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誠
摘 要:民主監督是人民政協的三項主要職能之一,也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步伐的加快,加強和改進民主監督工作已成為新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大監督力度、增強監督效果,是人民政協充分發揮優勢,切實履行職能的重要內容,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關鍵詞:政協;民主;監督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是我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上,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協組織的各種活動中,依據政協章程,以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協商式監督,其監督重點是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和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情況。
作為一種非權力性監督,民主監督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紀律的約束力,從各級政協的履職實踐中看,民主監督相對于政治協商、參政議政而言是“短板”,存在一些不足。
新時期對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級政協組織要順勢而為,積極探索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的新路徑,提升民主監督實效,切實發揮政協以監督抓落實的重要作用,助力黨委政府發現問題、改進不足,推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政協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政協民主監督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證。俞正聲同志在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最后一次常務會上指出,黨對政協工作的領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今后政協的一切重要工作都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政協的一切重要活動都要圍繞著黨的中心任務展開,政協的一切重要安排都要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報黨委批準后實施。這就要求我們更加自覺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于政協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確保有效實現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①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善于用政治視角,從政治層面審視、謀劃工作,始終與黨委政府在思想上同心、目標上同向、行動上同行,確保政協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要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充分發揮聯系面廣、包容性強的優勢,把不同黨派、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凝聚起來,進一步打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二、提升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委員的監督能力水平
以學習增強監督意識。強化思想理論武裝,學習領會習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全國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座談會精神;優化學習平臺,進一步提升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平臺的建設;制訂學習制度,有計劃地圍繞政協協商民主和民主監督理論組織學習,不斷增強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廣大委員履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以理論研究指導監督實踐。加強市政協理論研究水平,組織全市各級政協委員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等課題,認真開展政協協商民主理論研究,形成一系列理論成果,以民主監督最新理論指導履職實踐,促進政協各參加單位、廣大委員更加敢監督、善監督。
以知情明政夯實履職基礎。重點圍繞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關系改革發展民生熱點問題,定期召開專題政情通報會;及時向黨派、工商聯和各級政協有關同志通報最新會議精神和黨委政府重要工作安排;組織監督性強的專項視察調研等活動,為各參加單位和委員履職盡責創造條件。始終堅持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到哪里,民主監督力量就匯聚到哪里。②
三、不斷創新和拓展監督形式
一是與黨政監督相結合。建立健全與黨委、政府聯席會議,黨政部門與政協專門委員會對口聯系等制度,促進監督功能的優勢互補。定期邀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紀檢干部一起開展視察、督查活動,形成與黨委、政府、人大之間固定的聯系渠道。堅持只要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到的地方,都有政協民主監督的力量;二是與輿論監督相結合。媒體輿論監督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政協的民主監督是“軟監督”,是非權力性質的監督,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可以充分利用媒體,深入報道政協民主監督開展情況、委員意見建議等,讓社會大眾了解政協的工作,擴大政協民主監督的影響力;三是與群眾監督相結合。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評議制度和社會公示制度。③針對社會熱點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組織以政協委員為主、群眾代表為輔的專項說明會。
將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各種形式的監督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立體完整的監督體系,做到相輔相成、剛柔相濟、相互補位、形成合力,才能使民主監督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鄭言惠,認真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http://www.bjzx.gov.cn/zxqk/bjgc/bjgc201809/xxs201809/201809/t20180912_15208.html,2018-9-12
[2]虞崇勝,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制約性功能[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2):65-72
[3]王靈芝,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