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翔 常暉
摘 ? ?要: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在中國外交當中,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帶一路”概念的出現,使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有了一個更廣大的平臺。當前中華文化傳播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筆者以《詩經》英譯為例,結合“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闡述《詩經》英譯面臨的困難,探索《詩經》英譯本在傳播優秀中華文化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和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外傳播的意義。此舉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可以改善我國的國際地位,從而更好地在世界大舞臺上立足和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詩經》;《詩經》外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
一、引言
建設“一帶一路”,是我國政府依據當今世界發展的情勢,高屋建瓴,順應潮流發展而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不斷加深,文化交流的加深成為了發展的必然和不可避免的趨勢,意味著中華文化在域外傳播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傳播優秀中華文化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個重要使命。中華文明綿延千年,優秀典籍浩瀚如海,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財富。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日益加深,這使得中國古代典籍比以往更具魅力。典籍外譯,不僅是簡單的作品介紹,更是向那些不了解中華文化的外國讀者介紹悠久的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優秀的典籍作品在我國歷久彌新的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極大意義和重要位置,世界可以通過典籍著作的翻譯出版來了解中國,發現中國。可以促進古老而又鮮活的中華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舞臺,進而參與到世界文化體系的構建。因此,我們翻譯人員是向世界傳播優秀中華文化這場持久“戰役”中的橋頭堡,我們具有重大而光榮的責任。筆者上網查詢了從2014-2019年以來的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名單,書單中包含不同種類的書籍,其中以人文類、經濟類為主導。主要向沿線國家介紹中國經驗、中國經濟、中國當代文化、中國歷史等。有關于典籍著作外譯的數量實屬不多。從各年份絲路書香名單可以看到,有《論語譯注》《圖說孔子》《中國經典阿拉伯語譯叢·道德經》等典籍著作翻譯成外文。其中有關《詩經》外譯的數量為零,也就是說《詩經》此本國學典籍巨作并沒有包含在內,沿線國家的民眾沒有機會去閱讀,更不消說傳播《詩經》中包含的優秀中華文化,筆者在此呼吁,希望大力開展對《詩經》的翻譯出版,加大在沿線國家的發行傳播力度,為傳播優秀中華文化助力前進。
二、《詩經》英譯本中蘊含的優秀中華文化
《詩經》既是我國古代智慧的體現,也是古代詩歌的發端之作。熟讀《詩經》,可以透徹了解先秦的政治文化、人民生活以及社會形態?!对娊洝钒ǜ鞣矫?,其中有關于愛情、戰爭、婚姻、飲宴、祭祀等。由此看來《詩經》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書”。
1、《詩經》中體現的宴飲文化
對于大多數外國民眾來說,中國有著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多數的外國讀者對這個古老而朝氣的國家的生活習慣、習俗感到好奇。在瀏覽《詩經》的時候,自然能閱讀到那些讓人垂涎欲滴的飲食宴樂描寫場面。其中《小雅·鹿鳴》堪稱宴飲詩的代表之作。
原文:“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7]
譯文:How gaily call deer While grazing in the shade! 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Let lute and pipe be played Let offerings appear And let lute and strings vibrate If you love me, friends dear, Help me to rule the State. How gaily call deer While eating the southernwood! 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Who give advices good, My people are benign; My lords will learn from you. I have delicious wine; You may enjoy my brew. How gaily call deer Eating grazing in the shade! 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Let lute and flute be played. Play luate and zither fine; We may enjoy our best. I have delicious wine To delight the heart my guest.[7]
