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目的:探究將耳穴壓豆應用于治療消渴病不寐癥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探討其護理措施并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中選擇我院患者數據庫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時間段內的消渴病不寐癥患者100例作為實驗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耳穴壓豆治療方案,并配合相應的護理操作,記錄所有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臨床治療有效性。結果:實驗結果顯示,在治療完成后100例患者中有86例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患者未見治療不良反應,治療總有效率數據為86.00%。結論:在對消渴病不寐癥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用耳穴壓豆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癥狀況,這種治療方案屬于一種簡便且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耳穴壓豆;消渴病;不寐癥;治療方案
消渴病在西醫理論中被稱為糖尿病,導致這種病癥發生的原因主要以稟賦不足和陰虛燥熱為主,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以多飲、多尿、多食且消瘦為主。除此之外,當患者發生消渴病癥時,往往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主要以不寐為主[1]。在我國中醫理論中認為患者疾病狀態與患者的陰虛燥熱有密切聯系,陰虛燥熱會導致患者熱擾心神而致使神不守舍。患者心神不寧,則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寐癥。除此之外,在大多數臨床研究中顯示[2],部分消渴癥患者往往存在體態肥胖的狀況,所以中醫理論中認為肥人多濕,進而導致患者出現脾胃運營失衡,日久郁而化熱,熱擾心神致不寐。所以在患者治療時應當調節患者臟器功能,改善患者陰虛和神不守舍狀況則為治療之方[3]。本次研究中,探究將耳穴壓豆應用于治療消渴病不寐癥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探討其護理措施并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擇我院患者數據庫,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時間段內的消渴病不寐癥患者100例作為實驗對象,所有患者的性別信息包括(男:56例;女44例),患者年齡信息區間介于25-41歲,患者平均年齡(34.9±6.1)歲;所有患者在入院時撫河消渴病不寐癥診斷標準診斷標準,以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內科學》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質性疾病。所有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分析未見明顯差異,患者的個體化信息差異,不對本次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王不留行籽,進行耳穴貼壓。
選擇患者單側耳部,醫務工作者采用左手將患者的耳廓固定后,用右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患者的耳部選區內找準穴位敏感點作為壓豆點。采用王不留行籽進行深度按壓以至留下壓痕,并用75%酒精消毒液對患者的耳部皮膚進行消毒,將王不留行籽粘貼于選擇穴位并按壓數秒,直至患者出現酸脹感后停止。患者每日應當按壓4-6次,每次按壓時間控制在3-5分鐘左右,按壓力度應當以患者感受酸脹感為主。患者在睡覺前一小時內應當停止按壓。每隔三天應當對耳穴貼進行更換,雙耳交替按壓。
在對患者進行按壓時,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的耳廓進行全面檢查,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潰瘍或凍瘡等狀況,如果存在皮膚破損現象,應當停止按壓。同時,如果患者存在習慣性流產史,應當禁止使用。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當將這類事件告知患者,使患者了解按壓相關風險以保證治療效果。在對患者進行選學選穴時,應當保證準確并且嚴格消毒,以避免患者出現感染,如果患者對膠布有所過敏,可以選擇粘合紙代替。在完成耳穴貼后應當注意防水,避免發生脫落。如果患者夏天出汗量較大,可以進一步縮短耳穴貼時間,并加大耳穴貼的更換頻率,避免膠布潮濕出現皮膚感染。
燥熱傷肺患者可取患者肺、胃、胰腺點、腦點耳穴進行貼壓。在日常飲食中應當以養陰清熱和降火生津為主,可在日常用藥中加入生地黃和麥冬進行治療,而日常飲食應當以新鮮蔬菜為主,大便干結者可加用火麻仁和郁李仁潤腸通便。
腎陰虧虛患者可選患者內分泌、肝,神門、皮質下、胰腺點耳穴;飲食應當以滋腎固精為主,并可選益氣固下之品,以山藥和熟地黃等藥物為主。
心脾兩虛患者應當以護心補脾為主,選內分泌、心、交感、神門、枕耳穴進行貼壓。飲食應當以安神健脾為主,藥物可選白術山藥等。飲食應當保持系軟和易消化之品,忌生冷辛辣之品。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進行分析后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患者一般資料中的年齡信息均應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數據記錄,實驗結果采用t值進行檢驗,若p<0.05,則說明結果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在治療完成后100例患者中有86例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患者未見治療不良反應,治療總有效率數據為86.00%。提示治療完成后,患者康復狀況良好。
3討論
導致不寐癥發生的原因較為復雜,而在我國中醫理論中認為導致不寐發生的原因主要以七情所傷和飲食不節為主,部分患者可能因勞倦過度而導致不寐癥發生。消渴病癥患者出現不寐,主要以七情所傷為多見,消渴癥患者在發病初期主要以陰虛燥熱或氣陰兩虛為主,患者因虛于內而陽盛于外,陰陽交匯困難而導致患者神浮于外,進而出現不寐癥狀[4]。
這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主要以調節患者陰陽為主,并且還應當滋陰養血,以達到清心安神的效果。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還應當調節患者的陰陽平衡,使患者心神得平,以保證患者神清得寧[5]。十二經同于耳,耳為宗脈之聚。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在人體的耳廓上均有相對應的穴位,并且規律的分布在不同部位,所以在對患者進行耳穴貼壓時,可以選擇相應的穴位來改善患者不同器官的癥狀。
例如燥熱傷肺患者可以選擇神門耳穴,并且在飲食時應當保持清熱解火和滋陰生津的應用,而胃燥津傷患者則可選腦點,耳穴飲食應當以養陰清熱和降火生津為主。通過不同患者的分型診斷和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消渴病不寐癥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用耳穴壓豆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癥狀況,這種治療方案屬于一種簡便且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韋愛群,歐永月,譚艷柳.耳穴壓豆聯合辨證施護治療消渴病不寐癥的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12):137-138.
[2]李敏,李秋玉.耳穴壓豆治療消渴病不寐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12):107-108.
[3]李先堯.辨證施護、耳穴壓豆聯合常規護理消渴病不寐癥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4,28(03):1100-165.
[4]周英淳,金真,黃春容.耳穴壓豆配合辨證施護改善消渴病不寐癥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7):100-101.
[5]黃春容.耳穴壓豆治療消渴病不寐癥的護理體會[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09):1576-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