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移植課是促成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教師們在上移植課的時候急于求成、理解片面等原因造成移植課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我們從“為什么移”“移什么”和“怎么移”入手,淺談移植課的慢藝術。
關鍵詞:移植課;慢藝術;優質課
所謂移植課,就是將別人的課進行臨摹。一般來講,移植課的內容主要來自于各種比賽中獲獎的優質課或是名師、特級教師執教的觀摩課。這些課例通常都經過了執教者的精雕細琢,其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策略都充分體現了執教者的匠心獨運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通過上移植課,教師能切身體驗其中,感受點滴,更快、更直接地滿足了自身的專業成長需要,獲取了新的教學觀念,其延伸力量也成為架起教師改善教學的橋梁。
然而,我們所見到的移植課并不都是優秀的、引人入勝的、值得思考的,甚至會出現一些“東施效顰”“驢頭馬嘴”的現象。如,名師上課時課堂輕松活潑,而移植課上教師也刻意地去營造輕松的氛圍,結果幼兒過度放松,分外興奮,教師無法收場;名師提問:“你還能想到什么東西是圓形的?”幼兒紛紛舉手,自信地說出很多圓形的東西,如眼球、太陽、鬧鐘等,而移植課上,教師問了同樣的問題,幼兒的答案除了皮球就是籃球、足球;等等。不少教師在上了移植課后很迷茫,覺得自己執教時的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甚至提出的問題都和名師是一模一樣的,為什么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呢?怎樣才能上好移植課?
曾看到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個失落一小片的圓想找回完整的自己,到處尋找自己失去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滾動得很慢,從而領略了沿途美麗的風景。由于它有缺口,經常被卡住,從而在困難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終于有一天,它實現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它滾得太快,錯過了花開時節,忽略了蟲子,以致于失去了很多很多……在這則寓言中,我們發現慢下來可以收獲更多的意想不到,細品其中,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同樣,在上移植課的過程中,我們也試著慢下來,去感受慢藝術給我們帶來的不一樣的思維沖擊。
一、領悟之慢,用“為什么”支架教學價值
教學價值是教學活動的靈魂與核心,是教學行為的指引和坐標。當我們選擇一節優質課來進行移植時,先不要急著去制作教具、學具,更不要著急了解教學環節,而應當深入地分析教材、領悟教學目的和意圖,用“為什么”支架教學價值。
首先,分析教材,尋找教育價值的基點。
楊久俊先生說:“彈性的教學來自于精心的準備。”優質課常常是基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入挖掘、理解,才能那么淺顯地引領、導出。以上海特級教師應彩云執教的中班繪本教學《猜猜我有多愛你》為例,我們來慢慢領悟。《猜猜我有多愛你》是山姆·麥克布雷尼撰寫,故事通過大兔和小兔的對話,用生動的語言、夸張的動作把“愛的表達與愛的衡量”這樣一個看似深奧的問題,非常形象地展現在大家面前,讓每個人深深感受到愛。審視“愛”的教學價值——“愛是什么?為什么要體驗愛?它給孩子的個體成長與發展帶來了些什么?”“愛可以怎么表達?”當今的孩子只會接受愛,卻不會表達愛。因此,選擇這一素材能很好地幫助幼兒理解愛、說出愛、表現愛。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教育價值逐漸顯現,使教學內容豐滿起來。作為移植者,能帶著與原創執教者同樣深邃的眼神去理解、感受教材,這讓移植課有了良好的開端,也為上好移植課打下了基礎。
其次,領悟教學目的和意圖,同比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那么,當我們要移植別人的活動時,先要沉下來去領悟教學目的和意圖,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有意識地調整目標,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如,在小班體育活動《鱷魚來了》中,執教老師設計了“嘗試掌握單人或多人板上平衡技能”的教學目標,活動中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低水平——能夠掌握單人雙腳在板上的平衡技能;中水平——嘗試單人單腳在板上保持平穩;高水平——能夠完成多人在板上的平衡。活動非常精彩,令人贊嘆。而在移植此活動時,我們應當先問幾個問題:幼兒已有經驗是什么?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可以完成什么水平的動作?目標是什么樣的高度才能對幼兒有所挑戰?當充分地考慮本班幼兒的認知經驗和身體協調能力,移植課才能“貼切”地開展。
