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軒
【摘? 要】目的:探討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主體為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結腸息肉患者。采取奇偶分組的方式將所有研究主體劃分為實驗組(n=30)和對照組(n=30)。對照組予以手術切除治療;實驗組予以內鏡下切除治療。對比兩組研究主體的手術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經治療后的分析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臥床時間、出血量、焦慮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并且實驗組患者術后的禁食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花費情況低于對照組,兩組結果數據呈現明顯的差異,臨床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結論:針對結腸息肉患者在予內鏡下切除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其術式創傷相對較小,并發癥少,安全可靠性高,能夠促進患者的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節省了住院費用,值得在臨床領域中大范圍應用。
【關鍵詞】內鏡;結腸息肉;療效;安全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65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061-02
在臨床中結腸息肉是比較常見的腸腔病變,息肉指的是在黏膜表面一直突出至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沒有確診病理的性質之前的總稱[1]。根據其病理因素主要分為腺瘤樣息肉以及炎性息肉兩大類,其中腺瘤樣息肉比較常見[2]。其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腹部悶脹、大便表面帶血以及隱痛等臨床癥狀[3]。此病的發病因素主要是由于胚胎異常、年齡、感染、生活習慣以及遺傳等因素導致[4]。有相關臨床文獻指出,結腸息肉一般多為結腸癌的病前癥狀,若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引發結腸癌,因此針對結腸息肉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控制癌變的發生至關重要[5]。本次針對我院收治的60例結腸息肉患者,分別給予了不同的治療方式,并進行了分析探討,詳見下文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臨床資料
本次所有研究主體選取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結腸息肉患者。采取奇偶分組的方式將所有研究主體劃分為實驗組(n=30)和對照組(n=30)。60例患者的病癥均符合結腸息肉臨床診斷標準。所有研究主體均已簽署知情書。其中在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為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大年齡為71歲,最小年齡為23歲,中位數年齡(47.2±4.6)歲。在實驗組30例患者,男性患18例,女性患者12例,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24歲,中位數年齡(48.2±4.8)歲。以上兩組研究主體的基本資料對比數據差異甚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研究分析。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前行常規檢查,要保證患者的身體狀態可以進行手術,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前保證患者的腸道清潔,避免手術時由于視野受限影響手術效果或者導致手術失敗。因此在術前1h禁食,手術當天指導患者大量飲水,飲水量>2000mL為宜。并且指導患者服用的解痙藥物,目的是為了降低腸道蠕動,同時給予合理的營養補液,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息肉的詳細位置以及大小等狀況,根據確定后的準確位置實施相應的治療方案。
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切除治療,首先針對患者行開腹操作,然后將確定的病變腸管予以切除,術后囑咐患者禁食,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遵醫囑用藥。
實驗組行內鏡下切除治療,首先根據患者的息肉實際情況,經過電圈套器套扎+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等方式對息肉實施切除,如果患者在術后發生殘蒂出血的情況,則給予鈦夾止血。術后將息肉送病理檢查。
1.3觀察指標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術中出血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臥床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禁食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以SPSS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和技術資料分別以n(%)和(
士s)表示,差異檢驗分別為x2和t,當計算結果顯示為p<0.05,代表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研究主體的手術情況
由表1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焦慮評分、術中出血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臥床時間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比兩組研究主體的術后情況
經數據分析后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禁食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治療費用方面均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較大,P<0.05,有臨床可比意義,詳見表2。
2.3 對比兩組主體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由表3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數據相對比差異明顯,P<0.05,臨床可比意義成立。
3討論
結腸息肉是消化系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癥狀隨著息肉的增大,不典型的程度也相對增加,因此發生癌變的概率會大幅度上升[6]。若是息肉的表面發生糜爛或者粗糙等狀況,也會意味著癌變的幾率會升高。因此針對結腸息肉要盡早診斷及時治療,方可能提高臨床的預后效果[7]。針對于結腸息肉的檢查治療中,多數以結腸鏡檢查為主,近年來隨著我國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好多技術都應用于診斷和治療結腸息肉當中,常用的有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以及尼龍繩套扎術等術式。在臨床中,結腸息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部悶脹、大便表面帶血以及隱痛等情況,并且結腸息肉按照病理一般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兩種;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癌變的發生率得到了顯著的控制。在臨床中針對于結腸息肉的治療主要以傳統的手術切除,其效果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其術式相對于患者的創傷比較大,術后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疼痛,并且康復的時間較長,因此造成了經濟壓力的增加,此種術式還存在一定的風險,并發癥相對較多,影響預后效果。近年來內鏡技術的出現,結腸息肉的檢出率也呈上升趨勢,因此被臨床廣泛的應用。其術式的優勢具有創傷較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康復快以及住院時間短,能夠節省住院醫療費用,減少經濟負擔等優勢。
在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焦慮評分、術中出血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臥床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禁食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治療費用方面均少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數據相對比差異明顯,P<0.05,臨床可比意義成立。
綜合以上分析,針對結腸息肉患者在予內鏡下切除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其術式創傷相對較小,并發癥少,安全可靠性高,能夠促進患者的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節省了住院費用,值得在臨床領域中大范圍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棟材.結腸鏡下不同電切方式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OL].當代醫學,2019(27):154-156[2019-09-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449.R.20190927.1613.136.html.
[2]邢玲.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氬離子凝固術及黏膜切除術對結腸息肉患者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較分析[J/OL].中國內鏡雜志:1-8[2019-09-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256.R.20190716.1400.002.html.
[3]周軍明.內鏡下圈套器冷勒除治療結直腸扁平小息肉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35):181-182.
[4]黃輝文,陸寶鈿,王錦瓊.熱活檢鉗高頻電切術和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和安全性[J].臨床醫學,2018,38(08):54-55.
[5]王梅.內鏡下高頻電凝刀電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J].系統醫學,2018,3(13):64-65+71.
[6]郭琨.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及安全性探討[J].智慧健康,2018,4(10):63-65.
[7]李喜俊.內鏡下高頻電凝刀電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6,22(2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