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米樂
摘要:在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中,擴大內需、培育國內市場是經濟長期增長的保障,擴大內需要減低國內儲蓄率,而儲蓄率的降低則需要政府采取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加大向國內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開放金融、教育等服務和非貿易部門以擴大供應。
關鍵詞:儲蓄率;降低;消費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是由三駕馬車拉動的,即出口、投資、消費,其實出口也是一種消費,是國外消費,所以三架馬車其中之一的“消費”是特指國內消費。而投資又分為政府投資和民問投資,在中國,政府掌握了財政大權,所以投資一直以政府投資為主。
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再加上2017年初開始的全國性的供給側改革“去杠桿”,主要對民營企業采取了“抽貸”和“查環保”的方式,所以“去杠桿”基本上都在民營企業身上,對部分民營企業造成一定影響,更多的民營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所以民問投資的增速也在下降,而且后繼乏力。
根據以上分析,民問消費成了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因為中國近14億的龐大人口基數,其中有3億的中產階層。這從2018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也可看出:消費貢獻了5.3%的增速,投資貢獻了2.1%左右,出口貢獻是負的,-0.7%。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依靠出口導向型工業化來維持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隨著剩余勞動力持續不斷地從農業流向出口產業,中國的儲蓄率也在持續增加。
對比儲蓄率變化的國際經驗,中國的儲蓄率下滑或將成為長期趨勢。伴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儲蓄率或將面臨下行壓力。
在我國,從總儲蓄的構成看,企業和政府儲蓄占比保持相對穩定,居民儲蓄占比下降較多。2010~2015年間,企業儲蓄占比由41.2%降至40.3%,下降0.9個百分點:政府儲蓄占比由10%降至9.2%,下降0.8個百分點:居民儲蓄占比由49.4%降至46.5%,下降2.9個百分點。
從儲蓄率的變化上看,企業和政府儲蓄率保持平穩,居民儲蓄率下降較為明顯。企業儲蓄率南20.7%降至19.7%,政府儲蓄率南5.0%降至4.5%,居民儲蓄率南24.8%降至22.7%。居民儲蓄率下降了2.1個百分點,而同期企業和政府儲蓄率僅下降了1.O和0.5個百分點。
世界銀行的研究也表明,經濟所處發展階段與儲蓄率負相關,人均GDP越高,儲蓄率水平越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儲蓄率下降或將成為長期趨勢。
我國居高不下的儲蓄率的形成有以下多種因素:
1.傳統觀念:由于受儒家文化影響,量入為出,消費習慣比較保守習慣儲蓄,促進了儲蓄率的提高。
2.不確定性:由于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的不健全,導致了居民無法需要高儲蓄率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3.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居民選擇用儲蓄來應對老年時的支出。
195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亞瑟·劉易斯發表了其成名作《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劉易斯指出,“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是要理解這樣一個過程:原來儲蓄與投資僅占國民收入4%或5%(甚至更少)的經濟體如何將自愿儲蓄率提高至12%或15%(甚至更多)。”在劉易斯看來,這個變化過程是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問題,因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資本的快速積累(包括知識與資本技能)。
中國近幾十年來以投資為主的快速增長密切相關驗證了劉易斯的先見。然而,中國的儲蓄率之高遠遠超過了劉易斯預期。據統計,中國2015年的國民總儲蓄率為48.4%,現在,這種基于高儲蓄的發展模式已經變得愈發不平衡,風險似乎也越來越大。與劉易斯描述的過程恰恰相反,中國現在必須想方設法降低儲蓄率,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更多地依靠其龐大的國內消費規模來發展經濟。
怎么樣才能降低儲蓄率,促進消費呢?
1.建立覆蓋全社會的保障體系,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醫療是人們最大的開支。截至2018年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42億人、1.96億人、2.39億人,養老人數雖然數字很高,但農村養老其實就是每個月幾百元錢,根本不能單獨靠它養老,失業金更是難取,大部分失業者是領取不了失業金的,具體醫療保障人數我們無法獲得數據,即使以2.39億人計算,也是遠遠沒有覆蓋,建立覆蓋全社會的醫療保障體系,即使是低水平的保障體系,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養老支出是可計算的,而醫療支出是必須開支,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現在醫患關系緊張,還不時發生無法支付醫療費用而導致的人命慘案,所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醫療保障體系是當務之急。
2.對于中年人來說,孩子的教育經費也是一大塊開支,現在雖說實行九年義務制教育,但很多地方并沒有落實到位,同時還有各種補課費、擇校費等等,使得家庭開支中教育比重很大,不敢消費。當然,目前對于政府來說,需要再切實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要在防止亂收費上下功夫。同時放開教育部門的準入門檻,增加教育產品的供應,即可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降低教育費用。
3.開放金融行業準入,給予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公平的競爭環境,給老百姓更多相對安全的投資渠道,民營企業更多的公平競爭機會。這些年由于國內投資渠道狹窄,很多老年人的財富隨著P2P和各類非法集資的崩盤而灰飛煙滅,而中產階級財富隨著國內股市的狂跌而煙消云散,民營企業因為供給側改革去杠桿處境艱難,失業率飆升,都是民間消費不振的原因。
4.向國內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開放其他服務和非貿易部門以擴大供應。有些部門已被壓制和保護數十年,壟斷企業缺乏效率這是常識,所以這些部門生產率仍然相對較低。但中國在電信、醫療保健、娛樂和教育、保險領域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已經釋放的巨大購買力表明,讓這些行業實現白南化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5.收入水平高低和貧富差距是影響儲蓄和消費的關鍵因素。應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調節高收入者,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緩解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通過財稅體制改革調節高收入者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升社會成員的儲蓄和消費能力。
6.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準確把握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一方面要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另一方面還要保證居民消費自身的可持續性。特別是在推動消費的過程中,要高度警惕債務的過快上升態勢。
中國的國內市場規模足夠大,足以容納一個行業的眾多競爭對手,這樣做會大大提高生產率。而競爭的企業才會提高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這義會創造可持續的就業機會,以彌補因出口導向型制造業的結構性轉變而造成的失業。更重要的是,開放國內以市場為基礎的非貿易部門將有助于催生巨大的消費需求并抑制過度儲蓄,從而有助于提高投資回報率。
參考文獻:
[1]何瑞.我國高儲蓄率淺析[J].科學與財富,2016(27).
[2]彭凡.我國城鎮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前沿,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