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宏
談起新生兒黃疸,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去理會,因為要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它就會成為一種可怕的病。所謂的新生兒黃疸主要是指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該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在出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癥狀。若生后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復出現或生后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這就是新生兒黃疸。
在我們生活中,每分每秒都會有嬰兒伴隨著一聲哭聲降臨到這個世間,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所以我們才會無比密切的關注他,但是新生兒黃疸卻“威脅”著這些可愛的孩子,它會令一個剛剛迎接新生命的家庭崩潰。其實我們不需要那么的緊張,因為新生兒黃疸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可怕,而且它有目測的方法。現在我來給大家說說怎樣去目測判斷孩子到底有沒有得新生兒黃疸:通過肉眼可見的皮膚黃染初步判斷膽紅素水平,如頭面部黃染,軀干部黃染,四肢黃染,手足心黃染。因為剛出生的新生兒皮膚較紅,可以觀察皮膚壓痕的顏色,如壓痕發黃,則為新生兒黃疸,這就是我們可以目測的。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但是我們知道這一點,起碼在孩子出現這些癥狀的時候,我們可以早一點發現這個病癥,如若不然那是最好,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旦是我們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就會發展加重,所以我們應及早的診治,就不會讓病情發展為病理性。黃疸在剛出生的嬰兒身上是很常見的,生理性不要緊,就算是病理性也別很苦惱,因為現在我們的病理性治療也是很順利的,基本都是在80%以上。
出現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兒出生早期膽紅素生成過多,以及新生兒肝臟不夠成熟,代謝膽紅素的能力比較差所導致的。這是大多數新生兒發育過程中的,一個生理現象,不需要特殊處理。所以說,當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質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過多的去擔心他會怎樣,但是當新生兒黃疸出現病理性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它的嚴重性,以及會有怎樣的后果,還有他會有怎樣的致病性。
現在我就來說一下新生兒黃疸的兩種類型:
(一)生理性黃疸
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包括膽紅素生成相對較多;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能力不足;血漿白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差;膽紅素排泄能力缺陷;腸肝循環增加。因此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在生后第1周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
(二)病理性黃疸
就是由于各種因素造成的紅細胞大量被破壞分解產生的膽紅素量超過肝細胞的攝取、轉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升高,如瘧疾、輸血不當、藥物、過敏性疾病等。發生病理性黃疸時,血清總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不多。同時由于肝的代償作用,使其對膽紅素的攝取、轉化和排泄增加,腸道吸收的膽素原也增加,尿膽素原增加,糞便顏色加深。更詳細一點的說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主要就是下面三個方面,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泄障礙。
1.膽紅素生成過多
由于各種因素造成的紅細胞大量被破壞及腸肝循環增加,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紅細胞增多癥、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腸肝循環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維生素E缺乏和低鋅血癥等。
2.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由于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低下,使血
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缺乏)、Gilbert綜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癥)、Lucey-Driscoll綜合征(家族性暫時性新生兒黃疸)、藥物(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功能低下、21-三體綜合征等。
3.膽汁排泄障礙
肝細胞排泄結合膽紅素障礙或膽管受阻,可致高結合膽紅素血癥,但如同時伴肝細胞功能受損,也可有未結合膽紅素的升高。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先天性代謝性缺陷病、膽管阻塞、Dubin-Johnson綜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結合膽紅素增高癥)等。
以上就是新生兒黃疸的兩種類型的詳細介紹,所以其實說新生兒黃疸不是很可怕的一個病,別一提到新生兒黃疸我們的父母就很害怕,我們只要跟著醫生,相信我們的醫生,配合我們的醫生及時給孩子做治療,大部分治療也會很順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