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力
摘 要:“人民主體思想”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夠統領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其中“共治”思想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依據,具有科學性,這一思想在當代具有重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面來理解該思想,在認識“共治”思想之后,分析其在基層社會的成就和仍然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來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促進“共治”思想更好地與各基層地區的發展相結合。
關鍵詞:“共治”思想;問題;對策
一、科學認識“共治”思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將“共建共享”深入闡發為“共建共治共享”[1],并提出打造這一社會治理格局的總體規劃。這也是正式將“共治”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深刻體現了“人民主體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肮仓巍保瓷鐣卫碇黧w共同治理社會活動?!肮仓巍钡闹黧w是國家、人民以及社會組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中共治的主體不僅包括各級黨委和政府,而且還包括其他社會主體和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的歷史決定作用,人民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習近平社會治理理念的出發點,貫穿著我國新型社會治理制度的整體布局。
二、鄉鎮社會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以羅江鎮的調查結果為樣本進行分析,總結出如下問題:
第一,共治主體問題。首先,主體權力出現問題。許多干部常常身兼數職,當權力過度集中必然會導致用權的隨意化,出現基層政府人員專權、擅用職權、玩弄權力等腐敗現象。其次,委員會的功能設置不夠清晰。在鄉鎮人民共治的實踐中,村委會、居委會的角色是一個同時兼顧決策和執行的雙重身份,他們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往往只強調自治性,希望擺脫鄉鎮政府的管理和約束,而忽略本身強調的村民自治應有的權力。最后,社會組織主體弱小使治理結構失衡。在社會的協調發展過程中,基層組織在基層政府的指導下進行自身管理和發展,促進整個基層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群眾自發組織,是處于政府和企業之間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一種組織,在很多情況下社會組織是居民和政府間溝通的橋梁。
第二,公眾共同參與力度不夠大,公眾參與的多元治理動力不足。多數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居多的地區,因為沒有參與的意識而放棄公眾參與的權力;然而在部分公眾參與率高的社區中,往往會由于所組織的活動枯燥反而降低了參與率;在調查的眾多村和街道中僅有不到10%的人能真正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等核心問題,如圖1所示。因此從本質上看沒有公眾積極參與的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很難發揮服務共同治理的巨大作用。造成羅江鎮這一問題的主要的原因包括:參與人群有限,除了兩大社區以外,其他各村大多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要居住者,因此,絕大多數人因為沒有相應的權利意識而不去參與社會事務和活動,總體參與率不高。同時,他們參與的動機大多數來說都是被動的,在政府的補貼吸引下,很多人才愿意來參與一些政治事務,而不是自己積極主動想要來共同治理自己所處的社會。
三、對策思考
首先,理順權力關系,完善組織體系。一是健全區域政府參與共治工作和黨建領導體制。政府是基層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主體,在眾多主體中起示范、帶頭作用,在制度改變和機制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政府作為主導力量開展工作。同時,要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社區黨組織全覆蓋,鎮街的黨委是基層的領導機關,要堅持基層黨組織在社區事務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協調好黨組織和居委會、村委會的關系;二是注重村委會、居委會建設。村委會、居委會注重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各種服務平臺,為居民共同參與基層治理提供便利。同時,要建立高效及時的輿情響應機制,傾聽居民心聲,回應居民訴求。遇到涉及全體村民重大利益的事情或者涉及到全體村民的重大決策時,可以通過召開兩委聯席會議進行協商形成初步方案,然后交由村民代表大會或者村民會議決定;三是理順其他社會組織與政府和人民的相互促進關系。實現政府—村社—社會組織—居民多元主體協作的全新共治模式,組建成一個高效率、有組織和協調平衡發展的多元治理的主體關系,從而驅動基層治理的良性發展,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其次,公民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創新公眾廣泛參與共同治理的機制隨著村民自治尤其是村委會差額選舉的實行,村委會授權主體由“鄉政”轉向村民,普通村民政治參與和內容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參與與否與參與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鄉村治理的效果。普通居民主要通過參與、互助、合作進行共同治理。首先,居民必須對集體有認同感和責任感,認識到自己是共同自我治理的一員,能夠感受到集體的發展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其次,居民還要具備參與村務的能力,要懂得通過合法途徑監督干部行為,維護自身利益,要有把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對于精英提出的決策建議不是盲目順從,而是深思熟慮后的理性支持和擁護?;鶎又卫肀举|上就是要基層社區的居民和各種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基層事務管理,共同推動社區建設,共享治理成果。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