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艷
真正的教育應該有天一樣包容萬物自由生長的胸懷,讓每個學生都能像禾苗沐浴在陽光雨露中一樣,按照生命的規律自由生長。學生的發展不應來自于外在的強迫,而應源于其內在的力量。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每所學校也都各有各的風景。在深化課改的過程中,我希望我們的學生是全面而有個性的,學校也有“和而不同”的精彩。
一、“崇文教育”的內涵
學校圍繞“以今天的教育成就學生的未來,以今天的事業成就教師的尊嚴”的辦學思想,努力踐行“一切為了學生,學生好一切都好”的辦學目標,秉承“敬業愛生,善教垂范”的教風和“好好學習,天天進步”的學風,引導教師追求“賞識自己、學習他人,做最好的我”,引導學生追求“相信自己、天天進步,做最好的我”的“雙我”學校精神,形成“崇文教育”的教育思想。
“崇文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崇尚優秀文化的教育,優秀文化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現代文明,以自主、自立、自強為核心的個人品格。在時間維度上,我們著力加強民族文化啟蒙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在空間維度上,著力加強現代文明教育,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堅持時間、空間二維結合的實踐模式,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努力為培養具有民族精神、通曉國際規則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崇文教育”最終要落實在培養什么樣的人上。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是自強不息,因此我們把教育學生自主發展作為實施“崇文教育”的根本著眼點,把自主發展具體化為自主養德、自主學習、自主健體、自主尚藝、自主管理。自主發展是現代人的最根本的素養,教育學生自主發展能為他們幸福地度過一生奠定基礎。
我們依據“崇文教育”這一教育思想,讓每一個孩子成為自主發展的人。學校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促進教師自我發展、促進學校持續發展的學校課程體系。在自主發展中,我們讓課程成為學生自由的選擇,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課程配方;讓課程成為學生獨特的旅程,課程實施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讓課程成為學生絢麗的舞臺,每個學生都能在這里展現聰明才智,自信、勇敢、愉快地交流,快樂地成長。
二、“崇文教育”的課程目標
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做自主發展的人”,在育人過程中讓每一個孩子擁有“五自”品質。學校致力于讓學生在課程中發展個性,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在自主中健康成長。
自主養德:學會做人,舉止文明;
自主學習:學會學習,樂于探究;
自主健體:學會鍛煉,樂觀向上;
自主尚藝:學會審美,熱愛生活;
自主管理:學會做事,敢于實踐。
三、“崇文教育”的課程體系
(一)課程建構的依據
1.明晰育人目標
課程是教育的“心臟”,課程目標的本源是學校的育人目標。我們以“整體育人”的高度,強調了國家教育方針與學校育人目標的內在一致性,很好地回答了學校“崇文教育”課程體系“培養自主發展的人”的問題,體現出今天的學生與未來社會之間的聯系。
2.厘清課程概念
學校從課程功能的角度進行了體系架構,較好地界定了“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實踐型課程”的概念,保證了課程設置層級的邏輯關系。
3.劃分課程領域
學校圍繞“培養自主發展的人”的目標,“基礎型課程”指向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拓展型課程”指向學生的潛能和興趣的培養,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實踐型課程”指向學生的體驗參與,為每個學生形成獨立人格奠定基礎,體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4.搭建課程結構
依據課程功能,我們先在橫向上劃分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和實踐型課程,再把每一個領域內容視為一個課程群,包含具體科目,形成縱向上的課程“類別”,每個課程類別蘊含著不同的育人功能。
(二)課程體系分析
(如圖1~圖4)
四、“崇文教育”的課程實施
課程的實施與管理體現了對課程理念的貫徹與執行,這就要求學校創設各種條件,開設更加豐富的、民主的、人性化的課程,著眼于培養、激發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潛能。
(一)基礎型課程的學校化實施
基礎型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基礎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
1.單學科主題課程
學科主題課程是基于學科邏輯體系,圍繞主題開展學科學習,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間接經驗。
(1)學科內橫向整合
