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王航
摘 ? 要: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小麥產量的提升與病蟲害的科學處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小麥植保新技術的應用對雜草的處理和病蟲害的防治意義重大。通過小麥高產植保試驗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分析,總結不同時期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關鍵詞:小麥;植保;栽培技術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小麥栽培技術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在小麥生產的過程中常常受到種植技術和氣候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小麥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對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的威脅。小麥高產創建植保新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對技術的要求不高,操作比較簡單,同時發展前景好,在許多小麥種植地區都能使用,通過不斷提高和優化小麥高產創建植保新技術,為提高小麥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1 ? 小麥高產植保試驗
1.1 ? 大田肥水管理
在小麥播種前需要進行施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施入農家肥和尿素等基肥,返青后、拔節期還需要施入一定量的尿素。小麥常采取的播種方式為條播,播種之后要及時進行清溝瀝水等工作。
1.2 ? 試驗設計
試驗區1為常規農藥施用區,該地區的面積為3 000 m2;試驗區2為空白對照區,不施用農藥,面積為330 m2;試驗區3為新技術方案示范區,面積為6 000 m2。
1.3 ? 藥劑使用的方案
為防止倒伏,要在每年的3月中旬使用一定比例的藥物進行噴施,此外,還要使用一定量的嘧菌酯·丙環唑來防控常見的白粉病、紋枯病等疾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蟲是小麥抽穗揚花期的主要病害,應使用一定量的氰烯菌脂和嘧菌酯·丙環唑以及吡蚜酮來進行防治,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各使用1次。在小麥的灌漿期間則應使用一定量的苯甲·丙環唑或氟環唑來促進灌漿,增加千粒重[1]。
2 ? 小麥高產栽培植保新技術分析
2.1 ? 藥劑攪拌技術
在小麥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科學處理,使用藥物進行拌種,結合試驗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藥劑拌種,攪拌的過程中使用一定量的適樂時加水攪拌種子,或選擇甲柳三唑酮加水拌種。攪拌工作結束后進行曬干和播種。
2.2 ? 土壤處理技術
進行土壤處理是提高藥劑防治的效果。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定量的辛硫酸制作成毒土,對土壤進行科學的用藥處理,在此過程中注意保證用藥的均勻。
2.3 ? 化學除草技術
在進行化學除草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試驗區的土壤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從而明確試驗區的土壤是否適合使用化學藥劑,以及適合使用何種化學藥劑等。在用藥后需要注意對比傳統農藥和新技術農藥的用藥效果,選擇樣品計算并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通過試驗得知,使用植保新技術的小麥區藥物效果比傳統農藥的效果好,要注意進行雜草清理的時間最好選擇2~3葉期進行,在除草之前需要實地調查雜草的生長情況,為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奠定基礎。如清除闊葉草,應使用一定量的氯氟呲氧乙酸兌水進行均勻的噴灑。
2.4 ? 不同時期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2.4.1 ? 小麥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
小麥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在播種前對土壤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和治理;第二,對小麥種子進行科學的處理,如采用浸種的方式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第三,在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結合土壤和種子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適合的農藥;第四,如果已經受到病蟲害的入侵,要結合病蟲害發生的實際情況,及時選擇適合的農藥進行防治,確保病蟲害治療的及時性。
2.4.2 ? 小麥返青拔節期的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拔節期間,可將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對小麥的根莖進行噴灑,效果比較明顯。在實際噴灑的過程中應結合小麥病害的實際情況和程度選擇用藥量,確保防治效果最佳。
2.4.3 ? 小麥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的病蟲害防治
小麥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的病蟲害影響范圍較大,其病害主要有麥蚜蟲,不僅危害大,而且傳播速度快,可以將殺蟲劑、殺菌劑和生長劑結合在一起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2.4.4 ? 小麥灌漿期的病蟲害防治
針對小麥灌漿期發生的病蟲害,要及時使用藥劑進行噴霧,也可以利用麥田中的天敵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利用生物鏈系統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可以降低對麥田造成的危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綜上所述,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受到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影響,應積極改進和創新小麥栽培新技術,改變傳統種植方式,結合小麥的生長周期、施肥、灌溉的具體情況,通過科學使用植保新技術,為實現小麥的高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 1 ] 謝天丁.小麥高產創建植保新技術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4(9):99-103.
(收稿日期: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