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業家絕大部分是高素質的企業家,而高素質的企業家也大部分能夠取得成功。但它們在概念的外延上并不必然對等,因此在評價一個企業家的素質高低時必須要透過表面數據。國外某大學在招聘MBA時更加看重應試者的個人品質、心智模式等就是一個例證。所謂人往高處走,企業家就應該誓拔頭籌力爭世界五百強,或成為行業老大的雄心壯志,否則就有愧于“企業家”一職。然而,要成為一位合格的、真正的企業家應具備哪些素質?
作為兵家的孫武尚智,他把智放在首位。戰爭作為敵我雙方武力的競爭首走是智能的競爭。故《孫子作戰篇》云:“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真知用兵之道的大將之才,對勝負關系極大。大將富有智慧就能正確地判斷情況,想出克敵制勝的計謀,并能因情況變化而靈活變通;只有守信,令出必行,士卒才能聽命令;而仁則能得人心;勇敢也是為將所必備的品質;而嚴明法紀,才能整肅全軍。知則塑造學習型組織,提高企業家見識!這六者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備的六種品質是智、信、仁、勇、嚴、知——與孫子所講的五德何其相似!孫子講的五德也是當代市場激烈競爭中的企業家應具備的品德。
企業家的21棱鏡:1.懂得做人;2.善于決策;3.相信自己;4.明確目標;5.充滿熱忱;6.頑強精神;7.重視人才;8.充分授權;9.激勵團隊;10.終生學習;II.持續創新;12.架構關系;13.抓住機會;14.有效溝通;15.經營未來;16.贏得擁戴;17.勇于自制;18.培養領導;19.注重家庭;20.關注健康;21.正面形象。
中國以前很多店鋪上書有“童叟無欺”字樣,以取得顧客信任。傳說中國古代季布很守諾言,故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之語(《史高·季布傳》)。作為一個管理者,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在企業中的一言一行,已經不只單純的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代表著一種企業行為。“信”是為人為事之根本所在,“信”雖無形,但卻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眾所周知,對于一個企業來講,金錢的損失是可以計算挽回的,而一旦失去信譽所造成的損失卻是難以計算、甚至不可挽回的。企業的管理者也是一樣,一旦失信于員工,那么所帶來的后果不僅在于人格和威信的下降,更是要坐收在管理中無法得到員工認同和支持的惡果。
日本商人很重視“季布一諾”的信用;世界商人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精干做生意的民族,其生意經中重要一條是講信用守契約。譚小芳老師了解到,日本商人藤田研究學習猶太人經商有術,他與美國猶太商人做生意,寧可虧本也要按合同規定時間內交貨,因而贏得了“銀座猶太人”的稱譽,整個猶太人生意界都信任他,與他大做生意,他因而發財致富。
信譽是法律的基礎,如果沒有了信譽,法律同樣蒼白無力。而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契約經濟,而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誠信則是契約得以簽訂和履行的前提。雖然目前一些不具備誠信素質的企業家仍然存在并得到一定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目前的市場經濟仍不完善,而且這些不誠信的企業家已經感到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窄。誠信表現在對客戶的誠信、對合作伙伴的誠信、對社會、社區的誠信、對下屬、員工的誠信。
仁能附眾,作為一名管理者,得到大家的支持、把眾人團結到自己的身邊來在管理的過程中,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必需的。亦如,在管理中懲罰只是管理的一種手段絕非管理的本質。“石可破,但不可奪其堅。”也就是說在管理中你懲罰員工會很容易,但讓他心服口服從此改正錯誤卻絕非易事。而管理中“仁”更多的則體現為一種“雙贏”,管理者贏得管理,而員工則贏得利益。譚小芳老師認為,管理中并非為“管”而“管”,而是為“理”而“管”。
“將不勇,則三軍不銳。”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沒有迎難而上、乘風破浪、歷險前行的“勇”,則無法帶隊團隊有所作為。管理中的“勇”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道”和“智”相輔相成。何為大智大勇?難不畏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在管理的是艱險的路程,當遇到困境和非議時需要“勇”,在這個時候的“勇”就是不畏艱難險阻,始終堅持自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當工作中取得成績之時同樣需要“勇”,這時的“勇”就是不居功、貪戀名利;而在工作中遭遇失敗之時更加需要“勇”,這時的“勇”則是不推脫責任,能夠反省自己承擔并改正錯誤。