圍繞教學目標,我們以本學科本冊教材的內容、方法、訓練點等為基點進行整合,注重課內與課外的聯系,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達到會運用、能分析的目的。如,語文學科優化閱讀主題:單元內部課文教學的整合,達成既可以獨立又能形成序列的學科課程方案,形成了十種單元內部整合教學課型;同類“教學點”內容課程整合,將教材與校本教材、課外讀物的內容進行整合,包括與作家和作品、與訓練點有關的整合。
(2)學科內縱向整合
圍繞教學目標,我們以同一學科、跨年級的內容、方法,訓練點等為基點進行整合,達到深化知識學習、強化方法掌握的目的。如,二年級數學“有多少張貼畫”,教師嘗試在數與代數領域,把乘法口訣的應用與乘法分配律、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進行統整研究,從一位數乘法的運算模型過渡到兩位數乘法的運算模型。
2.跨學科主題課程
跨學科主題課程打破學科界限,基于學科需要,圍繞主題進行探究,關注的是學生面對真實世界時的真實體驗,目的是要學生獲得直接經驗。
(1)平行學科的跨學科主題整合
平行學科的整合,在同年級內,我們圍繞同一話題,進行多學科的整合,從多學科入手,以不同學習方法及表達方式,靈活安排教師、時間及空間進行系統學習。如,四年級音樂學科《唱臉譜》和美術學科《精彩的戲曲》,通過整合,我們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避免同一主題下的學習碎片化、孤立化。
(2)基于“根學科”的跨學科主題整合
在同年級內,我們圍繞同一話題、多學科進行整合,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結構,跨學科主題整合可以由一位教師獨立完成,也可以由多位教師共同完成。如,美術、數學兩個學科共同執教四年級美術“傳統吉祥紋樣的三折剪紙”。教師運用測量的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設計剪紙作品的能力。
(二)拓展型課程的個性化實施
拓展型課程主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是一種體現不同基礎要求、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學校拓展型課程以國家課程為基礎課程,由落實“五自”培養目標的綜合實踐學習領域和學校文化活動以及國家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
1.以“自主養德”為核心,彰顯主體性品質教育
“自主養德”課程共有五類:
一是“公民教育課”,這類課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培養學生具有民族情懷而開設的“中國文化之旅”課程,開展以“多彩民族風”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另一類是為培養學生具有世界眼光,開設的“世界文化之旅”課程,開展以“Mini世界游園會”為代表的國際教育基礎課程、國際教育主題活動課程和國際教育體驗課程教學。課時安排是:上學期為“世界文化之旅”兩周時間,下學期為“中國文化之旅”兩周時間,與地方課程《人與社會》中所涉及的課時進行整合。在“多彩民族風”和“mini世界游園會”啟動儀式后,教師指導學生通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選擇匯報課題;經過兩周的研究性學習后,開展活動課程匯報。走廊內、教室里滿是五十六個民族和世界文化畫卷,孩子們分工協作,用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呈現了具有深度的主題學習成果。
二是“童蒙養正課”。這一課程是把地方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與校本課程一至六冊《童蒙養正》讀本整合起來進行的,每天下午1:00-1:15為授課時間。本課程主要是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行為方式的教育,實現了對《讀本》教學的補充,更加注重學生底蘊的積淀。
三是“文明禮儀課”。這一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我們把地方課程《人與社會》與校本而課程一至六冊《文明學生手冊》教材整合起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四是“主題班會課”。這一課程是通過開展“做最好的我”的活動進行的。幾年來,學校不斷深化“做最好的我”的學校精神,在已形成的“十我”內容基礎上,以班級德育為載體,豐盈活動形式,開展“月月有主題,周周有重點”的各項活動,激發孩子們追求進步的欲望和成長動力;做好“十我三十星”月評價,每月實現一個最好的我,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五是“環境教育課”。這一課程主要通過體驗探究方式來開展。學校注冊并建立了800余人的環保小義工隊伍。周末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帶領下,每個月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本課程與地方課程《人與自然》“保護環境”板塊整合起來進行,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教育。我們采取集中—分散—集中的彈性課時,引領學生通讀教材、幫助學生選擇課題、指導學生調查資料、組織學生匯報成果。此課程注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參與諸如搜集證據、觀察現象、實地調查、撰寫調查小報告等活動。
“自主養德”課程依托《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地方課程,實現了課程與學科的鏈接,與生活的鏈接,與時空的鏈接,與虛擬的鏈接。
2.以“自主啟智”為關鍵,形成浸潤性素養教育
“自主啟智”課程主要有四類:
