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娟 郎逸峰
摘 要:《第一中提琴協奏曲》是由我國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李自立創作,是一部既有影響力又富有創造性的大型原創交響樂作品。本文主要圍繞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形態和演奏技法展開研究,以期給相關中提琴演奏者和愛好者提供更新的詮釋。
關鍵詞: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協奏曲》;音樂形態;演奏技法
憂郁、濃厚的音色是中提琴最為突出的特征,正是因為其音色的特殊性所以也帶有隱而不漏的神秘感,在弦樂器類別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中提琴情感傳達方面有著其他樂器不可比擬的優勢,無論是演奏技巧還是藝術表現等方面也呈現出了較強的靈活性。正是依托這一特性,許多音樂作曲家將其應用到了創作當中。本文主要圍繞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協奏曲》音樂形態和演奏技法予以討論。
一、作品的誕生背景闡述
基于西洋樂器基礎上推動其向民族化和中國化的轉變是我國作曲家和演奏家歷來都在奮斗和努力的目標。在對中國風味原創作品類型進行評價時,樂器自身具有的技術特征、演奏家的詮釋空間、區別于以往經典音樂作品美學特質和情感內涵等都是衡量其作品成敗的重要標準。中提琴與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等樂器不同,基于此背景下創作的中國作品數量屈指可數,這也是我國中提琴作品較大的遺憾。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協奏曲》的出現,彌補了我國中提琴作品數量極為有限的這一空白,對我國中提琴藝術視野也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
《第一中提琴協奏曲》是基于中提琴教育家沈西蒂對李自立老師真誠囑托的背景下創作而成的,是豐富和拓展中國樂曲心愿的寄托。2010年沈西蒂老師向李自立老師表達了自身的訴求,即為中提琴創作出一首協奏曲,以期來填補中國多樂章協奏曲空白的現狀[1]。李自立老師銘記沈老師寄托,以自身正在創作的作品《草原》為原型進行了基于中提琴為樂器的改編,并將其寄給了沈老師。在視奏后,此創作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尤其是其音色與中提琴樂曲中模仿馬頭琴的片段非常吻合,同時也增添了小提琴不能達到的貼近原聲的效果。最終李自立老師又對齊進行了拓展,將其創作成了中提琴多樂章協奏曲,并以《敘述調》為第二章命名,以此來傳達對小提琴家林耀基教授的思念和緬懷之情。獨創性和可聽性是此作品的重要特征,這與作曲家深入到蒙古高原進行采風活動體驗風土民俗和音樂文化有著直接關系,也正是基于其對蒙古族音樂的熱愛,也為《第一中提琴協奏曲》的創作并具有超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第一中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形態研究及演奏技法
以下主要就《第一中提琴協奏曲》中的第一樂章《長調》為例對其音樂形態和演奏技法予以詳細的闡述。
《長調》是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具有人與自然自由完美統一的音樂形態是基于蒙古部落由最初狩獵文化逐步邁向畜牧業經濟發展時期下逐漸形成的產物,是草原人民傳達自身情感方式的一種重要寄托[2]。
長調民歌無論是音域還是旋律都較為寬廣,且即興性和裝飾性特征明顯,也正是由于受到腔多詞少等音樂性質的影響,使得長調民歌律動空間更為自由和飄逸。同時,在“諾古拉”的裝飾作用下,長調民歌也被賦予了不同的色彩,是調節語句氣息,提升其連貫性的重要方式。馬頭琴是草原古老的拉弦樂器之一,也是長調民歌的最佳伴侶,憨厚的音色與長調民歌的充分融合是構成草原文化藝術形式的重要內容。
第一樂章《長調》其曲式結構采用的是三部曲式,也就是A-B-A的整體結構布局,同時也囊括了引子和尾聲等內容,具有結構完整且嚴謹等特征。其中1-28小節為引子部分,具有自由、高亢特征。整篇是借助12小節的并列樂句結構作為序幕,之后緩緩展開,向我們呈現了濃厚的“草原性”風格特征。之后運用中提琴的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和回旋音的演奏方式以此來傳達馬的嘶鳴。例如在對小三度的后倚音進行演奏時需要借助由慢到快的抹音方式來處理,之后結合上行琶音,更能使打破清晨寧靜祥和的烈馬音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在對后倚音和前倚音交叉演奏的過程中,還要對換指的方式和節奏進行準確把握,以此使歌者在氣息上的音色轉換韻味得到充分的展現。此外,弓速的快慢變化以及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回旋音等都是賦予音樂較強表現力的重要因素,長調具有的音域寬廣等特點也毫無保留的展示出來[3]。