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剛,當1956年由于蘇伊士運河關閉,海運業務十分興旺,別人勸包玉剛也去那邊搞航運時,包玉剛自有主意,他照舊緊緊抓住東南亞的貨源,避免去與西方大船主直接競爭。果如包玉剛所料,十幾年后,埃以休戰,蘇伊士運河重新通航,西方大批商船過剩。而包玉剛卻背靠中國大陸,主要經營東南亞航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其航運事業步步上升,終于成為世界第一船王。
只有嚴格遵守規章制度,才能使企業上下井然有序,保證工作任務的完成。賞罰公正分明,促使企業員工努力工作,不做對企業不利之事。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軍令如山”,即軍令就如大山一樣威嚴、莊重、不可侵犯。也正是有了這樣嚴格的紀律,軍隊才可以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號令,在戰場上才可能有披靡的戰績,此是為將之道。
作為管理者就是企業中的“將”——在管理中也應該有三嚴:其一,法令嚴。在管理中如果沒有嚴格的規章作為標榜和約束,那么企業就沒有了規矩,紀律必然松散;其二,賞罰嚴。在管理中如果沒有明確而嚴格的賞與罰,那么就會缺乏激勵和制約,其法令必然難以貫徹執行;其三,律己嚴。作為管理者,如果在企業中無法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那么必然會無法服眾,無人遵從。
日本現任松下電器公司總經理山下俊彥的《山下俊彥經營語錄》中就有一條:“職員們要生存下去,應當歡迎嚴厲的領導。”日本佳能公司的照相機之所以贏得全世界廣大攝影家們的好評,在激烈的國際照相機市場的競爭中占優勢,其中一條措施就是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
首都鋼鐵公司的企業管理經驗中,有一條“三個百分之百”:規章制度必須百分之百的執行;違反規章制度必須百分之百的登記上報;違規違制的舉動即使沒有造成損失,都要百分之百的扣除當事人當月獎金,有關負責人也得相應受罰。“三個百分之百”制度實施后,全公司沒有再發生過嚴重停產事故。
當代有些企業家追求所謂事業的成功,整日忙于交際應酬,書基本不讀。知識匱乏,見識膚淺,談不上智慧、感悟和境界:有些企業缺乏責任心更缺乏愛心,處處只為私欲處心積慮;也有些企業家為了物質最大化而不擇手段,有的甚至置國家法律與社會道德于不顧,更談不上施仁于社會、施仁于人民。
也有些企業家最初的人生目標實現后,失去理想和信念,沒有了人生信條,沒有了勇敢之心,沒有了前行動力。
幾日前,我在一個大學的總裁班開頭演講的第一句話就提到了學習力。企業小的時候,企業家主要工作是陪客戶吃飯,企業家沒時問學習。企業發展壯大了,企業家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迎來送往各級領導、各部門領導,各種各樣的應酬應接不暇,企業家更沒時間學習。如此這般,企業家真正用來思考、讀書、學習的時間少得可憐。
萬向集團的魯冠球一般不陪客吃飯,不在外過夜,擠出時間都用來學習,因此,只讀過初中的魯冠球,已有多篇論文在《人民日報》《求是》《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發表,成為一個出口成章并著書立論、能寫會說的“農民理論家”。王均瑤,早年輟學。他為了實現從草根浙商成長為新浙商的愿望,就不斷超越自我,不但自己參加了長江商學院EMBA的學習,還讓兩個弟弟都成了MBA成員。奧康集團的王振滔,出生小匠。他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取決于這個企業是否是一個學習性企業。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學習,在北大讀完MBA后,2003年起參加了中歐國際商學院總裁班的學習,后來義去長江商學院讀EMBA。
除了這些大型企業的老板忙著學習充電,許許多多中小企業的老板也在各大商學院和培訓機構穿梭。在這里,筆者真心建議各位企業家去學習一下,人家柳傳志、俞敏洪、江南春、馬云、郭廣昌也都在學習呢!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學習,不進步呢?總之,譚老師表示,只有具備了“智、信、仁、勇、嚴、知”六德的經濟人才,才能在經濟活動中發揮出良好的作用,才可以被放到重要的崗位上,成為高水準的經營者、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