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璇
摘要:目的 分析耳鼻喉門診病人的心理特點以及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挑選我院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診治的耳鼻喉科門診病人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00例。其中有鼻科的60例、喉科的50例,耳科的90例。其中對照組的病人進行常規護理,而觀察組的病人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展開心理護理。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結果?在治療前,觀察組的接受度為58%,略高于對照組的49%,而觀察組在通過了心理護理后,其可接受程度(89%)遠遠超過對照組(52%),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對病人進行過心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減小病人的心理壓力,并讓病人樹立治療的信心,能夠正確的面對疾病。同時,通過心理干預還能利于醫生的治療與診斷,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改善病人的預后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心理特點;心理護理;耳鼻喉科
【中圖分類號】R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4-178-02
耳鼻喉科在醫院的門診治療中病人較多,疾病的病原廣、種類多,護理繁瑣,在護理時十分容易忽視對病人的心理進行疏導,從而使得病人在診治中具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影響治療的效果[1]。為此,本文對耳鼻喉門診病人的心理特點以及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展開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挑選我院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診治的耳鼻喉科門診病人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00例。其中觀察組有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齡在18至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5±1.4)歲;而對照組中有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在18至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0±1.1)歲。所有病人排除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異常、造血系統疾病、免疫功能問題、重度感染及臨床資料缺失者;并且所有病人對于試驗內容知情并同意,自愿參加本次試驗。并且該次試驗通過了醫院的倫理委員會根據倫理學審查標準審查通過。
1.2 心理護理特點
1.2.1 耳鼻喉科常見的心理特點:有的病人對于醫院的流程不熟悉,再加上一些病人的病情較重,沒有思想準備,所以他們的情緒十分激動,看病心切,容易產生醫患矛盾。同時,這些病人往往還具有恐懼不安的心理,其內心是不安定的、痛苦的。
1.2.2 初診病人的心理特點:(1)十分關注衛生護理人員的動態,利用分析別人的就診過程來展開內心評估;(2)根據護理工作者的態度,希望獲得其幫助與指示;(3)由于對醫院環境的陌生,十分關注病友對醫生的言行,有的家屬會多次反復詢問醫護人員,以獲得更多的信息。
1.2.3 慢性病人的心理特點:(1)在治療中逐步失去信心,心情逐步抑郁,醫療中的依從性越來越差;(2)發現其他病友的治療方式與自己不同,對自身的治療、診斷的正確性產生懷疑;(3)大部分病人還存在悲觀、消極、失望的情緒[2]。
1.2.4 畸形病人的心理特點:病人及其家屬具有較大的心理壓力,由于病人自尊心強、承受刺激的能力較弱,因此十分關注附近病友、醫生的言行,總是懷疑別人在討論或者取笑自己,因此心情十分抑郁。
1.3 心理護理方法
心理護理具有護理計劃與整體護理兩個部分,它是以護理程序為框架、以現代護理為指導、以病人為中心,并把護理過程系統性的使用到臨床管理與業務的工作模式,它是以恢復或者提升護理對象的健康為目的而展開的多樣化護理活動。而護理計劃則是護理程序理論的一種展現,是較為綜合的護理行為指導。
1.3.1 明確輕、重、緩、急的基本原理。根據病情的緊急程度,對于高危、危機的病人,需要重點進行護理,這是護理工作者的護理原則。所以在護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病人展開心理疏導,保持病人心理的平穩,從而獲得病人及其家屬的支持。
1.3.2 對初診病人的心理護理。護理工作者對首次就診的病人需要展開細致的服務,讓每個病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護理工作者的語言需要平和,態度懇切給首次就診的病人留下較好的印象。同時,護理工作者在面對一些教育水平不高、普通話不標準、理解能力較差、年齡較大的病人時,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不厭其煩的解決病人提出的問題,從而展現出自身良好的素養[3]。
1.3.3 對慢性病病人的心理護理。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有責任感、有同情心,并從內心對病人充滿尊敬,只有這樣,病人才會接納護理人員,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與感受拿出來與護理人員一起分享。從而讓護理人員根據病人的現實情況,針對性的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法,提升病人擊敗病魔的信心,增強治療的效果。
1.3.4 畸形病人的心理護理。對于畸形病人的護理,最好不要讓病人深入了解疾病的詳情或者治療情況,要向病人講解之前其他病人成功治療的案例,從而讓病人樹立起治療的信心。
1.4 判斷標準
接受:病人的配合度較高,并且態度十分積極;一般接受:病人的配合度一般,且態度較為積極;不接受:病人不愿配合進行治療,并且態度十分消極。接受度=(一般接受+接受)/例數
100%。并以病人出院時對護理工作者的認同度作為滿意度。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都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
”表示,時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
表示,當P<0.05時差異擁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病人在剛入院時,由于沒有專業護理人員的護理,在治療時缺乏信心,對自身的疾病存在較大的恐懼。而通過專業的護理后,病人的接受度大大提升,其中觀察組接受的病人有50例,一般接受的有39例,不接受的有11例,接受度達到89%;而對照組中接受的病人有22例,一般接受的有30例,不接受的有48例,接受度達到52%。觀察組的接受度遠遠超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門診病人來到醫院就診,都希望能夠快速弄清病因,并以最快的速度辦理好就診手續,降低候診的時間,如果病人在就診的過程中通過長時間的等待,那么就有可能增加病人的焦慮心理,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病人的不滿,產生醫患矛盾。尤其是對于一些首次就診的病人來講,他們大多具有焦慮、恐懼、害怕等不良情緒。在耳鼻喉科就診的病人,其不但具有大部分門診科室所擁有的特點,同時還具有單獨的本專科的特點,病人具有更明顯的焦慮情緒。根據護理工作者的護理經驗來進行分析,護理工作者在心理護理時,一定要把病人當作核心,發自內心的為病人著想,真心的對待病人,才能夠獲得病人的理解與信任。對于不同病情的病人,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性的制定心理護理方法,向病人講解現有治療方法與傳統治療方法之間的差異,從而采取最佳的治療方式,讓病人樹立戰神疾病的信心[4]。
在本次實驗中,通過專業的護理后,病人的接受度大大提升,其中觀察組接受的病人有50例,一般接受的有39例,不接受的有11例,接受度達到89%;而對照組中接受的病人有22例,一般接受的有30例,不接受的有48例,接受度達到52%。觀察組的接受度遠遠超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病人進行過心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減小病人的心理壓力,并讓病人樹立治療的信心,能夠正確的面對疾病。同時,通過心理干預還能利于醫生的治療與診斷,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改善病人的預后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婷婷. 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干預探討[J]. 健康必讀月刊, 2011(8):136-136.
[2] 吳菁華. 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的疾病特點及心理分析和護理[J]. 世界中醫藥, 2017.
[3] 陸桂秀. 耳鼻喉門診患者的心理護理及護理干預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 2013(17):216-217.
[4] 李薇. 耳鼻喉門診病人心理特點分析與心理護理分析探討[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6):1428-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