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牟慶云
摘要: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室出現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結合原因總結出對應的干預策略。方法 對本院2017年1-12月血液透析室發生的127例護理不良事件分類、原因等進行分析,并進行干預策略制定。結果 引起血透室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較多,其中知識技能欠缺28例,溝通不良20例,責任心缺乏10例,未能及時觀察患者病情12例,違反制度規程、執行醫囑不嚴28例,缺乏無菌操作觀念12例,患者自身因素5例,其它因素12例。 結論 加強血透室護理人員責任心、綜合素質與護理技能的提升,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利于和諧醫患關系建構。
關鍵詞:血液透析室;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干預對策
【中圖分類號】R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4-155-02
護理不良事件特有的不可預見性和突發性,會為病患良好預后帶來影響,故而積極防控護理不良事件意義重大[1]。血液透析室屬于急慢性腎病患者與危重病患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主要場所,護理管理中的流程繁雜,對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要求高,必然需要承載更大的醫療風險[2]。近兩年,因醫療技術的發展,透析治療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展,但血液透析室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仍是困擾醫護人員的難點,那么究竟應如何進行該問題的解決呢?本院結合實際,對2017年本院血液透析室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原因進行總結,再結合原因進行干預方法制定。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我院2017年1-12月血液透析室發生的127例護理不良事件,事件中男患者67例、女患者60例。
1.2方法
對127例護理不良事件相關資料進行統計,不良事件出現后,由護士長組織全體護理人員,進行事件發生原因、經過的分析,結合結果作出詳細處理。其中0、1級事件于科室內作詳細討論,且提出對應的整改措施;針對2級與以上事件,除了進行整改措施制定外,需把事件發生經過作細致登記,再將其上報至醫院護理部。
2結果
2.1護理不良事件分類
血管通路相關事件:靜脈插管相關事件29例、占比22.83%,內瘺相關事件20例、占比15.74%;書寫與電腦錄入錯誤19例、占比14.96%;意外傷害事故27例、占比21.25%;宣教及溝通相關事件17例、占比13.38%;給藥相關事件21例、占比16.53%;消毒隔離相關事件18例、占比14.17%;職業暴露相關事件14例、占比11.02%。
2.2患者損傷結局分級
127例護理不良事件中0級39例、占比30.70%,I級43例、占比33.85%,II級25例、占比19.68%,III級20例、占比15.74%。
2.3護理不良事件原因
知識技能欠缺28例、占比22.04%,溝通不良20例、占比15.74%,責任心缺乏10例、占比7.87%,未能及時觀察患者病情12例、占比9.44%,違反制度規程、執行醫囑不嚴28例,占比22.04%,缺乏無菌操作觀念12例、占比9.44%,患者自身因素5例、占比3.93%,其它因素12例、占比9.44%。
3討論
血液透析室在護理管理中存在的風險事故與不良事件發生率高,這和臨床護理服務工作性質與特征均相關。護理不良事故雖無法完全杜絕,不過卻可經質量控制以及合理的干預方法來進行規避。當前,我國各大醫院對血透室護理工作質量提升越來越重視,力求能實現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的防控,規范護理行為,而要保證該目標得到實現關鍵就是對血液透析室的護理不良事件原因進行分析,并結合原因進行針對性應對策略制定。故而本研究通過對本院2017年1-12月血液透析室發生的127例護理不良事件分類、原因等進行分析,并作出如下總結:
3.1血液透析室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
(1)醫護人員責任心不足。本次調查中該因素所致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87%。在血液透析過程里,部分醫護人員注意力不集中,以致于血液進入廢液袋時未接管,使得空氣進入透析器,影響回血;并且,若在透析期間未使用肝素,同樣會引起風險事件發生,出現護患糾紛。此外,若透析時,穿刺針未進行妥善固定,也會導致穿刺針脫落,發生出血。
(2)知識技能欠缺。本次調查中該因素所致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2.04%。因穿刺期間操作流程不熟悉、技術不到位,可能會因穿刺失敗而引發血腫,出現醫患糾紛。
(3)未能及時觀察患者病情。本次調查中該因素所致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44%。具體表現即:①未定期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②透析時伴有糖尿病的病患發生低血糖現象后沒有及時發現并給予處理;③作深靜脈置管的病患未對導管流量充足情況進行監視,使得機器頻繁報警,影響療效的同時又可能會出現管路凝血等問題。