許淵沖的譯文,在其“三美”思想指導下,譯文簡潔、音韻感強,畫面感清晰。這首僅僅百多個漢字組成的詩,從頭至尾都充滿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愜意,通過將“呦呦鹿鳴”和“鼓瑟吹笙”的翻譯為How gaily call deer,Let lute and pipe be played充分展現出了殿堂上嘉賓們觥籌交錯、互敬互融和動物和諧共存的飲宴場面。這在現今中國的廣大農村地區尚能得以窺見。“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譯文:Let offerings appear If you love me, friends dear, Help me to rule the State. 譯文簡潔,淺顯易懂。描寫的是參加宴會的人并沒有空手而來,而是給宴會的主人帶了禮物,這讓主人感覺到了朋友對他的友善之情。同時,也可以看出古代社會人們的禮節十分周到,即使是到了現代社會,中國人民仍然承襲著古代社會的優良傳統。外國讀者讀到此段的時候,將能較好地知悉和學習中國人民的社交禮節和文化,對即將來到中國的外國讀者來說,更有實際的學習意義,能幫助他們初到中國時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生活?!拔矣屑钨e,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譯文: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Who give advices good, My people are benign; My lords will learn from you.[7] 此段其實是宴會主人看到賓客攜禮而來,對賓客們遵守周禮行為的夸贊??渌麄兤返赂呱兄档孟胍蔀榫拥娜朔滦??!对娊洝废鄬τ诎自捨膩碚f是晦澀的,其措辭簡潔,意義深刻,許淵沖以其深厚的語言造詣將其中的意義用平實的語言表達,促進讀者理解其內涵,利于文化傳播。
2、《詩經》中的先秦時期婚制婚俗體現
《詩經》當中的婚俗制度,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我們可以從中去窺探古人的婚姻生活是何種樣貌。與此同時,通過研究婚俗制度,我們可以了解在當時生產力背景下孕育出的文化特征和所產生的意義,以及對后世發展的影響。其次,翻譯《詩經》中的婚俗制度描寫,可使外國讀者對中國的古代的婚制婚俗有大致的了解,進而增進對現代中國婚制婚俗的了解?!对娊洝吠庾g的出版對中外的跨國婚姻做出了巨大貢獻 。
兩情相悅的自愿婚俗
在春秋時期,盡管封建禮教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人們對于自由,奔放的愛情和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從未消失。我們在《詩經》中隨處可見對于自由婚姻的追求?!吨苣稀h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7]The tallest Southern tree Affords no shade for me. The maiden on the stream Can but be found in dream. For me the streams too wide. To reach the other side As River Hans too long ?To cross its current strong. [7]許淵沖的譯文,簡約而不簡單,平實的語言充滿著詩歌的韻律美,初讀這首詩,有一種清晰的畫面感。詩里講述的是一位癡情的男性傾慕一位女子,卻無法和女子結合的故事。主人公感嘆對女子的追求而不得,就像不能于喬木下休憩,不能渡過漢水和長江。別無他法,只能在腦海中勾勒出自己與女子成婚的畫面。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先民們的戀愛和婚姻生活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青年男女相互傾慕便可以結為夫婦。不僅男性可以自由追求女性,女性同樣也可以追求自己喜愛的男性。我們可以從《詩經》中看到諸多女性為追求美好愛情所譜寫的美麗感人的“樂章”。后世封建社會的發展,使得女性成為從屬于男性的存在,沒有自主權。彼時的古代勞動人民大膽追求幸福的勇氣與決心對后世有著積極的影響。外國讀者可以從許淵沖的譯文中了解古代中國的人民對愛情自由的向往和熱烈追求,感受古代中國人民的浪漫主義,引發其對現代中國婚制婚俗的關注和了解。
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詩經》英譯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雙方均是發力點和受力點。在文化的了解、碰撞、吸收和融合中世界文化得以發展。但是基于交流雙方發展的鴻溝,文化的交流是無法對等的,強勢一方文化自然強勢。同理可得,弱勢一方文化也相對弱勢。據統計,中國每年從國外引進的譯本多達上萬本,而中國推介到國外的本國文化的外語譯本只有少數幾百本而已,《詩經》譯本的翻譯出版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典型的文化交流鴻溝。以《詩經》為代表的中國典籍的外譯狀況反映了諸多存在的問題。
1、對外傳播方式有待改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文化碰撞的日益增加。然而,我國本土優秀文化對外傳播途徑匱乏,導致大批優秀文化滯留本土無法邁出國門。在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處于弱勢地位。相當一部分外國作品通過翻譯進入了中國的大門,而以《詩經》為代表的典籍著作卻沒有真正進入國外市場,外國讀者群體少之又少,此現狀的存在不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翻譯工作者的我們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
2、譯者素質有待提高。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世界文化的豐富財產。不僅對中國人還對來自世界各國的中華文化愛好者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但是以《詩經》為代表的中國典籍譯作在國外卻幾乎沒有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水平、高素質的翻譯者,翻譯質量不敢恭維。翻譯者的隊伍群體沒有得到良好的梯度培養和傳承。由此看來,著重提高翻譯工作者的業務素質是當下推動以典籍外譯為形式的優秀中華文化傳播的當務之急。