一是“生活與數學課”。我們以國家課程《數學》為基礎課程,通過數學兒歌、數字規律、圖形對稱美、快樂“七巧板”、趣味“多連塊”、數學游戲、巧算“24”、數學詩歌、數學謎語、數獨等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是“暢想小達人課”。我們以國家課程《語文》為基礎課程,通過遨游童話、小小故事員、小小播音員、小小作家夢等內容,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是“數字小公民課”。我們以國家課程《信息技術》為基礎課程,通過網站使用、資源搜索、微信使用、Office基礎、數字海報、PPT的使用、會聲會影的使用等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應用能力,以適應智能社會的需求。
四是“Happy English課”。我們以國家課程《英語》為基礎課程,通過英語兒歌、英語歌曲、英語配音秀、英語小報、英語課本劇等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語音、語感及較強的閱讀能力。
“自主啟智”課程依托國家課程,通過課程群建設,實現對同學科相關課程的設計和整合,以課程間的知識、方法、問題等邏輯聯系為結合點,體現一門課程對另一門課程的意義。立足“大課程”布局,促進課程結構的優化。
3.以“自主健體”為保障,體現基礎性健體教育
學校體育工作的著眼點是培養學生“自主健體”的習慣。我們以國家課程《體育》為基礎課程,課程體系是“4+x”,“4”是指網球、足球、柔韌、圍棋,是必修類課程:四到六年級每周一節網球課,一節足球課,一二年級每周一節圍棋課,實現人人打網球,人人踢足球,人人做柔韌,人人下圍棋課程目標。“x”是指學生自選一項體育項目,包括造房子、丟沙包、五子棋、踢毽子、繩舞飛揚、三球、輪滑、獨輪車等項目,是選修類課程。學生在各種體育活動中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培養了熱愛運動的情感,增強了身體素質。
4.以“自主尚藝”為平臺,突出個性化藝術教育
學校藝術教育的主要著眼點是培養學生“自主尚藝”的習慣。我們以國家課程《美術》為基礎課程,課程體系是“1+x”,“1”是指剪紙課,是必修類課程,通過長短課的形式,一個月上兩次長課剪紙,學校編寫系統的教材,達到人人會剪紙,人人愛剪紙的課程目的。“x”是指讓學生從創意繪畫、童心童畫、衍紙彩韻、未來城堡、不織布、丙烯趣味創作畫、樂器、舞蹈、唱歌、民樂中任選一項進行學習,是選修類課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感知能力、創意與表現能力、欣賞與評述能力。
五、“崇文教育”中的實踐型課程
實踐型課程超越學科界限,基于學校生活,結合課外生活,體現學習內容綜合化,目的是要學生通過課程獲得豐富體驗。以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為主要著眼點,教育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目標、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時間和自己的行為。
“自主管理”課程共有兩類九種:
(一)勞動體驗課程
一是“家務自理課”。我們引導孩子擁有家政體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類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習慣,是與家長合作進行的,通過22天小家政服務課程,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在家務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
二是“崗位體驗課”。我們引導孩子參與崗位體驗,學校的事情快樂做。這類課是通過“我的崗位我做主”活動進行的。學校組建了“紅領巾禮儀崗”,形成“良好秩序人人有責”的氛圍;“小小神農崗”建立了15個開心種植園,學生親自播種收獲,感受種子發芽、勞動最美的力量,在崗位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
三是“社會實踐課”。我們引導孩子融合社會體驗,將感恩的事情一起做,依托社會實踐基地活動和社會志愿活動,開展小記者、小消防員、小老師、小環衛工人、小交警、小牙醫等體驗活動和環保小義工等社會志愿活動,在實踐感悟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活動體驗課程
一是“中國記憶課”,我們通過中國年、中國樂、中國味、中國節、中國智、中國心六個年級主題,讓學生學習傳統年俗文化、傳統游戲、傳統工藝、美食服飾、文字書畫、傳統文化節日、尺度計量、傳統技藝、歷史典故等,豐富展示形式,有效推進課程建設。
二是“走進四季課”,我們通過走過春季、走過夏季、走過秋季、走過冬季四個主題,讓學生學習不同季節的有關文學、藝術、節日、運動、美食、節氣等內容,分別運用語文、數學、美術、音樂、體育等學科知識,這一主題涉及六個年級,九門課程,30個課題。
三是“主題節日課”,我們舉辦快樂讀書節、陽光體育節、聰明地玩科技節、繽紛藝術節,讓學生學會讀書、學會鍛煉、學會動腦、學會審美,培養他們熱愛生活、探索實踐的能力。
四是“儀式典禮課”,我們舉辦入學儀式、入隊儀式、成長儀式、畢業儀式、升旗儀式,內容有:迎接一年級新生,樹立新目標;歡迎新隊員,培養集體歸屬感;回味成長故事,體會父母養育辛勞;展示六年教育成果,憧憬明天;升起五星紅旗,熱愛祖國從小做起。
五是“少先隊隊建課”,內容有我愛中隊大家庭、人人有崗位個個盡責任、我的公約我做主、我的中隊我做主,等等,讓隊員自己的組織自己建設,培養當家做主的能力。
六是“快樂游學課”,我們開展了“游在路上,學在途中”游學課程,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過程中,讓學生開闊眼界,拓展人際關系,體驗不同文化所帶來的生活感受,讓每個學生真正了解自己。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