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葉萍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影響。方法:對比(2017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94例精神疾病患者(94名患者家屬)在進行常規護理(對照組)和心理護理(觀察組)的臨床效果,并觀察兩種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家屬的影響。結果:本研究中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家屬的焦慮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護理前顯示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家屬的焦慮評分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具有優勢(P<0.05)。結論: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屬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中進一步推廣并借鑒。
關鍵詞:心理護理;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家屬;效果
精神疾病是發病率及復發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是指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大腦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情感、行為及意志障礙,常表現為極端、心煩急躁、焦慮不安等癥狀,病程較長,患者家屬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及金錢照顧患者,患者及家屬均會在生活及精神上產生較大壓力,導致其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影響患者及家屬的正常生活[1]。因此,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除了護理人員的護理外,家屬的心理護理也尤為重要。本研究就將我院收治的94例精神疾病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心理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具體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94例精神疾病患者為本次分析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各47例。精神疾病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都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診斷要求及標準。②選取年齡大于18歲以上精神疾病患者家屬,同意陪護及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所有患有智力障礙及其他明顯軀體者。
對照組男患者26例,女患者21例,年齡24-39歲,平均值(30.01±0.16)歲。
對照組男患者27例,女患者20例,年齡23-40歲,平均值(30.63±0.17)歲。
對照組和觀察組精神疾病患者的相關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護理(對照組):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密切觀察患者的日常表現,并對其進行全身檢查,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常規護理同對照組,其余方法如下:
①心理護理(普遍性):精神疾病患者易產生恐懼及焦慮情緒,易加重病情,護理人員應每周兩次主動與患者溝通,并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鼓勵,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情,緩解其焦慮情緒。
②心理護理(選擇性):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如何科學護理精神疾病患者,指導其在生活、工作及學習等日常生活能力中進行訓練,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智力的恢復。
③心理護理(指導性):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況、教育程度及經濟水平進行了解,采用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同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的發病原因、癥狀表現及預防疾病復發惡化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家屬護理前后的焦慮評分,并對比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焦慮評分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焦慮越明顯。
生活質量分為生活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四項,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水平越高,反正,越低。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采用SPSS20.0,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值<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2組患者家屬的焦慮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家屬的焦慮評分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39.53±2.24)分、(89.26±2.74)分,較對照組更具有優勢(P<0.05)。
3.討論
精神疾病是目前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及致殘率較高的疾病,患者常會出現傷人、毀物甚至是自殺等危險行為,患者及家屬常會受到社會的歧視,給患者及家屬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精神疾病作為一種應激事件,通常患者家屬的抑郁傾向發生率較高,同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作為精神疾病患者來說,家屬是最主要的照顧者,是患者恢復身體及生理功能的主要參與者,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康復。若患者家屬存在焦慮、抑郁以及對疾病的恐懼等不良情緒,均會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不利于疾病的治療[2]。因此,通過對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使患者盡快回歸社會具有重要作用[3]。心理護理能夠有效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知識,懂得如何與患者溝通,指導患者家屬如何科學護理精神疾病患者,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家屬對疾病護理的信心,同時,可促進患者的康復,使患者回歸正常生活[4]。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家屬的焦慮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護理顯示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家屬的焦慮評分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39.53±2.24)分、(89.26±2.74)分,較對照組更具有優勢(P<0.05)。
綜上分析可知,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屬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中進一步推廣并借鑒。
參考文獻:
[1]溫燕文,曹淑華,劉思琴,等.工娛干預護理對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功能康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甘肅醫藥,2018,37(7):659-661.
[2]葛玉花.有暴力行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應用預見性護理的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8,24(21):288-289.
[3]韓艷.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對策及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8,30(10):103-104.
[4]徐丹,鄭素芬,黃美蓮,等.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健康素養及精神專科護理門診需求的調查[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4):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