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守英
摘 要:近年來,隨著易地移民搬遷群眾不斷搬入安置區,新市民幼兒園孩子不斷增加,一方面,新市民家長來自邊遠落后山村,文化水平相對低,對待幼兒教育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家園共育”認識不到位,行動主動性不夠,另一方面,新市民幼兒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常顯得拘謹、膽小、羞澀,不愛說話,導致新市民學前幼兒教育面臨許多新問題。筆者到頂效鎮大龍譚新市民幼兒園從事管理和教育教學近一年,對新市民學前幼兒教育作了一些實踐和探索,有一些粗淺體會和收獲。
關鍵詞:教育;環境;語言
一、抓好脫盲再教育,提升家長素質
家長的素質,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其成效。為了提升新市民家長素質,讓其逐漸轉變對學前幼兒教育的不正確觀念,我園以家長會、走訪等形式,進行社區群眾文化狀況調查。調查數據顯示,新市民幼兒家庭監護人的文化層次普遍較低,多數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看管,這些老人多數是小學文化,少數是文盲。對此,我園每月2次在學校開展家長集中培訓,對新市民家長進行聽讀寫、簡單計算、手機使用等脫盲再教育,讓他們認識生活中的常用漢字,學會收看新聞聯播,學會簡單加減法計算,學會使用手機及用短信、QQ、微信傳遞信息,擴展新市民幼兒家長的視野,并在脫盲再教育家長灌輸學前幼兒教育的正確認識,讓家長一些不正確的認識逐漸轉變過來。
二、提高家長參與度,推進家園共育
學前教育中,老師和家長是教育伙伴也是教育孩子的主體,家庭、幼兒園同是培育幼兒的重要環境。我們采取多種方式推進家園共育,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與管理,讓家長的從幼兒園角度思考幼兒教育問題,在教學準備要求家長協助完成的,比如:《春天來了》主題活動中,我們要求家長提前帶孩子感知春天的特征與氣息,了解春天人們喜歡的一些活動,要求家長為幼兒準備一些課程的教具、物品,增加教學的直觀性,讓教學有趣味性和形象性。
另外,我園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到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參加游戲活動,多渠道的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的學習和生活,充分聽取家長意見,挖掘家長中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家園共育。另外,我園還要求家長和幼兒園一道共建《幼兒成長檔案》,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過程。
三、創設交流環境氛圍,提升表達能力
環境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具重要的影響。新市民幼兒來到搬入地,他們對新的環境、生活、以及周圍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不愛說話,時常顯得羞澀、拘束、放不開情況,針對這些問題,我園要求教師多形式創設溫馨快樂的談話氛圍,要蹲下身來親近他們,和他們交流、溝通,交流內容以幼兒身邊發生的事主,讓他們很“自然”的說話。如:我班的柔柔、妍妍等小朋友都是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他們都存在一個相同的現象:不敢和老師、同伴說話。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經常親近他們,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一個親切的笑容,一句贊揚的話,一個小小的獎勵,都會成為幫助他們主動與老師、同伴說話的“助力器”。在一系列主題活動中,我園聯系幼兒的生活,充分利用游戲化手段,把語言學習活動貫穿到各領域之中,讓他們玩中學、學中玩。經過半學期努力,我們高興地看到,孩子膽子變大了,愿意和同伴交流了,能大膽舉手發言了,愿意主動告訴老師他做了什么事情,幼兒交流的主動性增強了。
四、推進普通話使用,提高語言能力
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教育光靠幼兒園一方是無濟于事的,只有家園同心協力才能發揮作用。”由于新市民家長們的學歷層次及所處地域環境的不同,許多家長習慣使用家鄉語言與幼兒交流,不和孩子在家說普通話,造成了教育的兩面性,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成果難以鞏固。我園利用家訪時間和親子活動時間,提醒家長盡量多使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幼兒得到更多語言鍛煉的機會。指導家長給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語言氛圍,提高家長對培養幼兒早期閱讀及語言表達能力重要性的認識,有意識地將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結束語
新市民學前教育是個新課題,具有共性特征,也有個性特點,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多花一些心思,采用一些方式,多為幼兒創設學習、交流的環境和氛圍,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又多“利用”家長的力量,發揮長家作用,是一定能做好新市民學前幼兒教育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