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絲綢之路連通了中西各國間音樂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改革開放促使現代科學的快速發展和中西音樂文化更加頻繁的交流,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也就更加繁榮。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對傳統的二胡音樂有著一定影響,當代二胡音樂呈多元化發展,作曲家為了突出作品,使作品被大眾接受,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創新。
關鍵詞:當代二胡音樂;創作;分類;創新與發展
當代多數作曲家在二胡音樂創作中,對其他國家音樂家優秀的創作理念及創作技法進行了吸收借鑒,再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西方音樂曲式結構較為嚴謹,調式調性節奏節拍復雜,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頻繁,西方音樂創作給二胡音樂作曲家提供了更多創新思緒,因此當代二胡音樂創作越來越多樣化,可大致分為如下五大類:
一、地方風格強烈的二胡音樂創作
我國是個地域廣闊、多民族的國家,而音樂與地域、民族有著密切聯系。粗略劃分成南北方的音樂,南方有著小橋流水、江南水鄉的特點,人們的性情和語言柔和、委婉,音樂風格則多為優美細膩、閑暇纏綿的,如《江南春色》;北方相對南方地域遼闊,人們的性格和語言剛強、粗獷,音樂風格則多為慷慨大氣、豪放開闊的,如《豫鄉行》。再細分到各個地方、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音樂風格,作曲家結合當地民間音樂、民間戲曲音樂,創作出風格性強烈的作品,如《椰島風情》《河南小曲》《秦腔主題隨想曲》《葡萄熟了》。
二、抒發個人情感的二胡音樂創作
作曲家根據社會現狀及自己的經歷,或對于景物有感而發,創作出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二胡作品。如劉天華先生創作的《病中吟》,抒發了他傷心苦悶的情感,他創作的《光明行》,則抒發了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作曲家劉文金創作的《豫北敘事曲》敘述的是人們經歷了舊社會的苦難,推翻后對自由和新生活充滿信心的情感。
三、移植的二胡音樂作品
作曲家對中國歌劇、戲曲的選段進行移植,或從中國其他樂器、國外樂器的原創作品進行移植,使樂曲適合二胡演奏,這就豐富了二胡曲目,提高了二胡的演奏手法,促進了二胡表現力的提高。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就由閔惠芬先生根據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唱段《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改編而成的;從中國其他樂器移植而來的有二胡曲《一枝花》《江河水》等,《一枝花》是從同名嗩吶曲移植而來,《江河水》是從同名雙管曲移植而來;移植于國外樂器的二胡曲也不少,特別是對小提琴曲的移植,這必然會使樂曲的難度增大,為了更好的演奏這類作品,演奏家需運用一些高難度技巧,不斷的探索創新。移植作品能夠使演奏者得到很好的技術訓練,但要創作有時代性的二胡作品時,還是要立根在民族民間文化的土壤和原野上,完全靠移植是不行的。
四、中西交融的二胡音樂創作
西方音樂的傳入與影響,使二胡能夠用鋼琴伴奏,能夠和交響樂隊合作,能夠和不同樂器組合,二胡音樂的體裁多樣化,同時演奏的樂曲也更加廣泛,作曲家吸收借鑒西方的作曲技法,再加上濃郁的中國民族特色,創作出二胡作品中西交融,這對當代二胡音樂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并將二胡音樂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作曲家劉文金,他借鑒西方優秀的音樂,再融合中國民族傳統的音樂,經過創新,使作品優秀而獨特,他創作的《長城隨想曲》,是一首多樂章的大型二胡協奏曲,樂曲運用西方協奏曲體裁,但樂曲的旋律、節奏與樂曲的展開有著強烈的民族特點;作曲家王建民,擅長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吸收西方作曲技法,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使樂曲旋律、調性等突破了傳統的二胡音樂,但樂曲始終有濃郁的民族風味,他創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就運用了西方狂想曲體裁,結合西方作曲技法和云貴地區苗族飛歌素材,使樂曲既有現代意味,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五、抽象詭異的二胡音樂創作
20世紀后期,有些作曲家為二胡探索現代派音樂道路,對二胡音樂創作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如譚盾創作的《雙闕》、何訓田創作的《夢四則》、趙曉生創作的《聽琴》,這類作品屬于無調性音樂,作品中的調式調性不再完整,不再鮮明,音樂語言變得非常抽象化,音樂風格神秘、刺激、奇特、詭異,這類作品使二胡的表現力得到擴展,同時演奏者需有高超的演奏技術,才能較好的演奏出這類作品。但是有些現代化的二胡音樂脫離了民眾,脫離了民族性,僅是為了炫技,這就使音樂有著局限性,只適合專業人士欣賞,也就不易于音樂的流傳。
隨著對西方作曲技法的不斷探索研究,取其精華,能不斷提高二胡音樂的創作層面,促進近現代二胡音樂創作技法的多樣化。作曲家創作二胡作品時,需謹慎使用西方創作技法,不是把它們照搬照套,而是選取合適的部分,把它運用到二胡音樂創作中,同時結合中國傳統的創作技法,經過創新,使二胡音樂更具特色,更符合大眾的審美。高超的創作手法能帶動二胡演奏技術的提高,二胡的表現力就能得到更大的突破,而這種突破同時又能帶動創作的發展,兩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優秀的二胡作品能讓二胡音樂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作品內容的豐富,能把各種情感、各種姿態呈現給大眾,挑動大眾的感官。
雖然二胡音樂要不斷的創新才能得到發展,但不能使其失去民族性,因此在創作上既要繼承好傳統,又要適當借鑒外來音樂,其中的分寸需要創作者自己很好地拿捏。當代二胡音樂大多運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突破了二胡音樂傳統的表現能力,使二胡音樂更接近西方音樂,就更易吸引其他國家的聽眾,但又不能盲目的運用西方作曲技法,而應謹慎選取最合適的部分,結合中國本土作曲技法進行創作,唯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弘揚中國的民族音樂,當代二胡音樂創作也才能不斷成熟,走向世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吳紅非.劉文金二胡作品的題材、技法和體裁[J].中國音樂,2003(04).
[2]張明.二胡音樂多樣化的現狀初探[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02).
[3]王斌.論近現代二胡音樂作品的創作特點[J].歌海.2010(03).
[4]周寒千.當代二胡音樂創作發展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5]黃穎儀.淺論建國以來二胡藝術發展中的繼承與創新[J].中國音樂.2011(01).
[6]陳園.對二胡藝術走向世界問題的探討[D].天津音樂學院,2007.
作者簡介:
譚喬馨(1994.4-),女,漢族,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研究方向:器樂演奏與教學。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