(4)護患溝通不足。本次調查中該因素所致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5.74%。病患在透析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未及時與其進行溝通,詳細的掌握病患情況,對一些注意事項未作出明確的講解,以致危險事故發生。
(5)無菌概念不足。本次調查中該因素所致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44%。血透操作期間,若未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無菌操作,則可能會導致污染事故發生。
(6)違反制度規程、執行醫囑不嚴。本次調查中該因素所致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2.04%。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若不能遵醫囑或按相關規定進行規范操作,則可能會引發操作順序錯誤、肝素使用不當的事故,或在血透前未認真核查病患姓名,出現錯誤用藥的情況,均會引發不良事件發生。
總的來講,引起血液透析室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必要通過科學應對措施的制定來將事件發生率控制到最低。
3.2干預對策
(1)加強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培訓。臨床護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發生和護理人員專業理論及實踐能力息息相關,唯有護理水平提升,方可將不良事件發生率控制到最低[3]。血透室內各項護理操作都較繁雜,專業性強,故而為護士操作技能與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故而科室應結合血透室專業特征,制定科學的、可考核的培訓機制,進行一對一帶教,使得工作流程更規范,使年輕護士的工作能力提升。
(2)增強制度執行力。認真執行事故總結制度,定期對院內外護理差錯所致的醫療事故給予總結講評,進行經驗教訓吸取,讓護理人員意識到怎樣的差錯可能會引起怎樣的危害與后果,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等,確保全體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增強[4]。同時,在科室內實施非懲罰性護理不良事件上報制度,鼓勵護理人員主動積極的將不良事件進行上報,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對待工作,若護理不良事件在發生前就通過可行舉措進行了阻止的應給予獎勵,以此來使護理人員彼此監管、相互提醒,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消除在萌芽狀態。
(3)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結合血透室臨床實際,對現已有的各項指標進行改進與完善,添加和實際工作相契合的感染控制措施,且要求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使血液透析室相關物品免受二次污染,要求科室內形成的各項護理工作檔案均認真詳細的做好記錄,使護理工作的開展更加規范。
(4)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透析的整個過程均應對病患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了解病患病情變化情況,若遇突發情況應及時告知醫師作出處理。特殊病患(如糖尿病患者)透析期間應做好血糖變化情況的監測,并及時了解與記錄病患每日胰島素使用情況,保證用藥規范,減少風險事故的發生。
(5)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與無菌操作。透析前一定要做好病患性命、性別、年齡、床號以及相關藥物使用量等基本信息的核對,認真制定無菌操作,預防感染事故的發生。
(6)加強護理質量檢查力度。于科室內成立質控小組,定期做好檢查,展開不良事件分析,進行解決措施制定,不斷改進護理工作質量,預防類似事件出現。
綜上所述,若要防控血透室不良事件的發生,增強血透凈化治療效果,應在管理方面加強防范,進行潛在風險因素評估,進行科室制度完善,注重醫護人員專業技能與素質的增強,才能真正實現護理管理水平的提升,降低護患糾紛。
參考文獻
[1]孔麗.血透室護理流程管理對提高護理質量效果的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8,23(05):493-495.
[2]盧菊萃.血液透析室風險因素分析與護理管理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06):108-109.
[3]廖淼淼.血液透析室患者行優質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09):1196-1197.
[4]尹曉靜.血液透析室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國農村衛生,20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