二、移入之慢,用“移什么”建構教學情境
許卓婭教授曾說:“孩子喜歡的課才是真正的好課。”一節”好課”需要有適宜幼兒的教學情境,它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幼兒思維、開發幼兒想象,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移植課中教師如何有效地把優質課中的教學情境一并移過來,這需要執教者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語言、師生互動、評價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掌握。
(一)移形——“依葫蘆畫瓢”
最初的移入應當是將上課流程的框架結構、活動脈絡理清,把每一個過程都記下來,了解環節與環節的遞進,熟悉教師在每個環節中的提問,然后“依葫蘆畫瓢”地移形過來。這種方式適合剛剛入職的新教師。移形能幫助新教師快速掌握一堂完整的課需要具備的要素是什么,同時,通過對比,新教師能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揚長避短。
(二)移神——“形似神也似”
在移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去揣摩教學思路、分析教學目標、吃透教學環節,達到“形似神也似”的效果。移神比移形更深入,更具思考性。教師通過移神,探究教育價值、發現課程內涵,豐富自身經驗,提高了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也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
(三)移情
優秀的教育活動,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次站位……都是功力與實力的體現、教師長期教育智慧的積淀。例如在《猜猜我有多愛你》活動中,應老師結合夸張的動作,用清脆的聲音把小兔子的稚氣可愛,用低柔的聲音把媽媽的溫柔慈愛清晰地送到小朋友的耳朵里。那種合乎故事情緒情感的語氣、語調、神態、動作,是充滿魅力的。而教學過程中老師以幼兒為本的兒童觀,尊重、信任和關注情感、態度、能力發展的教育觀、活潑、灑脫、幽默的課堂風格和靈動、開放、拓展的思維方式,都是值得我們領悟和學習的。在移植課的過程中,不妨也去試著“移情”,吸取名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錘煉自己。
三、植入之慢,用“怎么移”內化教學策略
以中班科學活動《會開放的紙花》為例,我們來談談教學策略的移植。
“紙花游戲”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游戲利用了水的毛細現象這一原理,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同類現象。教師為了讓幼兒觀察毛細現象的主要特征:“水向上爬”,并使活動好玩、有意思,使用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1.擬人化的提問、解決操作難題。教師告訴孩子,要“幫助材料直直地站在水里面”,以免孩子隨意把材料往水里扔,分散注意力,偏離操作初衷。
2.視覺轉移法,把孩子發現的問題重新交給孩子解決。教師問孩子:“水不都是往下流嗎?怎么在紙花上可以往上爬呢?”孩子馬上把視線轉移到紙的材料上了,為下一步操作做了準備。
3.多媒體教學,引導知識遷移。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可控性和形象性,很好地解決了觀察芹菜里空隙的難點問題。同時通過課件把一般原理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幼兒能用掌握到的知識解釋這些現象,自然而然有一種成功感。
4.孩子在交流中解決疑惑,達成共識。小組合作能讓孩子有一種對集體發現負責的態度,同時,孩子可以通過觀察、詢問和交流解決疑惑,并想辦法檢驗自己的實驗結果,極大地提高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不難發現,教師在活動中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教學策略,很好地起到了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作用。這些策略的運用與活動的各環節形成互助紐帶,緊密地扣在一起。然而,同樣的教學策略在很多的活動中都可以靈活運用,達到不同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要在上移植課的過程中內化名師的教學智慧、教學理念,實現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從而揚起移植課的風帆,開拓新的教育航程。
參考文獻:
[1]張小青,馮竹君.移植課怎么評[J].學前教育,2011,10.
[2]盧素芳.我們也是“追星族”[J].早期教育,2010,7.
[3]許和霞.讓教研組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J].幼教博覽,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