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華
成長中的孩子幾乎都會有思想上的問題,要我們當班主任的及時發現、處理和解決,就像幼嫩的樹苗須園丁不斷精心修枝剪葉,才能長得繁茂一樣。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畢竟不是樹苗,他們心靈上的病枝、枯葉不可能簡單一剪了之。有的班主任抱怨好心不得好報,嚴格要求學生卻只招來學生的對立;有的班主任“苦口婆心”勸導學生,得到的回報僅僅是學生“耳根上長繭”……
一、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
感情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學生需要教師用愛去感染們,因為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像在家里一樣有地位。而學生的心理又是千變萬化的,每個學生需要的愛并不都雷同。這就要我們“因材施教”、“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可以使他們對教師所講的道理心悅誠服,使教師的要求通過感情的“過濾”和“催化”變成學生自身的思想和要求,形成覺悟和決心,推動他去實現自己的諾言。
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愛”與“被愛”就如飲食起居一樣是人類的天性,對于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更是必不可少的“營養品”?!敖逃疀]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薄敖虝恕比〉贸晒Φ淖铌P鍵的條件是什么?那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應包含嚴厲的父愛、慈祥的母愛,還應體現要求與理解,才能托起學生劃向勝利彼岸的船。它既是教師不畏困難、辛勤耕耘的力量源泉,又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金鑰匙。
二、該低頭時就低頭
我們發現,小學生自進入校園以來,一直都把自己的老師當作心中“崇拜的偶像”,認為老師說的話都是對的,他們對老師帶有先天性的依戀心理,希望得到教師猶如父母般的愛,更希望得到老師對他們的理解與支持。但或許是我們對于孩子的要求太高了,也或許是我們不善于“示愛”,以致于我們對于學生的批評大過于表揚。
一次,為了表揚一些期中考試進步較大的同學,我用自己的錢買了幾支圓珠筆,打算利用班會課好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可是當我把筆獎勵給學生時,竟發現少了兩三支!我一震,腦海中 立即閃現一個人——鐘蕾!她是我們班公認的“三只手”,平時班里經常丟橡皮、鉛筆之類的小東西,但一經追究,總是她一個人干的好事。沒想到我連續好幾次磨破嘴皮子卻一點效果也沒有,而相反的,她卻如吃了“豹子膽”,竟偷起我的東西來了。我一怒之下,當著全班的面狠狠地臭罵了一頓,又叫她隔天作檢討。她似乎很不服氣,嘴里直發出“哼哼”聲,以示不滿。
可是,當我回到辦公室時,我不禁為我剛才的武斷后悔了。
鐘蕾并沒有偷我的圓珠筆,是我一時大意,看,還留著兩支在抽屜里呢。怎么辦呢,我剛才還在全班面前奚落她呢。此時,她一定難受極了,可我,做事一向干脆利落,說一不二,這怎么跟全班學生交待呀!經過反復思索,我還是決定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來彌補我的過失,甚至給鐘蕾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隔天一早的晨會課,我誠懇地當著全班學生說:“同學們,鐘蕾今天沒必要做檢討,該做檢討的人是我! ”全班鴉雀無聲,都不解地望著我。“昨天,老師沒有經過仔細地調查,就認定鐘蕾偷了我們班的獎品。后來老師發現,獎品根本沒有人偷,是老師一時大意,放在抽屜里了。在此,我向鐘蕾認個錯,希望她能原諒老師。老師相信,鐘蕾自從上次與老師溝通以后,就再也沒偷過東西了。老師希望同學們以后不能再亂冤枉鐘蕾,好嗎? ”教室里靜得出奇,幾十雙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我。而我看到了鐘蕾那青一陣紅一陣的不自然的表情,同時也看到了她那臉上從沒有過的自信。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觸動,這使我真正意識到,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學生時,為了顯示出教師應有的尊嚴,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戴著“獨裁的假面具”。總認為當一名人民教師,就該把自己的 喜怒哀樂深埋心底,不能流露,明明心中有一把為學生燃燒的火,卻貌似冰霜,不茍言笑;很多老師信奉“嚴師出高徒”,對學生少有鼓勵、首肯,甚至類似以上的低頭道歉;有的老師為了維護自己的“威信”,保持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甚至自覺不自覺地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造成的過失……殊不知,正是這種種假面具,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障礙,以致于學生對我們望而遠之,即使心里有什么委屈或不解,他們也不敢“貿然”說出,如此一來,教師就失去了把握學生思想脈搏的機會,難以對癥下藥。
三、時時出新招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則有藝術性的對話:墨子的學生問墨子:“這么多學生中,您干嗎總批評我?難道我讓你看不順眼嗎?”墨子說“如果我用一頭驢子、一只羊拉車上山,而我又想最快到達山頂,你說是應該趕驢子還是趕羊? ”“當然趕驢子?!薄盀槭裁??”“因為驢子有力氣,值得趕,而羊沒什么希望。”“對了,我覺得你有能力,也是值得趕的?!?/p>
墨子巧妙地運用比喻,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性,假如墨子直截了當地說我很看重你,則墨子的學生或許感觸頗少了。這則對話也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教育學生的方式不能墨守成歸,方可達到預期的目標。
當代的兒童普遍求知欲非常旺盛,智力“超前”發展,然而在他們身上也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自私、固執、人際關系緊張的特點。當前表現在孩子身上的顯著特點似乎是情意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認知能力的發展。在家中,他們被稱為“小皇帝”、“小太陽”,只知取愛,不知給愛,只會要求,不會付出;在學校,他們視同學為“競爭敵人”,視同學失敗為自己的成功。這樣的傾向,當然 有家庭教育的因素,但另一方面,學校教育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用教育之愛來治心病”,告訴我們當代的德育工作者,應本著對學生高度的關愛,也本著對現代教育高度的熱愛,用自己的溫暖,感化每一個學生。我們必須知道,人的潛力是開發不完的,每個人擁有的潛力,比他目前開發的潛力和他想達到的程度要多得多。每個學生,無論他現在怎樣,都不能說明他只能這樣,應該這樣,將來也這樣。只要作為德育工作者的我們,相信奇跡,不斷去創造奇跡,那么,奇跡就一定會發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武平縣城廂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