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騰



摘 要: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家之代表,應尚能的聲樂作品體現了第一批留學歸來的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上對于西方創作手法的純熟運用。本文主要從二重唱的曲式結構、鋼琴伴奏特點、演唱舉例分析幾個方面,來探索男女二重唱《追尋》的藝術魅力以及應尚能先生獨特的音樂語言。
關鍵詞:應尚能;男女二重唱;《追尋》
應尚能(1902-1973),是我國著名的歌唱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的歌曲創作量非常大,作品多達近200首,且類型豐富,包括各種題材、形式。筆者從中挑選了這首從風格上區別于應尚能多數表達愛國情懷的創作——《追尋》,作了曲式以及鋼琴伴奏、人聲的舉例分析,力圖一探應尚能作為劃時代全方位音樂家的風姿。
這是一首二聲部的藝術歌曲,發表于1942年,采用了最為動人的混聲男女二重唱的演唱形式。在作曲技術手法上多采用了西方的寫作技巧,歌曲為單二部曲式結構,由前奏、男女對唱、男女二重唱、尾聲組成。作品的音域為e1—a2,十一度音程跨度。鋼琴演奏部分的設計比較豐富,和聲與音樂織體形態以及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為主,并運用了大量倚音構成的裝飾音形式。
男女聲二重唱《追尋》的曲式結構為帶有引子和尾聲的單二部曲式,圖示如下:
樂段?Int.?A?B?Coda
樂句??a?a?b?a?c?d?e?e
小節?1-6?7-11?12-16?17-22?23-28?29-35?36-43?44-50?51-59?60-63
調性?A:
一、鋼琴伴奏特點舉例分析
前奏部分(1—6小節),從伴奏織體形態來看,應尚能先生采用了混合式的鋼琴伴奏織體。右手部分的織體采用了柱式和弦進行,為這首二重唱奠定了音樂音響豐滿、沉穩堅定、明亮神圣的感情基調;左手部分的織體由半分解和弦與分解和弦兩種形式構成。左手半分解和弦與右手柱式和弦的應用,具有節奏上的動靜組合,使作品音響柔和、節奏規整。第5—6小節出現的分解和弦為人聲部分的伴奏織體的出現做出了一定的鋪墊,也為女高音聲部的進入給出了預示。
男女對唱部分(7—28小節)為女高音與男高音兩個聲部,伴奏織體完全由分解和弦形態構成。值得注意的是,女高音部分的和聲主要由A大調的I級主和弦構成,而男高音聲部則由V級屬和弦構成。主和弦與屬和弦的呼應將純真、甜美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
男女二重唱(29—59小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29—43小節的伴奏織體,為右手柱式和弦,左手半分解和弦與分解和弦。在第36小節,即本段落的第一樂句,左手伴奏織體由一開始的半分解和弦變為分解和弦式的織體形態,好似進一步訴說著“一片深情”。第二部分44—59小節回歸之前的伴奏織體形態,不斷的推向歌曲的高潮。
二、演唱處理舉例分析
男女對唱部分旋律都是由同音反復的三個音開始,雖然是相同的音符,應尚能先生卻做出了不同的處理效果。第一個音由附點二分音符的mi構成;第二個音也是由附點二分音符的mi構成,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上二度的倚音;第三個音依然是mi,卻壓縮成了四分音符,且用了下二度倚音。三次同音的不同處理,恰似不斷升溫纏綿的感情,扣人心扉。因此演唱的時候要注意,需要飽含深情但沒有太多戲劇性張力的聲音與情感。
男女二重唱部分中的第一樂句采用了復調化的寫作手法,兩個聲部構成了卡農式的模仿復調。女高音聲部首先進入,男高音聲部卡農式模仿女高音聲部的旋律,但是歌詞沒有模仿,而是構成了一定的呼應關系。演唱時需注意兩個聲部的相互配合,音量、情感等方面需相輔相成,避免出現某個聲部蓋過另一個聲部的情況。
男女二重唱部分中的第二樂句采用了和聲化的寫作手法,節奏同步,逐漸推到歌曲的高潮部分。演唱時,兩個聲部需懷揣飽滿的熱情,控制好氣息與喉頭的穩定,讓愛情里的炙熱陽光迸發出來。
藝術歌曲在演唱形式,多是以獨唱為主,少數會有重唱或者合唱的形式。不管是哪種演唱形式,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對鋼琴伴奏部分與聲樂演唱部分,以及兩者之間的和聲分配問題,都是作統一的設計與考慮。
這首歌曲,其情感既能代表男女之間純真、高尚的愛情,也能看作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作為20世紀上半葉首批留學歸國的音樂家,他的聲樂作品全部都配有鋼琴伴奏,在民國藝術歌曲創作中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歌曲大大豐富了當時美聲唱法演唱者演唱中文歌曲的選擇,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 應尚能.應尚能音樂論著及作品選集[M].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6.
[2] 崔騰.應尚能的歌曲創作及其聲樂演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