A段的結構構成主要依賴主題a和副主題b,并以伴奏聲部三小節鋪敘為基礎使得“長調”主題旋律由中提琴緩緩奏出。這里作曲家主要是以我國古詩詞的框架結構作為參考的,這也為《長調》的主題旋律樂句增添了濃厚的文學色彩。“起”主要講述的是F羽調,在敘述方面特別突出;“承”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內容擴展,并且最后要定在音節C上;“轉”主要就是對內容進行創新,最后定音落在下屬音6B上;最后就是“合”,這一部分就是把最后的音節重新調回到F上。
在《第一中提琴協奏曲中》一般比較注重的是演奏的連貫性,這種連貫性要依靠樂句的音節變化來掌握,如果雙手配合不協調,長調其中的意境很難表達出來,在彈奏的時候,手指的關節要與琴弦自然接觸,主要就是通過挪動手掌的位置來表現彈奏的不同音階效果。但是特別注意的是,在演奏的時候,右手要根據演奏的音樂把音域和節奏合理運用,左手揉弦要突出音程,并且吐字要清晰,音程需要層層遞進,這樣就可以把樂曲推入另一個境地,也就是插部。
插部對于音樂的演奏來說,這是一個具有創新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目前比較好的演奏方法。因為他主要就是利用中提琴來模仿現在比較流行的“喊麥”,這樣的表現手法具有一種神秘感,演唱者不僅可以用正常的聲音演唱音樂,并且在不定的時間里會突然用另一種聲音去表達音樂,兩種聲音的融合就會給音樂帶來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在演唱的過程中有高音和低音之分,持續的低音被叫做“基音”,通過基音再加上演唱者的氣息和空腔達到高音,這樣被叫做“泛音”,因為基音在音樂演奏中通常是用來烘托氣氛的,而泛音就是突出提出演唱者的感情,音調比較高,對音樂的表達更加的深入。
在樂曲的插部中,中提琴就是通過C、G的弦音,然后根據音樂的節奏和律動逐漸的調回到C、F弦音上,之后就會利用弓桿往里帶動弓毛靠近琴馬,通過這樣的演奏技巧,就可以是樂器發出更鉀豐富的樂音,從而可以模仿人類的低音。除此之外,左手在琴弦的位置要適當的調整,左手的彈琴的手法同樣要在指甲的地方開始往下滑,這樣來回的反復,就會發出泛音,在此技術上還要盡量保持住基音的F,兩者的結合就會發出效果不一樣的演奏音樂,給聽眾一種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并且最后還要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逐漸的調回到G音上。
切分音雖然第二個音符比較長,但是在這樣長的音符中正好表現出主人公在騎馬的過程中對馬的完美控制,以及在騎馬的時候展現出來的一種大氣,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飛奔的豪爽,同時給音樂一種大氣遼闊的感覺,尤其是前十六和后八節奏的增加就會給人一種萬馬奔騰的場面[4]。
然后萬馬在奔騰的場面,就會把音樂帶入到另一種高潮,也就是把十六分音節代替了三連音,而且音符都特別注重重音,這樣就會把畫面再一次提升。因此節奏的變化,不僅可以展現出馬在奔跑的時候的靈活,還根據不同的節奏表現出馬在奔跑時的英姿颯爽。
樂曲的精彩表現主要就是對長調的演奏,主要靠c小調為基礎,運用了多聲部變化的方式,比如,滑音、喊麥進行相互融合,這樣融合之后的音樂就會更加突出中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出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比如,在演奏的時候,內容的突出會不一樣,因為有的音樂突出的是戰爭,有的音樂突出的是情感,不同的表達內容就會采用的不同的表現手法和技巧。
尾聲,在演奏尾聲的時候,速度就會比較快,在這樣快速的演奏中,就會改變演奏的氛圍。比如在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時候,就需要演奏者利用下半弓部位,使聲音保持清脆,連貫。就像馬背民族在經歷戰爭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那種為了民族而戰,永不退縮的精神,對生活永遠那么熱情,保持自信。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形態的研究和演奏技法的分析,了解到作品的背景,通過對《長調》的分析,了解到更多的關于中提琴演奏的方法技巧,結合具體的作品闡述各種不同的方法,對中提琴演奏掌握的更加牢固。
[參考文獻]
[1] 孫國強.沃爾頓《a小調中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J].大舞臺,2014, 11:135-136.
[2] 許燕明.中提琴作品民族化特征的表現形式及演奏技法[J].樂器, 2013,07:66-68.
[3] 錢建明.巴托克中提琴協奏曲的調式形態及其旋律特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3,03:49-53.
[4] 杜小平.勃拉姆斯《第一中提琴奏鳴曲》創作和演奏分析[J].當代音樂,2018,12:81-82.
基金項目:2017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學科共建項目《中國現當代中提琴創作作品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D17XYS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