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喬 王殿臣
【摘要】在教育部文件《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金課”一詞首次被提及,文件中還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好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打造“金課”,淘汰“水課”,以至于提高教學質量。基礎教育階段雖無“金課”“水課”之分,但是基礎教育仍然需要打造“金課”,只不過側重點會有所不同文章以解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學科的“金課”以及如何打造英語學科的“金課”做出簡單闡述。
【關鍵詞】英語“金課”;“水課”;基礎教育階段
【作者簡介】王喬(1994.03.05-),女,漢族,黑龍江七臺河茄子河宏偉人,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王殿臣(1969.09.20-),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寶清人,茄子河區嵐峰中學,中級英語教師。
引言
2018年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提出把“水課”變成“金課”。會議中針對高校提出將“水課”打造成“金課”。基礎教育階段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金課”,“水課”之分,但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堂也需要打造這樣的金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播的途徑。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英語學科。因此,在英語學科中培養學生中華底蘊,弘揚中國文化,在新時代對于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打造基礎教育階段的“金課”也是勢在必行。那如何將英語課堂中的“水課”打造成“金課”?本文將就此做一點探討。
一、英語課堂的“水課”和“金課”是什么
在了解英語學科的“金課”,“水課”之前我們要先知道廣義的“金課”和“水課”,由于時代的不同,定義自然也就不同。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甚至多元智能主義,沒有所謂的完美理論基礎,只有“取各理論精華,去各理論糟粕”,打造適合當代學生的“金課”,而不是滯留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理論,某一個框架。
1.“金課”。那究竟什么是“金課”?顧名思義,就是有含金量的課堂。教師能認真設計每一堂課,每一個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課程設置重難點突出,知識呈現具有階梯型,而不是一味講解,一味灌輸。教師要引發他們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得對他們有所了解、有所研究,有的放矢地設置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而不只是為了上課而上課,否則只會是一廂情愿,勞而無功。
李志義(2018)將“金課”歸結為“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除了李志義(2018)提出的“兩性一度”以外,還有兩點需要補充,“兩性一度”可能適合各個學科,然而英語學科有其特殊性,所以英語學科的“金課”應該具有“階段性”和“文化性”。
“階段性”就是老師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的課堂,而不是“千篇一律”,比如,在給小學階段的學生上課,我們需要一些更具體的教具,而不是抽象的介紹某一概念,因為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還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高中課堂就可以發展學生的抽象能力。
“文化性”其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要求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文化,要求建立“中國學派”對語言學習的新教學模式。二,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新課改中核心素養里有提到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這里重點在于理解各國文化的內涵,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尊重差異等。
2.“水課”。“水課”顧名思義,注水的課堂,沒有營養價值的課堂,老師課前不備課,課后不反思,尤其一些老教師有著多年教學經驗,十年不變的課堂,教學節奏完全不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抑或是揠苗助長,抑或是放任自流。李志義(2018)從低階課堂、灌輸課堂、封閉課堂、重知輕行、重學輕思五方面論述了“水課”之“水”。
他認為“水課”就是低階性、陳舊性的課,是教師不用心上的課。其實低階性就是學生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水平,課程設置沒有階梯型,更無難點可言,這樣的課堂沒有很好的訓練學生的能力。至于陳舊性,他認為課堂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從前很時髦的課程,現今早已陳舊。其實英語課程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我小時候上英語課就是老師帶著大家去大聲一遍一遍地機械重復,或者從一單元的section A到section B,老師都當作閱讀語法去講解,一句一句翻譯,一個語法點一個語法點的機械重復,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我相信也依然存在,最起碼在經濟落后地區,老師沒有現進地意識。除了低階性和陳舊性,還應該具有盲目性。為什么稱為盲目呢?舉個例子,衡水中學,在我上高中的時候,衡水中學風靡一時(現今依然存在),學校老師借鑒衡水中學的方法,給學生分發導學案,想法很好,最后得不到落實,班級卷子滿天飛,而且都是空卷子,老師上課講不完,學生完不成,反而全體成績下降,這種不考慮學生,老師,甚至學校實際水平的借鑒,就是“盲目性”。
二、如何使英語課堂變成“金課堂”
首先,英語教學的內容要具有創新性。創新性就意味著老師在備課時要“絞盡腦汁”,把每一堂課按照“金課”的標準去準備,而不是應付了事,這就要求老師多做教研,多讀相關書籍,多請教具有創新性的老師,而不是傳統課堂中老師一味講授,學生“左耳聽,右耳冒”,在課程導入時,老師多搜集相關背景知識,相關歌曲,以此吸引學生注意,課程中也不要一味提問,可以利用游戲讓學生更感興趣,例如little train, finger show,都是學生喜愛的,只要老師用心對待每一堂課,相信“金課堂”也就不遠了。
其次,英語教學的內容要具有文化性和國家性。英語是一種語言,它更需要在交際中去實踐,去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英語教材中英美文化在教材中占的比例很大,中國文化雖有涉及,但處于邊緣化的地位。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播的途徑。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英語學科。因此,在英語學科中培養學生中華底蘊,弘揚中國文化,體現國家性的理念,而不是英美文化沒學好,中華文化也不了解。在新時代對于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三、結語
打造“金課”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的重點,也是基礎教育的重點,也是英語學科的重點,更是每個老師的重點任務。以“金課”為導向的英語課程教學內容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傳播中國文化。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做不做,我們舍得不舍得花時間、花精力、花情感、花錢,并用我們的愛去建設這樣的課。如果有決心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建成英語學科的“金課”。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李志義.“水課”與“金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 24-29.
[3]顏敏.目標引領,科學提升,系統推進 ——新建本科院校“金課”建設先行之路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2019-04-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093.I.20190315.1522.038.html.
[4]劉靜.“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英語“金課”探索與創新——以英語口語教學內容為例[J].南方農機,2019,50(02):116.
[5]忻葉.從“水課”到“金課”[J].江蘇教育,2019(04):6.
[6]文旭.我對外語教育的幾點看法[J].當代外語研究,2018(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