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利軍
摘 要:而物理作為中考必不可少的一門科目,對中考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電學作為物理科目中的重中之重,“聲、熱、力、光、電”五部分構成了初中物理,電學部分占據了初中物理部分的35%,所以想學好初中物理,電學部分是重中之重!本文對電學在中考物理中的地位和如何學好初中物理電學知識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電學;地位
樹高萬丈靠根,樓高千尺靠基,如果說地基決定了人生的高度,那么中層支柱將決定人生的精彩程度,將會決定是棟梁還是朽木。物理對于初中生來說比較陌生,是一門新開的科目,而對于如何學好物理及掌握物理中電學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還沒有頭緒。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很多理論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并且在生活中的應用隨處可見。本文對如何學好初中物理及掌握初中物理電學知識進行闡述。
一、初中電學在中考物理中的概述
物理作為中考必不可少的一門科目,物理成績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初中生能否考上高中,或者能否到自己理想中的高中就讀,電學作為初中物理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和力學一起幾乎貫穿了整個初中物理。所以,對于電學部分學習的好壞與否將直接決定物理成績,最終影響到中考成績,初中物理電學部分內容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考試方法,物理的分值也不盡相同,有的地區滿分為一百分,有的地區七十分,但是不論分值與否,在哪個地區,電學知識都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點,占物理總分值的35%左右,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兩種電荷及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電路: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電路的組成;電路圖。以及在電路圖中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等器材的使用,熟悉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量電路中導體的電流及導體兩端電壓,善于使用電阻改變電路中導體的電流、電壓。
3.初中物理包括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及電學中簡單的計算公式,學生們應該熟悉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概念以及含義,對電流、電壓、電阻的簡單求算,甚至要達到口算的地步,鍛煉其運算能力、對知識掌握的熟悉程度、節約時間等有很大的幫助。
4.歐姆定律是電學內容的重點。
二、如何學好初中物理、掌握電學內容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作為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曾經說過,興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對初中教師而言,如何讓學生對這個相對較陌生的學科產生興趣是一大難關,尤其對較難的物理學科,興趣可以使一個人自覺的學習,使自己多發現物理中有趣的事,以及電學中的知識。
2.物理知識對應生活實踐。物理學科是一門反應生活的學科,生活中也處處應用到物理知識。初中教師應該善于引用生活事實,對學生進行講解,例如,生活中的摩擦起電現象,人們穿什么衣服、什么季節容易有靜電現象,再比如,開關與燈串聯的現象等,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識來解釋,老師應該善于用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傳授,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好的理解,同時,可以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在課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3.重視物理電學實驗。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更加注重物理電學實驗,電學實驗是電學很重要的一部分,電學實驗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可以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爭相輝映。搞好物理教學最主要的是搞好電學實驗,同時教授學生實驗思想,不僅僅傳授實驗方法,讓學生明白實驗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而不是把學生教導成只知道流程的“機器,”讓實驗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4.鍛煉學生識別電路圖的能力。如今學生對電路圖普遍沒有清晰的認識,對相關概念認知比較模糊,對電路圖有一個良好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電流表、電壓表、電阻、串聯、并聯等相關知識,通過對電路圖的識別、了解與應用,可以熟悉掌握物理電學知識,對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三、學好物理面臨的問題
學生物理成績不是很理想,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的目標,其中包括很多影響因素。有老師的問題,也有學生本身的問題,還有學生所處環境的影響,總結的最基本的三條就是“老師教學方法不科學”“學習融入不徹底”“師生交流不頻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好初中物理質量,掌握初中物理電學知識,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績,老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初中生的思維跳躍性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學生要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時時刻刻跟上老師的思路,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善于用物理知識與生活實例相結合,取得一個好的中考成績,上一個理想的高中,博一個精彩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戈曉燕. 中考物理電學解題的難點與對策[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19):69-70.
[2]張太森.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J]. 新課程學習(中),2012(11):114-114.
[3]項向華.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J]. 技術物理教學,2013, 21(2):92-94.
[4]陸英. 淺談初中物理重要的電學實驗[J]. 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1(1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