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丹
摘 要:當前,藝術設計教育得到迅速發展,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教學樓不斷的拔地而起,以往高等院校的教學樓已無法滿足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設計師以往實踐研究與設計理念過于強調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的建筑造型,嚴重忽視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的本質。本文主要對多義性空間概況、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的多義性設計方法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研究貢獻力量。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
一、引言
伴隨我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迅速發展及高校大規模的生源擴招,以往的分散式教學樓已經無法滿足于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的需求,與此同時,適應多課程、多年級集體教學,并能為各課程發展、交叉創造的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群應運而生。此種創新型系統教學樓具有教學空間統一化、教育資源集中化的特征,迅速成為了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樓建筑的主導。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群由若干個教學建筑根據一定的空間組織方式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整體。怎么更好的提升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的利用率,豐富其功能,將單一空間轉變為可以容納各種活動、富有空間生命的多義性空間,成為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群設計的重要課題。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群多義性設計還應該為不同科目的發展與創新,以及邊緣藝術形式的發展創造便利條件,創造出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
二、多義性空間的概述
多義性空間也就是指非單一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間。設計師在設計過程時通過相關設計方法與理念,增強空間的兼容性,使空間能夠容納更多功能,也就形成了多義性空間。將多義性空間的內涵應用于空間環境設計,必須利用相關的的設計方法與理念,把單一、利用率低的空間改造為具有空間生命、帶有多種功能的多義性空間。
多義性空間具有空間的動態功能觀與空間的復合功能觀兩大特征,空間的動態功能觀,也就是空間環境在不同的時間段能夠承載各自的功能,空間環境能夠因時間變化而變化,空間環境自身的相關特質能夠因不同時段需求的不同而進行相關變化,從而承載新的不同功能;空間的復合功能觀也就是指空間在同一個時間段能夠承載不同的所需功能,空間環境能夠承載各種不同的所需功能。
三、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方法
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要遵循中立性設計的原則,中立性設計的原則不過于強調空間環境的專屬性與固定性,基于滿足相關某個功能的基礎上對于相近功能的需求也能夠實現。中立性設計的原則簡而言之也就是在空間環境與框架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就能夠實現多功能的需求。針對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應在設計中遵循中立性設計的原則,將單一空間設計為具有包容性與適時性的多義性設計空間。
中立性設計的原則應該基于空間的綜合要素進行設計,首先對將會出現的功能與其對應的空間要素的需求進行研究,然后總結歸納出科學、合理、有效的系統性參數,基于此參數,作為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空間的設計依據,例如在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的休息空間會包含讀書、約會交談、學術沙龍等多項功能。
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要遵循屬性設計的原則,屬性設計的原則也就是一定的空間環境范圍內,讓空間環境間具有相同、相近的屬性特點,使多種功能實現互相轉化的狀態。屬性主要代表空間環境的屬性及空間環境聯系的屬性。
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要注重空間的空隙關系,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群通常具有空間大、面積廣、進深大的特征,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的外側能夠具有很好的采光與通風條件,但其他的空間環境則不具備較好的采光與通風條件。為保障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空間趨向屬性化,應在創新型系統教學樓群中注意空間的空隙關系。空間的空隙關系主要是指連接空間環境內部和空間環境外界面的聯系空間,空間的空隙關系能夠增加空間環境內部外界面的長度,并增大受外界面性質影響的空間,從而在空間環境的實體內部形成屬性空間。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空間中注重空間的空隙關系,能夠在引入空間外部環境的基礎之上為創新型系統教學樓提供多種屬性的空間功能。
結語
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空間因具備多種空間形式,而為課程的發展與交流創造了有利環境。通過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方法不僅能夠使教育空間發揮其自身功能,同時還能夠促進多方面功能的合理配合,提升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的使用率,提升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群的空間活力。基于此,通過中立性設計、屬性設計的原則,并運用空間的空隙關系,通過對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群的相關要素進行調整,使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多義性設計空間滿足于多種功能的需求,能夠根據使用者的現實要求對空間環境的狀態及空間環境氛圍進行相關調整,使藝術設計類教育空間更具人性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余璐.當代展覽建筑中“坡道”的多義性現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8.
[2]韓冰冰.老年大學教學空間多義性設計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7.
[3]高藝倍.淺析大學教學樓空間多義性設計[J].藝術教育,2015(07):272.
[4]王丹琳.理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學空間多義性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5]王蓉,呂昀.高校教學中心區多義性非功能空間的設計思考[J].四川建筑,2003(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