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
你想要買輛車,那么二手車是否劃算以及是否有保障?人們常常憑借經驗和常識辦事,但經濟學告訴你,這種逆向選擇的利與弊。
你想要離職,但又不知道是否應該走出這一步,經濟學告訴你如何用機會成本來理解這一切。
愛情不能完全用經濟學去解釋。但如果你愛上一個不那么愛你的人,已經付出了很多,依然沒有等來想要的愛情,是就此放棄,還是再接再厲?如果你不甘心之前的種種犧牲與付出,經濟學會告訴你,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人要學會及時止損。
我們為大家帶來了10個和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經濟學原理,讓你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質,更明白自己該做的取舍與選擇。
一、不完全競爭
當你想要買一包薯片時,你會發現超市里柜臺上,只有那么兩三種牌子。當你想要吃泡面的時候,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品牌可供你選擇。這個時候,大多數人不會去想,為何這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工廠,可供選擇的品牌卻少得可憐?但經濟學家會去考慮,并且用不完全競爭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不完全競爭是指這樣一些市場:完全競爭不能保持,因為至少有一個大到足以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并因此面對向下傾斜的需求(或供給)曲線。包括各種不完全因素,諸如壟斷競爭等。
聽起來很復雜,但解釋來說就是,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事實上很多類商品,都由該品類的市場寡頭們所把持著,普通企業甚至更好的商品,都很難進入人們視線。
很多年前高考可以說是完全競爭,因為大家的起點差不多,接受的教育以及參與教育的途徑都很單一。但現在高考就是不完全競爭,因為有錢人的孩子,往往有許多捷徑可以走。經濟好一點的家庭,也有能力給孩子報興趣班,因此不完全競爭,變成了社會的通行法則。
二、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曾說過,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經濟學,那就是“沒有免費的午餐”。這里要為午餐所付的那個“費”,就是機會成本。這就意味著,人們所做的任何選擇,都是一場機會成本的較量與權衡。
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這一前提出發,當一個社會或一個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方面。
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或這個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收入,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時所能獲得的收入作為代價的。由此,便產生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機會成本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于決策者的機會。
例如某農民只會養豬和養雞,那么養牛就不會是某農民的機會。而相應的,養豬和養雞,則是該農民的機會,選擇養哪一類所耗費的必要成本,就是該農民的機會成本。
三、沉默成本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
1.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
2.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并且不管做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
接著,他舉了個例子:“假設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后,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四、不完全信息
所謂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場參與者不擁有,某種經濟環境狀態的全部知識。新凱恩斯學派認為,不完全信息經濟,比完全信息經濟更加具有現實性。
信息不完全,不僅是指那種絕對意義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人們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任何情況,而且是指“相對”意義上的不完全,即市場經濟本身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們。
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信息不同于普通商品。人們在購買普通商品時,先要了解它的價值,看看值不值得買。但是,購買信息卻無法做到這一點。人們之所以愿意出錢購買信息,是因為還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沒有人會愿意再為此進行支付。
這就出現了一個困難的問題:賣者讓不讓買者在購買之前,就充分地了解所出售的信息的價值呢?如果不讓,則買者就可能因為不知道究竟值不值得而不去購買它。如果讓,則買者義可能因為已經知道了該信息也不去購買它。
在這種情況下,要能夠做成“生意”,只能靠買賣雙方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賴:賣者讓買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處,而買者則答應在了解信息之后即購買它。因而在市場交易中會導致道德風險,使得市場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的作用。
五、戈森法則
人為什么會喜新厭舊?一段初期激情四射的感情,為何會越來越形同嚼蠟,索然無味?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戈森法則可以解釋:“同一享樂不斷重復,其帶來的滿足感會不斷遞減:同一享樂不斷重復,第一次和第二次所獲得的滿足感最大。”
戈森法則也被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通俗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來,收益值就越少。用數學語言表達:x是白變量,y是因變量,y隨x的變化而變化,隨著x值的增加,y的值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在不斷減小。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還是有可能呈現負值。以吃飯的數量為例,當吃飯超過某一數量時,消費者會吃不消。此時再多吃飯,反而成為類似處罰的效果,再多吃的結果將導致負的邊際效用。
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發展經濟,是為了給人類創造更多的幸福。無奈事實卻出現了與人們的愿望完全相反的情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生活越富裕卻越難以幸福的現象。
這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幸福遞減律”,也就是西方經濟學中所稱之為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六、囚徒困境
岡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和梅爾文·德雷希爾,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后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岡徒方式闡述,并命名為“囚徒困境”。
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于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八年。南于岡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于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人類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或者損害集體的利益。
阿克爾洛夫最著名的思想是檸檬市場理論。甜檸檬效應是說一個人拿著一個青青沒熟的檸檬,明明知道檸檬是熟透了才甜,因為手上只有青皮的,就說自己這個檸檬味道一定很好,會特別甜,何況有檸檬總比沒有的好。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御方式。
他一個著名假設就是:若你想買一輛二手摩托,賣主對這輛摩托的性能一清二楚,而作為買方的你卻只能從這輛摩托的外形來做各種揣測,或者是從你試騎的那一刻的感覺來推斷。于是,問題就出現了,由于這宗買賣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所以想讓買方付款買二手高價車,比讓他們用低價買二手車困難得多。
但在二手車市場上,好車車主只愿意以較高價成交,而次車車主卻愿意以較低價出手。買主知道有一定的概率會買到次車,因此愿意出的價格就要打折扣。如果市場上的次車比例大到一定程度,這種折扣就足夠大。最后,使得好車賣方不再愿意把車投入市場。結果,市場上只剩下了次車。
這種情況便被稱作酸檸檬,即劣幣驅逐良幣。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假冒偽劣產品會充斥市場。“檸檬效應”還體現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生活中常見的美女與野獸的搭配,帥哥旁邊的女生看起來很普通等,都可以用檸檬效應進行解釋。
七、阿羅不可能定律
不可能性定律是指,如果眾多的社會成員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會義有多種備選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滿意的結果。阿羅不可能定律說明,依靠簡單多數的投票原則,要在各種個人偏好中選擇出一個共同一致的順序,是不可能的。
這樣,一個合理的公共產品,決定只能來自一個可以勝任的公共權力機關。要想借助于投票過程,來達到協調一致的集體選擇結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阿羅不可能定律,既是對西方所謂民主的選舉制度所存在的漏洞的一種揭示,也是對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多數人選擇投票得出滿意答案的質疑。
八、高跟鞋理論
全球某著名的公司,對數十年有關女性鞋子的流行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當經濟不景氣、波動較大時,追求時髦的女性通常會選擇鞋跟很高、看上去鮮亮惹眼的鞋子,比如高跟鞋、松糕鞋等。
在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和石油危機時期,它們幾乎幾度取代低跟涼鞋、平底公主鞋成為主流。而在經濟平穩、生活較安逸的時候,人們則更愿意選擇舒服的低跟鞋。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消費者想通過購買奢侈品來逃離現實,為自己營造想象空問。
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生產商和消費者們可能利用這些看上去更加華麗、鮮艷的時尚鞋款來逃避現實、營造出繁華的幻影,填補心中的不安全感。而經濟好轉,或者做好節衣縮食的心理準備后,對這些物品的渴求則大大減少。
九、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二十九節:“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福音里的這個故事,大概說的是:義良善又忠心,義會殷勤管理的仆人,主人就會給得越多。反之,又懶又惡,義沒有智慧管理的仆人,就要連本帶利都要收回。
馬太效應可以歸納于: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從而形成了一個著名的現象:強者會更強,弱者會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