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貞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具備強健的體魄、良好的道德修養、創新創造能力等。因此,我國通過素質教育改革,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便轉變人才培養戰略,為社會輸送更多創新型人才。而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一,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工具,實現其創新教學對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育理念;能力
素質教育,其根本目標就是全面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和學習的主動精神,以學生的性格特征為基礎,重視學生的智慧以及潛能的開發利用,重視學生的健全個性的形成的一種教育。尤其是語文學科,是一門應用性、工具性學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對素質教育的特點進行準確的把握,在教學中將素質教育有機的融入進去,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將學生打造成具有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的國家建設人才夯實基礎。
一、現階段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對素質教育的開展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過分強調應試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以升學為目的,強調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分數的高低,并以此作為升學和進入重點學校的籌碼和敲門磚。
(二)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知識點較多,一方面為了積累知識“量”,實現“質”的突破;另一方面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穩扎穩打,一步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和技巧。在教學過程中,知識性的記憶是幫助學生完成對科目的理論學習,單從此方面開展教學,而忽視對學生能力培養,會導致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而非主動的學習。
(三)忽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同步開展
教育的過程并非只是在學校接受教育,在家庭、在社會、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時時刻刻都在接受教育。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對于受教育的觀念,還是只停留在學校教育的范疇內,忽視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同步開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人們形成健全的性格和各種優秀的品質,而這些性格和品質,對于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提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現階段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基于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創新語文教育的發展,改被動為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能夠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更好的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為此,語文教學應重新調整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
(二)加強對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化理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素質教育,首先應該要在思想和理念上對其進行改變,從而才能實現教育的創新發展。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填鴨式”教育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在教育過程中,要定期對語文教師宣傳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知識和理念,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教學管理,能夠深入理解素質教育理念,讓語文教學作為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轉變陳舊教育觀念。
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提出素質教育,其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質回歸,提高素質教育,是力求實現教育發展人的功能,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期為國家不斷地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
(四)加強考核機制的改革
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對于傳統應試教育中的考核模式也應該要不斷改進,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初中生完成合作之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和分析,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進行指導,并提出一些建議,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束語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是基于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基于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潛移默化地將素質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技能、豐富學生的精神文明生活,拓展學生的視野,積極提升學生的道德和素養,為學今后的生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維平.淺談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開展[J].神州,2018(19).
[2]姚笛.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7):100-102.
[3]彭書雄.基于人文素質培養和語文能力提升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張建軍.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科教文匯,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