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麗香
【摘? 要】隨著體制改革地不斷深入,農村經濟雖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一些問題也逐步浮現,資源供給的日益緊缺、經濟全球化對產業格局的沖擊、社會主義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動,都是的農村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挑戰。如何加強農村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所在。要擴大內需與外流,就要迎難而上,敢于創新和探索,立足解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本文就新時期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與管理進行論述,明確當前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有效的優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化新型農村。
【關鍵詞】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優化
一、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創新優化的意義
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城鎮化建設,現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不可否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從城市發展轉化到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中國最頂層的政策熱點,是社會極度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經濟體系的轉變,遠程共享成為振興農村、發揮農村產品特色的主要特征,也是農村經濟管理的重要改革策略之一。經濟管理是對區域經濟條件、產業特點、市場環境的綜合概述,以國家的基本政策為基點,有組織地開展各項宏觀調控活動,使得農業生產、產業開發、經濟轉型始終圍繞國家經濟戰略方針,并貼合市場動態需求的變化和區域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對生產、分配、運輸、營銷等環節進行統計、規劃、決策,全力推動農村經濟管理向著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總體而言,城鎮化戰略計劃的提出,使得農村經濟建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計劃提出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逐步推動國民經濟向著又好又快地方向發展。我國已進入新時期,農村經濟管理能夠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穩定村民的基本收入。然而,在發展過程中,系列農村經濟管理問題也層出不窮,究其原因,還是理念更新不足、制度建設不完整、資金投入不到位等,在管理中容易發生徇私舞弊的現象,久而久之必會影響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約因素
1.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相對落后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還停留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式承包作業模式,農業生產力相對落后,而現代農業要求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作業。在我國農村,強壯勞動力日益減少,沒有太多富余勞力。農業生產主要勞動力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勞動力處于緊張的狀態,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這一現象,從根源上講,是我國舊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機制,無法滿足現代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而造成的。由于我國農村正在逐步向城鎮化轉變,原有的農民不愿再進行農業生產,而是選擇進城務工,這就導致農田荒蕪,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由于我國農村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的制約,土地流轉缺少制度保障,種田大戶和專業化農民手中沒有聚集足夠的土地資源,土地大規模經營受到限制。
2.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農業產業金融體系和產銷連接機制建設不足
目前,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環境下,我國農業產業正在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轉化。這一轉變需要大量金融資金的支持。但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水平較低,農業經營管理者沒有對農業金融產業做出系統化的安排,農村金融機構沒有充分發揮其惠農支農功效,致使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缺少金融資源支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受到限制。
另外,農業經營者也沒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農產品產銷聯結機制。由于農業經營者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缺乏科學的長期的規劃,沒有通過農產品產銷聯結機制增加農民受益率,進而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農產品流通機構與農產品生產者沒有建立有效的組織機制,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信息也無法及時傳遞到農產品生產者手中。導致生產者盲目生產,無法按照消費者終端市場的需求調整生產結構。從而制約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
3.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遲緩,農業生產技術缺乏創新也是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經營管理者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不足制約著農產品生存率的提升。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有限,支農資金規模較小,需要建設的農田基礎設施卻很多,這就勢必造成投資效能低下的問題。
三、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優化方向
1.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地位
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優化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對農村經濟管理重視程度,使管理部門與管理人員在工作中端正工作態度,通過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向農民普及農村經濟管理的知識及重要性,為農民答疑解惑,以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地位。隨著社會向信息化方向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與信息人才的引進,為農村經濟管理搭建信息化平臺,以促進農村經濟管理向信息化轉變。在信息化時代,農村經濟管理要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基礎,促進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新型生產技術,以科技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轉型。要加強農業生產機械化進程,利用機械促進農業生產提高效率,利用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優化。農村經濟管理要在信息化平臺的輔助下進行科技實驗,為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優化提供契機。
2.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完善農業發展機制
農村經濟管理主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前提,需要基于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以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管理要在保證農業耕種面積穩定、糧食生產穩產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特點進行經濟作物的發展,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村經濟管理要依托于區域特色發展第三產業,在實現農業生產綠色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農村資源的優化共享。在國家城市化進程過程中,農村勞動者進入城市,勞動者在農村的土地流轉卻不被重視,農村經濟管理要在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指導下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以實現農村經營模式的多樣性,以完善農業發展機制。
3.完善農村市場的組織化規模
農村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年的調整與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明顯提升,農民收益不斷增加。可見,由農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所以在農村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務必要做好完善農村市場的組織化規模工作,認識到農村作為一個中心市場的重要性。
4.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發展外向型經濟
農村經濟管理在優化過程中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使財政強化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支撐作用。農村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及管理模式優化需要資金支持,以保證產業規劃和農業經濟培育的有效性。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監管制度實現對資金的強化管理,并保證了資金使用的透明性和規范性,避免了資金的挪用。要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從本質上保證農村經濟管理的全面推進。科技發展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突出,在農村經濟管理優化過程中要通過積極引導以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發揮最大價值。
結語
農村對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綜合實力與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做好經濟管理工作迫在眉睫,也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實現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的關鍵內容。相關人員要認識現階段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好定期考研,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提高經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向陽.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業經濟,2015(12):23-24.
[2]趙慶娟.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6(6).
[3]劉文峰.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