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要:目的:回顧性的探討15例肝癌患者在行介入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實施有效的全程護理對保證介入治療順利進行以及在減輕介入治療后不良反應的重大作用。方法:選取我院肝病科在2017.5.5-2017.6.30收治的15例行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他們實施全程護理。結果:通過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全程護理之后,15例肝癌患者均順利完成介入治療并度過介入治療后的反應期。結論:加強全程護理,對保證介入治療的順利實施和減輕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介入;肝癌;全程護理
“介入”一詞由美國放射學家Margulis首次提出,此命名于1979年被國際學術界正式認可,該治療方法的特點是簡便、有效、可重復治療,適用于肝癌、肺癌、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疾病,甚至取代了原來的外科手術,成為各種癌癥疾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然而,在介入治療過程中由于局部灌注化療藥物一次使用量較大,病人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副反應,這將直接影響肝癌患者的整體治療過程和預后恢復,由此給護理工作者提出了一項新的研究課題。我科在查閱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行了數次的臨床研究,最終實踐表明:加強全程護理,可有效的保證介入治療的順利實施、減輕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利于預后恢復。現將我科在介入治療過程中所實施的全程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患者資料:2017.5.5-2017.6.30我科共有15例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療,他們的臨床診斷均為原發性肝癌。(具體性別、年齡情況如表1)
在此次實施的介入治療中,有8例患者已是第2次接受介入治療,其余7例患者均是初次治療。通過采取有效的全程護理措施,15例患者治療過程順利并且部分患者平安度過了介入后的反應期,所有患者住院天數為7-14天,平均10天。
1.2介入治療的方法:肝癌介入治療是指經股動脈插管將抗癌藥物或栓塞劑注入肝動脈的一種區域性局部化療.是目前非開腹手術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之一[1]。通過皮動脈穿刺,利用短導絲置入導管鞘,然后在X射線電視透視下進行插管操作。將導管選擇性插入腫瘤供血動脈后進行動脈造影,以了解供血動脈和腫瘤血管的分布情況。
1.3介入治療后的效果:上述15位患者在出院后3個月來醫院復查時,所做的影像學檢查(CT)結果提示原有的肝部惡性腫瘤體積明顯縮小,并且他們的甲胎蛋白(AFP)值較介入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具體數值詳見表2),表明此次治療效果顯
2.護理措施
2.1介入前護理
2.1.1常規護理:協助患者做好必要的檢查(如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時間及肝腎功能的測定、常規心電圖、核磁共振檢查)、生命體征監測的效果及反應,做好護理記錄,進行全程護理監測。在實施介入治療時,應充分考慮患者自身體征是否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因此在詳細詢問患者無藥物過敏史的前提下為患者做碘過敏試驗(一般常用藥物是泛影葡胺),同時為患者備皮(范圍:臍部以下至大腿上1/3,雙側至腋中線,包括會陰部,并做無菌處理)。
2.1.2飲食護理:告知患者治療前1天禁忌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應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如米粥、龍須面),并且告知患者治療前4小時內禁食水[3],以防止治療過程中出現嘔吐及誤吸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癥狀。
2.1.3心理護理:相關研究顯示,肝癌患者很難保持健康心態,超過90%的肝癌患者表現為焦慮、抑郁、悲觀等諸多不良心理反應[2]?;颊叩牟涣夹睦頎顟B必然會影響整個介入治療過程,在此次治療前,其中初次接受治療的7位患者表現為焦慮、悲觀的情緒,為此,我們首先利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0分:無癥狀;1分:輕;2分:中等;3分:重;4分:極重)準確評估患者的焦慮程度,經評估,有3位患者是輕度焦慮,4位患者是中度焦慮,然后根據所分析的原因給予對癥處理:向患者介紹介入治療的方法、優點以及預后不良反應的處理措施,與此同時,還鼓勵家庭成員給予患者足夠的關愛,從而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上述措施,7位患者的焦慮癥狀有所改善。
2.1.4健康教育:多數肝癌患者及家屬對介入治療并不完全了解,由此會產生一種擔憂情緒,為此,我們耐心、全面的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該治療的目的、方法、效果、不良反應以及應對措施,并及時解答患者所提出的護理問題,幫助他們建立有效的知識體系,使其在思想上有充分的準備,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投入到治療當中。
2.1.5術前準備:選擇患者左上肢的周正中靜脈進行留置針穿刺(一般選擇大號留置針),以保證患者在治療中液體能夠順利輸入;遵醫囑準備好與介入治療相關的藥品,常備藥物有泛影葡胺1支、地塞米松2支、雷莫司瓊1支、奧沙利鉑2支、碘化油乳劑1支、碘普羅胺注射液1瓶、500ml生理鹽水4瓶。
2.2介入中護理
2.2.1室溫:將室溫設定在25-27℃ [4]。
2.2.2體位: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以便于介入治療的操作
2.2.3護理措施:插管治療在局麻下進行,患者在操作的全過程中處于清醒狀態。此時,我們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意識、呼吸、血壓、心率、心律的變化。在應用碘化油栓塞時,有2位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我們立即遵醫囑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1支用于止吐、靜脈輸入氯化鈉500ml用于補液以及吸氧(2L/min)等對癥治療。1小時后,上述2位患者主訴胃腸道反應有所緩解,還有1位患者出現了肝區脹痛,經評估,數字評分為7分,對此我們遵醫囑肌肉注射杜冷丁100mg,并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及反應,半小時后,患者自訴肝區疼痛較前緩解。
2.3介入后護理
2.3.1一般護理:介入治療結束后將患者安全的送回病房,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同時遵醫囑給予心電監護、氧氣吸入(2L/min)各4小時,并記錄生命體征。通過監測,上述15位患者除5位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其余10位患者生命體征均平穩。
