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鵬 賴新敏
摘要:?目的:探討RIPC對擇期行 PCI術冠心病患者心肌微循環及 NO,ET-1,NO/ET-1 的影響作用,對冠脈微循環的“擴血管效應”,及對圍手術期心肌的保護作用。.方法:把擇期冠脈介入術的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 RIPC組 和對照組,在RIPC組測量FFR、IMR0、 RIPC干預措施后的IMR1 、血管最大擴張狀態下的IMR2;并抽取RIPC干預前后10min 內主動脈竇血再測量NO,ET-1及 NO/ET-1 的值。結果:在進行RIPC前 測 得 NO的基礎值和 在RIPC干預后10min內測得值,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P=0.101);進行 RIPC 后 ET-1的值低于干預之前的基礎值且有統計學差異,進行RIPC后 NO/ET-1的比值低于干預之前的基礎比值且有統計學差異。結論: RIPC 能夠平衡擇期 PCI 患者的 NO/ET-1 比值,改善心肌微循環,有微弱的“擴血管”效應。
關鍵詞:遠程缺血預適應;擇期經皮冠狀動脈成形介入術;心肌損傷;冠脈微循環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4-235-02
一氧化氮(NO)和內皮素比值之間失衡,繼而導致冠脈舒縮功能不全和微循環阻力增高,從而影響心肌血流量的活動性甚至靜息灌注。通過檢測血液中內皮細胞合成的一氧化氮(NO)、ET 及 NO/ET-1 的比值來評估冠脈小微血管收縮舒張狀態,通過冠狀動脈微循環阻力指數(IMR)來評估冠脈微循環阻力,評估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我們認為 RIPC干預能夠通過血管內皮作用來影響冠脈微循環,并進行以下實驗。
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我院心內科住院部行擇期冠脈介入術的冠心病患者 136 例,將其隨機分為 2 組,RIPC 組 66 例,對照 組 70 例, 選取 RIPC 組 66例患者當中隨機選擇單支血管病變的冠心病患者26例.入選標準:1.冠狀動脈造影顯示病變血管直徑狹窄程度>50%(冠脈造影),確診為穩定冠心病有PCI 適應癥的患者;2.擇期行院內冠脈介入治療,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研究方法
將選取 RIPC 組 66 例患者當中隨機選擇單支血管病變的冠心病患者26例在手術中給予上肢遠端缺血預處理:選取患者穿刺方的對側上肢/下肢,使用拉普公司“綁幫”預適應訓練儀BB-RIC-D1型號綁于雙上肢肘中線上方約2cm,啟動后自動加壓 200mmHg,維持 5 分鐘,隨后迅速放氣至 0mmHg 并也維持 5min,此為一個缺血/再灌注循環,連續進行 5 次這樣的循環操作,即 5*5min*5minRIPC, 預適應期間嚴密注意患者狀態;對照組不做處理。
1)、IMR/NO/ET-1 測量:以 RIPC 為干預措施形成 26 例前后對照實驗,冠脈造影術后測量病變狹窄血管FFR,IMR0,IMR1,IMR2 值。在 RIPC 循環干預前后 10min 內從動脈鞘管內抽取動脈血測量 NO 及 ET-1 血標本,分離血清血漿,置于-80 冰箱保存,集中測定。
2)、IMR 的測定與計算:對患者進行3次IMR測定,壓力校對后開始測定:彈丸式注射生理鹽水3ml, 屏幕上會記錄2條前后溫度曲線以及時間差,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根據簡化公式測得IMR=Pd(主動脈壓力)×Tmn。
3)、IMR0的測定:按照上述測定方法觀察屏幕上溫度曲線及時間變化,開始記錄Tmm和Pd,測量3次(3 次水平誤差控制在10%以下),取平均值得IMR0=Tmn×Pd。
4)、IMR1測定:依從設定實驗方法RIPC后,校對,用注射器彈丸式的注射3ml室溫生理鹽水測量記錄Tmn和Pd,測量3次, 取平均值得IMR1。
5)、IMR2測定:靜脈泵入腺苷使冠脈達到最大擴張狀態,隨后校隊,按REC鍵,按上述測定步驟和方法測得最大充血狀態下的平均傳輸時間(Tmn),Pd測量3次,取平均值得IMR12。
6)、一氧化氮(NO)的測定:本研究采用硝酸還原酶法通過顯色深淺來測定NO的濃度。受試者于RIPC干預前后10分鐘內鞘管抽取動脈血3毫升,按試劑盒說明書要求分離出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待收集全部的血清標本后集中測定。
計算公式: NO含量(μmol/L)= [(測定OD值-空白OD值)/(標準OD值-空白OD值)] 乘以標準品濃度.(100μmol/L)乘以樣品測試前稀釋倍數。
7)、ET-1的測定:按試劑盒說明書要求,抽取血標本后加入含有抑肽酶的抗凝管中,混勻,低溫分離出血漿,置于-80℃冰箱用放射免疫法集中測定;
三、統計學處理
我們利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對本部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首先對本部分的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方差齊性檢驗,如果是正態分布,那么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數據用配對的 t 檢驗來分析;如果數據不滿足正態性用 2 個相關樣本的非參數檢驗(數據以中位數(四分位數)表示),P <0.05 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四、實驗結果
1)、FFR 和IMR3 次測量的結果 :26例患者中,前降支病變有13例,回旋支6例,右冠狀動脈病變7例 ,26 例患者全部給予擇期冠脈介入治療,手術時間平均為82.69±i8.63min;測得 FFR:0.74U,IMR0 U:84.05, ?IMR1 U: 61.67, IMR2 U: 18.0 ,其中IMR2小于25 U有23例;在25-30U灰區的有2例;大于30U,存在微循環障礙的有1例 .
2)、NO,ET-1,及 NO/ET-1 比值的結果
在對該 26 例有效病例進行血管收縮舒張因子測定,詳見表 1.
五、第四章 討論
在本篇研究中,我們對患者測量完FFR和PIC之后給予三次在微循環最大擴張狀態下的測量的IMR2(給予擴血管藥物ATP 滴注,該藥物代謝快,90s后作用消失,全部患者無不良反應)。研究結果顯示26 例患者FFR:0.74(0.69,0.79)U,IMR0 U:84.05(78.10,90.24), IMR1 U:61.67(56.48,68.30,IMR2 U: 18.0(15.74,20.26)。在院外隨訪的3 個月中記錄到RIPC減少PCI患者圍手術期心絞痛的發生率(13 VS 24,P=0.042),再給予1例患者行RIPC后, 患者術中陣發性房顫的發作的中止,分析原因考慮:一是患者陣發性房顫的自行中止,二是RIPC增加心肌血流灌注,穩定膜電位。觀察到RIPC也對MACE事件,包括死亡,再發ACS,再次血運重建,心衰及再次入院發生率沒有太大的影響。
研究的局限性:在對患者 NO,ET-1 指標進行觀察時,在術中抽取的是冠狀動脈竇里的動脈血,考慮患者對反復穿刺的不耐受性,所以未對其進行動態監測。
六、第五章結論
RIPC 能夠平衡擇期 PCI 患者的 NO/ET-1 比值,改善心肌微循環,有微弱的“擴血管”效應。
RIPC 降低了擇期 PCI 患者圍手術期胸痛事件的發生,未減少隨訪中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