省是我國農業大省,其中魯北濱海平原地處環渤海灣濱海鹽堿土區(主要指現代黃河沖擊三角洲)分布有大面積的鹽堿地。德州、濱州、東營和濰坊的耕地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目前,濱海鹽堿區域棉花種植面積較大,然而棉花年際間增減波動頻繁,價格波動大,管理費工費時,農民種植棉花積極性銳減。花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屬中等耐鹽作物,相比較而言,花生產量高、經濟效益好,且管理輕簡,可成為輕中度鹽堿地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1-4],現針對種植密度對鹽堿地花生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進行分析。
1? ?研究內容
試驗在東營市農高區進行,密度試驗設雙粒播和單粒播兩種方式,雙粒播種分別設8 000穴/667 m2、10 000穴/667 m2、12 000穴/667 m2和14 000穴/667 m2,共4個密度;單粒播種分別設10 000株/667 m2、12 000株/667 m2、14 000株/667 m2、16 000株/667 m2和18 000株/667 m2,共5個密度。每處理種植4壟,長10 m,平地覆膜種植,每壟寬0.85 m,壟內種植2行花生。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
2? ?測定方法
2.1? ?干物質積累量
于播種后30 d開始,每隔20 d選擇生長發育一致、葉片無病斑和破損的植株,將植株分為根、葉、莖和莢果4部分,分別測定植株各部分的干物重。測定方法為將樣品在烘箱內105 ℃殺青60 min,再經85 ℃烘干至恒重稱重,重復5次。
2.2? ?考種與測產
收獲時每處理選取長勢均勻一致的連續10株進行考種,測量記錄植株的株高、第一對側枝長、分枝數、單株結果數及雙仁果數。測產時每處理選取長勢均勻一致的地塊,每處理設3次重復,每重復收獲6.67 m2,折算成每667 m2產量。
3? ?研究結果及分析
3.1? ?不同種植密度對鹽堿地花生產量和植株農藝性狀的影響
不同種植密度對鹽堿地花生產量和植株性狀的影響見表1。
如表1所示,鹽堿地花生雙粒播種產量均高于單粒播種,其中雙2產量顯著高于其余各密度處理,而單粒5產量最低。由相同播種方式之間比較可知,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均表現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而單株結果數和單株雙仁果數均表現為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雙粒播種的主莖高和側枝長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分枝數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單粒播種隨著密度的增加,主莖高和側枝長表現為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而分枝數同樣表現為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
3.2? ?不同種植密度對鹽堿地花生地上部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
如圖1所示,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花生葉片和莖稈干物質積累量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葉片干物質積累量在花生生育前期無顯著差異,在播種后70 d時出現明顯差異,雙粒播種和單粒播種單株葉片干物質積累量均表現為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雙粒播種,除雙1之外,其余3個密度均在90 d干物質積累量達到峰值,而后迅速降低;而單粒播種葉片干物質積累量則在110 d達到峰值,而后迅速降低,播種后130 d,各處理之間葉片干物質量差異較?。▓D1-A)。
由圖1-B可以看出,鹽堿地花生隨著生育期的推進,莖稈干物質積累量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不同處理之間相比較,莖稈干物質積累量隨著密度的增大而降低?;ㄉ捌冢鞣N植密度之間差異較小,至播種后70 d,各處理之間出現明顯差異,生育后期差異增大。雙粒播種,除雙1之外,莖稈干物質積累量在播種后90 d達到峰值,而單粒播種處理則在播種后110 d達到峰值,而且越到生育后期,各處理之間差異越顯著??梢?,單粒播種比雙粒播種更有利于花生地上部干物質的積累。
3.3? ?不同種植密度對鹽堿地花生飽果成熟期莢果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
如圖2-A所示,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單株莢果干物質積累量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單1密度條件下單株莢果干物質積累量最高,達到46.91 g,而單5處理單株莢果干物質積累量最低,為23.28 g。單位面積莢果干物質積累量表現出不同的趨勢(圖2-B),雙粒播種條件下,單位面積莢果干物質積累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雙3處理為最高,雙4處理略有降低,而雙粒播種單位面積莢果干物質積累量均高于單粒播種;單粒播種處理間相比較,表現為與雙粒播種相同的趨勢。
4? ?討論及結論
鹽堿地花生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花生葉片和莖稈干物質積累量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ㄉ捌?,由于花生植株較為矮小,植株對光、熱等環境因素的競爭較小,因此,花生地上部干物質積累量無顯著差異,但隨著花生生育進程的推進,花生植株間競爭加劇,在播種后70 d時出現明顯差異,雙粒播種,除雙1之外,其余3個密度均在90 d干物質積累量達到峰值,而單粒播種干物質積累量則在110 d達到峰值,可見,雙粒播種加劇了花生植株間的競爭,造成花生植株較單粒播種提前衰老,單粒播種比雙粒播種更有利于花生地上部干物質積累。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單株莢果干物質積累量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單位面積莢果干物質積累量表現出不同的趨勢,雙粒播種條件下,單位面積莢果干物質積累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雙3處理為最高,雙4處理略有降低,而雙粒播種單位面積莢果干物質積累量均高于單粒播種,這與鹽堿地花生產量表現出相同趨勢。鹽堿地花生雙粒播種產量均高于單粒播種,其中雙2產量顯著高于其余各密度處理,這是由于受鹽堿地的環境影響,花生田中容易出現缺苗斷壟的現象,雙粒播種更有利于彌補這一不足,因此,筆者認為鹽堿地花生種植中應使用雙粒播種方式。
參考文獻:
[ 1 ] 劉兆普,沈其榮,鄧力群.麥魚套作改良濱海鹽土的研究[J].土壤學報,1997,34(3):315-322.
[ 2 ] 萬書波.我國花生產業面臨的機遇與科技發展戰略[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1):7-12.
[ 3 ] 王秀貞,王傳堂,唐月異.花生誘變材料及品系芽期耐鹽性鑒定[J].花生學報,2011(4):13-18.
[ 4 ] 王尊親.中國鹽漬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收稿日期: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