2.3.2介入治療后不良反應的護理
2.3.2.1發熱護理:15例肝癌患者中,有5例患者術后出現了發熱癥狀,經監測,平均體溫在36.8℃-39℃,出現此癥狀的主要原因與超液化碘油栓塞腫瘤部位機化壞死和吸收有關,因此除了常規的體溫監測外,還應根據患者具體的發熱情況進行對癥治療,2位患者屬于中等發熱者(未超過38℃),我們主要鼓勵病人多飲水,將一天尿量維持在2000ml以上,給予物理降溫(如冰袋冷敷),并保持口腔清潔,3位患者屬于持續高熱者(超過38℃,甚至高達39℃),我們遵醫囑給予患者退熱劑復方鋅布顆粒一袋口服以及應用抗生素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3.75g靜脈輸入(2/日)抗感染。通過采取以上護理措施,5位患者術后所出現的發熱癥狀在2周內得以緩解。
2.3.2.2胃腸道反應護理:由于抗癌藥物對身體具有很強的毒效應,因此當胃腸道粘膜受到化療藥物的強烈刺激后,便會引起應激性反應,具體表現為惡心嘔吐的癥狀。本組有3位患者出現了此癥狀,介入治療后立即遵醫囑靜脈輸入藥物泮托拉唑鈉用于抑酸、保護胃黏膜;常規液體中加管甲氧氯普胺2ml止吐以及給予中長鏈脂肪乳用于營養支持等對癥處理。1周后3位患者自訴惡心嘔吐癥狀較前緩解。
2.3.2.3疼痛護理:此次治療中,有2位患者介入治療后出現了肝區疼痛,針對此癥狀,我們做了如下處理:首先準確評估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及持續時間,其次利用NRS疼痛數字評分量表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具體評價標準為: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疼痛不影響睡眠),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分為劇痛[5];經評定,上述2位患者的疼痛程度在7~9分,屬于重度疼痛,于是遵醫囑給予杜冷丁100mg肌肉注射,1小時后患者自訴疼痛癥狀緩解。
2.3.2.4穿刺側肢的護理:穿刺部位壓迫止血15分鐘后,再加壓包扎,用1.0~1.5kg沙袋壓迫6-8小時,告知患者保持穿刺側肢伸直24小時,經評估,15例患者穿刺部位均無滲血及血腫、足背動脈波動良好、皮溫正常 [6]。
2.3.2.5介入后急性尿潴留的護理:本組介入治療后有1位男性患者發生了急性尿潴留。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可能為:(1)介入治療后患者不習慣平臥排尿;(2)局部創口疼痛間接引發膀胱痙攣,于是我們給予腹部按摩,聽流水聲誘導其自行排尿。
2.3.2.6健康教育:介入治療后各種并發癥的出現必然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因此,我們加強術后健康教育,具體實施方法為:(1)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主要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2)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包括遵醫囑按時服用藥物、加強快速康復訓練[7],(3)提高患者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根據患者的實際身體情況,協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氧運動[8]
3.出院指導
3.1休息與活動:介入治療后3個月內患者主要以臥床休息為主,避免勞累和重體力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這樣做既能增加肝臟的血流量,減輕肝臟負擔,又有利于肝臟修復和肝功能的恢復。
3.2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可選擇適量的優質蛋白(魚、雞、鴨、雞蛋、瘦肉)、高熱量、富含維生素(蔬菜、水果)、低脂肪的食物,切忌食油炸、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
3.3用藥指導: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服用保肝、抗腫瘤的藥物,切記自行更換藥品種類,服藥過程中如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去醫院做相應處理。
3.4定期復查:定期去醫院復查AFP、肝功能、B超、CT,檢查肝部腫瘤的發展狀況,以明確3個月后是否再次進行介入治療。
4.討論
肝癌(carcinoma of liver)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肝癌的年死亡率約為20.37/10萬,在惡性腫瘤死亡順位中占第2位,如今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各種影像學技術(如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CT)、超聲檢查、核磁共振顯像(MRI)檢查?)的進步以及近幾年介入醫學的興起,使肝癌的預后較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與此同時,其治療方法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除了傳統的手術切除治療外,介入療法現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該方法與傳統手術切除相比,其優點表現為操作簡便易行、費用低、可重復治療,而它的缺點在于患者介入治療后常有發熱、惡性嘔吐、疼痛、穿刺部位出血、急性尿潴留等現象的發生,因此,護理人員加強該治療過程中的全程護理將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賈軍紅.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療258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5):2-3
[2]劉蕓.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研究.[J].醫學報.2015.20(11):164-165
[3]熊小蘭.優質護理在肝癌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4.87(13):2-2
[4]陳雪妹.有關優質護理于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6.10(35):106-107
[5]嚴廣斌. NR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4.20(3):92-92
[6]喬翠云,蘭桂云;等;肝癌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的護理.[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2.29(2):167-168
[7]唐述華.品管圈在肝癌介入術后的護理作用.[J].臨床護理.2017.4(97):97-98
[8]陳曉華、王立;等;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患者外出檢查運動運送安全的保障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