四、“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詩經》英譯的策略
1、深入市場調研,精準傳播策略
目前,國家對《詩經》英譯投入了大量精力,國內學術界也有相當一批學者如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許淵沖等在從事《詩經》英譯的研究。翻譯界在推動這項工作之前,應該厘清世界其他國家對于《詩經》的翻譯都做了哪些工作,各個譯本之間的受歡迎程度是如何的,哪些譯本存在較大的問題?!耙粠б宦贰钡耐七M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文化推介平臺,在此過程中,中國和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是無法避免的。此種人文交流將有助于我們了解沿線國家人民對于異域文化的需求,厘清中國典籍外譯在國外的現狀和行情,從而制定更精確的傳播策略。
2、明確“他者”需求,培養合格譯者
在有“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美譽的許淵沖老先生和中西合璧的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等一批優秀的翻譯工作者辛勤奉獻下,以《詩經》為代表的典籍外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盡管如此,大部分翻譯作品中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是無法達到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高質量翻譯人才的匱乏斷層,導致文學作品翻譯質量的低下是制約中華文化向域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為翻譯工作者學習外國優秀文化、了解沿線國家人民的內心想法、明確域外讀者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一個極其廣闊的平臺,在推進國家發展的同時,了解沿線國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閱讀偏好,從而制定恰當精準的翻譯策略減少因文化隔閡而帶來的譯文紕漏,從而為中國典籍外譯鋪出一條康莊大道。最后,“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行與實施可以較大程度地培養翻譯工作者的國際觀,翻譯并不是機械的語言轉換,需要全面理解其中的內涵,做好跨文化交際的使者。
五、結語
對外事業沒有文化作為支撐是難以長久的,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臺,需要盡快從中國文化傳播的頂層設計、文化自信、傳播媒介、支撐體系、創新能力等方面提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力,積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推動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民心相通。[4]如何在眾多中國文化中傳播更具中國魅力特色的《詩經》,是挑戰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大課題。
參考文獻:
[1]James Legge, the Shi King, the Book of Poetry, London, 1876
[2]John Francis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 Macao, 1834
[3]房新寧.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進中國文學經典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2-12(007).
[4]何其芳,李國青.“一帶一路”下提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力的路徑[J].北方經貿,2018(10):22-24.
[5]李雯.《詩經》婚制婚俗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
[6]李貴生,李天保.從《詩經》看先秦的婚禮制度[J].社科縱橫,2004(05):137-136.
[7]詩經:漢英對照/許淵沖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9
[8]謝倫燦,楊勇.“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文化走出去對策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2):110-114.
[9]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3):91-96+75.
[10]王宏.中國典籍英譯:成績、問題與對策[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9-14.
作者簡介:曹翔(1994.12-),男,漢族,籍貫:湖南耒陽人,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翻譯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旅游翻譯研究;
常暉(1970.11-)女,漢族,籍貫: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應用語言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首大學2018年度校級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典籍外譯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以《詩經》英譯為例”(項目編號: JGY2018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