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預后功能恢復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80例腦梗死患者診療護理經過,其中40例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記做常規組,另外40例患者予以中西醫結合護理,記作觀察組,分析兩組神經功能、肢體功能及咽障礙恢復效果。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LOTCA、FMA評分差異不大,干預后觀察組LOTCA評分、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觀察組患者SSA評分(41.23±2.45)高于常規組(32.45±4.73),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97.5%)高于常規組(85.0%),對比P<0.05。結論 對腦梗死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科有助于患者神經認知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及咽障礙恢復,對患者預后來說有積極意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護理;功能恢復;影響
【中圖分類號】R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4-191-02
腦梗死好發于中老年群體,主要是因為患者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進而造成患者出現局部性神經功能缺損或障礙[1]。腦梗死一旦發生所不及時予以治療及有效護理,可使得患者病情加重,發展為重癥腦梗死,累及患者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等,引起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及吞咽障礙等情況。為了防止腦梗死患者病情加重,促使患者功能恢復,在對患者予以積極治療基礎上還應加強患者護理干預工作。本文在此則主要探討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預后功能恢復影響,概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80例腦梗死患者診療護理經過,其中40例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記做常規組,另外40例患者予以中西醫結合護理,記作觀察組。兩組患者均經CT或者MRI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等重大臟器損傷、凝血功能異常以及不愿意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最小年齡為36歲,最大年齡為74歲,中位年齡為(45.42±5.41)歲;常規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最小年齡為37歲,最大年齡為75歲,中位年齡為(45.68±5.45)歲。應用數據統計軟件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逐項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差異不大(P>0.05),可對比性充分。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包括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病房護理及診療過程中其他護理等,同時加強患者康復訓練,主要從吞咽功能、神經認知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方面進行。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中醫護理,內容如下:
①穴位按摩護理:穴位加強按摩,每日按摩2次,5min為每個穴位按摩的時間,依據實際的發病部位加強穴位按摩,選擇上肢的外關穴與肩愈穴進行按摩,并選擇下肢的陽陵泉穴與摩環跳穴進行按摩,頭部可選擇太陽穴、頭維穴進行按摩。同時還可給予中藥藥包熱敷處理,組成方劑包括黃芪、紅花、丹參等,30min為每次熱敷的時間,每日熱敷2次[2]。
②針灸護理:針刺穴位為上肢肩髃、手三里、曲池、內關、合谷,下肢環跳、陽陵泉、血海、委中、三里、三陰交、承山、太溪、太沖等;若患者存在吞咽障礙,或合并有口眼歪斜情況,可對患者頭部廉泉、太陽、人中、百會、啞門、風府、攢竹等穴位進行針灸。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兩日進行一次,連續治療一個月。
③中醫飲食護理:采取中醫辨證方式進行體質分型,對于陰虛的患者可給予米粥、蓮子粥、魚羊果汁等,并將豬肉、雞肉的攝入量減少;對于痰濕患者多給予冬瓜、蘿卜、芹菜等素食;血淤患者可將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入量減少,多予菠菜、芹菜、冬瓜、黃瓜等食物。
1.3觀察指標
借助Loewenstein認知功能評定表(LOTCA)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認知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從注意力、思維能力、空間感知能力、視知覺、視運動組織時間、動作情況及定向能力方面進行,總分值119分,分值與神經認知功能恢復效果呈正比。借助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估兩組患者康復護理前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其中上肢評估分值總分66分,下肢為34分,分值與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成正比。
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估量表(SSA)對兩組患者干預后吞咽障礙情況進行評估,第一步進行臨床檢查,條目有意識水平、頭和軀干的控制、呼吸、唇的閉合、軟腭運動、喉功能、咽反射和自主咳嗽。第二步讓患者依次吞咽5ml水3次,無異常再喝60Ml水,觀察有無喉運動、流口水、嗆咳、發聲異常如濕性發音等情況。若兩步中任何一個條目出現異常則認為患者SSA篩查陽性,提示存在誤吸風險。量表得分為18-46 分,分數與吞咽功能呈反比。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
)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LOTCA、FMA評分差異不大,干預后觀察組LOTCA評分、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吞咽障礙恢復情況對比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SA評分為觀察組(25.34±3.48)、常規組(25.61±3.65),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SA評分(41.23±2.45)高于常規組(32.45±4.73),對比P<0.05,有統計學差異。
2.3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97.5%)高于常規組(85.0%),對比P<0.05,見表1。
3討論
腦梗死為腦血管常見疾病,該病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和復發率均較高,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身心健康。結合相關數據研究發現,腦梗死現階段已經發展成為了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一病因,同時也是造成我國成年居民殘疾的主要因素,超過70%的患者伴隨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生活自理情況受到嚴重影響[3]。針對腦梗死患者,除了要積極給予臨床針對性治療外,還應該著重加強患者康復護理,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恢復情況。
中西醫結合護理是近幾年來新型的一種全新護理模式,相對于常規護理來說,其融入了中醫相關理論及康復護理措施,將其運用到腦梗死患者護理工作中,能夠通過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穴位按摩護理、針灸及中藥對癥飲食護理,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改善患者身體、心理及情志方面問題,對于患者神經肢體功能恢復來說有積極意義[4]。本研究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干預后LOTCA評分、FMA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觀察組SSA評分(41.23±2.45)高于常規組(32.45±4.73),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97.5%)高于常規組(85.0%),對比P<0.05。由此可見,對腦梗死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科有助于患者神經認知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及咽障礙恢復,對患者預后來說有積極意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王亞蘋.對腦梗死患者應用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8):214-215.
[2]劉曉梅.探討腦梗死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實施中醫護理的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8):317+320.
[3]劉小蘋,祁之花.中醫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9,19(02):195-196+199.
[4]周麗,朱莉輝.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0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