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倫
摘要:目的 了解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在小兒疝氣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9例疝氣患兒作對照組,采用傳統疝修補術治療;另選取29例疝氣患兒作研究組,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對兩組患兒采用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研究組、對照組患兒療后痊愈率分別為100%、86.2%,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6.89%、27.58%,復發率分別為3.44%、20.68%,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在小兒疝氣治療中效果顯著,并發癥少,可減輕患兒痛苦,值得在臨床繼續推廣開展。
關鍵詞: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小兒疝氣;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4-078-02
疝氣即人體里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正常解剖位置進入另一部位,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兒童為該疾病的高發人群,且好發于男性[1]。通常情況下,不足6個月的小兒腹股溝疝氣可能會自我愈合,不過超過6個月的患兒發病后基本無法自愈,需考慮盡早手術治療,否則會為病患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帶來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引發腸管壞死、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疝囊高位結扎術屬于臨床進行小兒腹股溝疝氣治療的最常用方法,但該療法切口較大,為患兒帶來的創傷更明顯,且術后復發率高。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醫學理念的成熟,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在臨床得到了應用與開展,取得了滿意治療效果。現將手術治療過程以及開展結果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并作如下匯報: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淮北市傳染病醫院接診的29例疝氣患兒作對照組,男28例、女1例,年齡3-9歲,平均年齡(5.2±0.4)歲,病程0.8-3年,平均病程(1.1±0.2)年,直疝2例、斜疝27例;另從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接診的29例疝氣患兒作研究組,男27例、女2例,年齡4-8歲,平均年齡(5.5±0.2)歲,病程0.7-4年,平均病程(2.3±0.4)年,直疝1例、斜疝28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與本研究調查要求相符。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疝高位結扎術治療。協助病患取平臥位,用軟物將患兒臀部墊高,并實施麻醉后,再在患兒腹股溝內側上方約1cm處取一長約3cm的平行切口,將腹外斜肌前鞘切開,確保精索(女患兒為子宮圓韌帶)充分暴露,且對其作分離,找到疝囊,剝離到頸部,作高位結扎后進行切口縫合,術后應用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
研究組:采取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行靜脈復合麻醉后,協助其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在下腹部的腹橫紋處取長約1.5cm橫向切口,直接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再經血管鉗鈍性分離淺深筋膜,借助小拉鉤作牽拉,直到精索與外環口均暴露。女患兒應保證子宮圓韌帶充分暴露,切開疝囊,游離疝囊壁后作高位牽拉處理,實施貫穿結扎處理,把疝囊多余組織進行切除,睪丸與精索復位(女患兒把疝囊推回到腹腔,使子宮韌帶連續性得到維持)。遠端止血后縫合切口。
1.3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兒采用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腹脹、切口感染、陰囊腫脹等)以及治療5天后疼痛程度進行比較。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即在紙上畫一條長10cm的橫線,兩端分別為0與10,讓患兒根據主觀感受進行分值評定,分數越高表明患兒疼痛感越明顯。而臨床療效的評定即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解剖結構完全正常,病癥均消失則表明痊愈。調查所得數據值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給予處理,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經t檢驗;而計數資料則使用[(例)%]表示,經x?檢驗,P<0.05代表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兒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由下表格1里記錄的數據值能夠發現,研究組患兒痊愈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2.2兩組患兒采用不同方法治療5天后疼痛程度對比
研究組患兒術后5天疼痛分值為(3.5±0.4)分,對照組患兒術后5天疼痛分值為(7.1±0.2)分,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t=43.34,P<0.05)。
3討論
疝氣的發生主要是因人體組織或器官出現移位,經人體缺損、間隙或薄弱部位出現至另一部位,小兒疝氣的典型癥狀表現即排便、排尿不暢,咳嗽與哭泣等,為患兒消化系統帶來影響,使吸收功能與體質下降,更易引發腹痛、下腹脹痛或脹氣、便秘等不適[2]。腹股溝和泌尿生殖系統相鄰,疝氣擠壓會為生殖系統正常發育帶來影響,而疝囊內大網膜或腸管長時間遭受碰撞或擠壓更易發生炎性腫脹,引起疝氣嵌頓或無法回納,導致腸管壞死、腹痛劇烈疼痛與腸梗阻等并發癥的發生為患兒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故而積極探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在保障患兒健康成長中意義重大[3]。手術屬于小兒疝氣治療的可行方法,不過因小兒生理結構較薄弱,手術耐受性差,故而在術中可能會發生風險或導致術后恢復困難,因此傳統手術方法操作期間需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手術切口大,為患兒帶來的創傷更明顯,還會使腹股溝管的原有結構遭受破壞。對年齡小、發育不完善、抵抗力差的患兒來講,減慢了康復速度,且增加了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近兩年,因微創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現今用于小兒疝氣治療的微創手術包括腹橫紋小切口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其中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傷口更小,切口層次更少,對患兒正常組織帶來的損傷更小。同時因小兒腹股溝段,精索位置表淺,所以經腹橫紋小切口手術稍作分離則可將患兒精索與提睪肌看清楚,便于醫師手術操作中高位結扎,這樣就使得手術時間大大縮減,降低了手術出血量。故而本文中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的29例疝氣患兒痊愈率高達100%,并發癥發生率僅6.89%,復發率為3.44%,術后5天疼痛分值為(3.5±0.4)分,而僅采用傳統疝修補術治療的患兒痊愈率僅86.20%,并發癥發生率為27.58%,復發率為20.68%,術后5天疼痛分值高達(7.1±0.2)分,這充分展現出了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在小兒疝氣治療中的應用優勢。但我們認為究竟選擇哪種手術方案還需醫師結合患兒實際選擇最佳術式,促其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陳鵬,鐘信瓊,陳芳.小切口手術和傳統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07):1107-1108.
[2]牛靜.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的臨床有效性[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1):5999.
[3]雍新春.淺談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2015,9(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