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論文以筆者的兩節英語課Integrated Skills為研究載體,參照《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反思這節綜合技能課中體現出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整體發展,將英語教學活動真正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英語教學返璞歸真,激發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使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真正落實到教師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去。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創造教育;民主教育
【作者簡介】萬珉嵩,江蘇省昆山市玉山中學。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眾多教育思想的基礎,而且他也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始終踐行著這個理念。陶行知語錄中的一句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生活既教育,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生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才能稱為教育。若是教育脫離了生活,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原本應有的靈魂和生命力。在牛津英語8A第四單元Integrated Skills—“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這課中,制作水果沙拉的內容就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生動的聯系到了一起。因為制作水果沙拉是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也是學生易于理解言之有物的。因此在教授本課前,我特意準備好了各式各樣的水果和制作水果沙拉的所需的工具。相比書上那些枯燥的文字,學生們肯定更喜歡不同尋常的課堂。果然如我料想中的那樣,從warm up時先展示給他們看一些水果沙拉成品的圖片,再到播放制作水果沙拉的視頻,他們一個個全程都睜大了雙眼盯著屏幕。看著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屏幕上五顏六色的水果,還伴隨著細碎的討論聲,我就知道我準備的這些材料達到了效果,激起了他們學習本課的興趣。陶行知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不就是這樣的嗎?拿本堂課為例,孩子們只知道用中文怎么解釋水果沙拉的過程,英課堂上只是換一種語言闡釋而已,來源于生活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他們看見老師拿著制作水果沙拉的材料工具進入教室,心里肯定猜到了老師會現場制作但不知道具體如何實施,正是這種對制作過程的已知和對課堂呈現方式的未知這兩個矛盾使他們對本堂課充滿了期待。他們對生活中這種再熟悉不過的活動勢必有很多的經歷可以分享,換句話說他們也為本堂課做好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減輕了老師的教學壓力。生活和教育本身就是一回事,是同一個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以生活的需要為標準的。一方面,生活決定教育,教育絕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都不能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對生活具有能動作用,應通過引導生活,改造生活來創造新生活。相信他們以后在生活中一旦出現和水果沙拉相關的內容時,本堂課上的一幕幕肯定會浮現在腦海中。
陶行知先生還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因此本堂課我設計讓學生在學習書本上制作水果沙拉的步驟之后,讓他們分小組親自動手制作水果沙拉。聽到這個消息可讓孩子們興奮壞了,個個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一雙雙小手都伸出來躍躍欲試,整堂課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任何教育活動都是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其實質是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聯系生活實踐,學以致用。孩子們在一大堆水果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有的負責將水果在清水清洗干凈,有的按照書上的步驟小心地把水果切成一塊塊小塊,還有的負責裝盤涂沙拉醬,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在課堂上現場親自動手制作了一份水果沙拉。當最后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復述剛剛的現場制作過程時,他們給出的反饋讓人欣喜,一個個基本都能完整地把制作過程脫離書本復述出來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隨著新課程標準的發布,我們的教育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教學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以前單純的講課或者滿堂灌有所轉變,要把學生的主體性真正體現到物品們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就像這堂適合學生自己動手的課堂,教師應該根據“學”的實際情況,做出對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這樣才能使“教”更貼近和切合學生的實際,也只有這樣才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更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更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記得在美國某個實驗室門口的一句標語: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今天這節課的實踐證明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習是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措施。我國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觀察,自己表達觀點,自己記錄,自己操作,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而不是被動的聽,教會學生學習。
除了“生活教育”和“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先生還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指出“我們只有和小孩子在一起無拘無束地談天說地時,和孩子一起比賽解難題時,和孩子一起搞制作時才會感受到孩子所特有的大膽的想象力、創造力,最起碼能感受到孩子們那種創造欲望。他們的創造想象常常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其中也常不乏合理的成分,那正是創造的星星之火,好好保護,將來是可以燎原的。”那我們應該如何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呢?個人認為,老師只有讓學生做有意思的活動時,才能讓他們無窮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現。在牛津英語7B第四單元Integrated Skills—中,學生通過書上學習的知識給出指路的指令指示,最終取得了埋藏的寶藏,收獲了成功的喜悅。我心想,何不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張藏寶圖尋寶呢?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探險夢,有個自己幻想中的秘密基地,藏著他們心愛的寶物。現在他們能自己運用所學的指令知識,讓其他同學跟著你的指令嘗試著找到埋藏的寶藏。看著他們三三兩兩地在課桌旁討論著計劃,在白紙上一筆筆勾勒出地圖的樣貌,在另一張紙上寫下寶藏的路線認真的樣子,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也為他們天馬行空的創造力給折服:他們有的把寶藏埋在了樹下,有的故意“使壞”圍著寶藏給出繞圈圈的指令,還有的竟然兩個人合作要把兩張地圖拼起來才能找到寶藏。此情此景我立馬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創造教育觀點“我們加入兒童生活中,便發現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我們要鉆進小孩子隊伍里才能有這個新認識與新發現。我們加入兒童隊伍里去成為一員,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真誠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就是要培養鼓勵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那作為教師應該如何解放孩子的創造力呢?陶行知先生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新課標也重新對教師進行了定位,我們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和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不謀而合,都要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努力構建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師生關系,以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這堂英語Integrated Skills為例,為了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我就要盡量減少對學生行為和思維的限制,讓學生的思緒自由馳騁,自由表現,讓他們自由發揮想象力構建自己內心的藏寶圖,讓學生充分享受自主自由的權利,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挖掘出新的潛能。
事實證明,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念是先進的,也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我要在今后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仔細研究學習借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理論指導課堂教學,并進一步結合我的英語教學,深入實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斷探索出屬于我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