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焯



摘 要:《林沖夜奔》是以林沖被迫害后逼上梁山的故事為背景創作的。樂曲以昆曲為題材,運用傳統“起承轉合”的手法創作而成的揚琴經典作品。本文從對樂曲引子、憤慨、夜奔、風雪、上山五個段落的具體分析入手,總結歸納出了樂曲特殊的創作手法與演奏技巧。
關鍵詞:揚琴作品;《林沖夜奔》;創作技法;演奏特點
一、作品簡介
《林沖夜奔》是1984年由著名揚琴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項祖華先生創作的一首傳統經典曲目。樂曲的創作背景是林沖在遭到迫害后被逼夜上梁山,題材采用昆曲同名折子戲,并汲取了昆曲的音樂曲牌,在《雁兒落》、《新水令》的基礎上創作發展而成。這首樂曲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用獨特的、富有韻味的音樂思維和音樂語言來表達中國傳統古典哲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一”的思想,采用了傳統“起、承、轉、合”結構來陳述樂思,用更深層次的音樂藝術語言來描寫豹子頭林沖英雄落難、怒火滿腔、沖鋒踏雪、戰勝險阻、夜奔梁山的豪情壯舉。全區共分為引子、慢板(憤慨)、小快板(夜奔)、快板(風雪)、廣板(上山)五個部分,描述了《水滸傳》中林沖“專心投水滸,回首望天朝”的復雜心境。
二、樂曲的創作特點
(一)“嘆息式”下行裝飾音表現出人物內心的迷茫
慢板“憤慨”段描寫的是主人公林沖身負著官府壓迫、英雄不知該何去何從、悲痛又無奈的心情,雖然也屬于抒情性的音樂但卻與其他溫柔抒情多有不同,此樂段亦是小快板(夜奔)、快板(風雪)、廣板(上山)三段的基礎。本段樂曲是由昆曲發展而成,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種類之一,也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珍品,其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之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此樂段充分吸收利用昆曲唱腔婉轉延長的特點,將人物內心“嘆息”與“迷?!钡男睦砘顒涌坍嫷亓芾毂M致。另外還需注意到的是在此樂段中除了要充分體現本身的旋律線條外,本樂段大部分裝飾音是下行“嘆息式”。如譜例:
在主題的樂段前八小節是由單音琴竹“悲劇式”的輪音旋律來清晰陳述的,渾厚凝重的輪音好似人物深沉的呼吸聲,側面反映出人物的艱難處境。大量下行裝飾音被采用,更是將人物心中的“嘆息”與“無奈”生動寫出。此種創作手法在揚琴作品中十分鮮有,此處運用這種創作手法不僅僅增加樂曲的戲曲的韻味,更使人物形象鮮活,將聽眾引入林沖內心深處。在樂段的第四小節和第八小節,右手密密在低音區長輪,左手用反竹在高音區演奏,反竹音色富有金屬性色彩并且纖細、遙遠,反竹技巧的運用不僅增加了樂曲悲涼色調,同時也表達出了人物內心的凄涼,心靈深處的痛苦久久縈繞不去。第十小節開始為雙手輪音的主題旋律,音樂織體開始漸漸豐富,左右手分別對主題旋律進行高低聲部的交替演奏,增強了樂曲的感染力。
此外樂曲還運用了多種特殊技法,共同增強樂曲的表現力。從第二十小節開始是主題樂段的第二次重復,相同的主題旋律從低沉的c小調轉到較為舒緩的F大調的中展示,表達了完全不同的音樂情感,好似主人公林沖在困頓中發現了新的出路,音樂色彩逐漸明亮,人物情緒逐漸開朗,力度上有所增強再加上雙聲部演奏使音樂織體變得豐富,整個音樂氛圍從原來的壓抑轉為明亮并逐漸開闊。樂段第二十六二十七小節處使用了創新技巧“摘音”,“摘音”是用左手大拇指甲蓋緊摁“7”音的琴弦,右手用琴竹尾在離琴碼三公分處撥奏這根弦,發出清脆的“锝”的音響。這一演奏技巧是借鑒姊妹樂器琵琶的,模擬的是戲曲中“板”的清脆音響,摘音技巧的使用不僅使揚琴的音色更加豐富,更形象地描述出人物的思索和內心疑慮,有很強的表情性。第三十三、三十四小節的新主題連續下行半音更突出了“悲劇式”,第三十五三十六小節中使用了技巧泛音,這一技巧也來自于其他姊妹樂器,泛音發出淡雅朦朧的音響,不深刻體現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也從側面反映出“林沖”內心的迷茫。此處的音樂情緒也有“嘆息”性,最后一小節的滑撥,是在琴左邊山口外側位置上的“刮奏”,好似“蕭蕭寒風”來襲,這一新技法是在《林沖夜奔》這首樂曲中首次使用的,模仿風吹草動的音響效果在結尾處增添了幾分緊張平靜的氣氛,也為與下一段小快板的對比做好準備。
(二)運用“賦格”式創作手法營造出后有追兵、危機四伏的鮮活場景
夜奔是描寫林沖被逼上“梁山”已是義無反顧,在路上行走的情景,以昆曲曲牌《雁兒落》為副部主題。全段共有一百二十多個小節,皆為描寫林沖“夜奔”。一到二十三小節是普通的“走”,二十四到四十五小節是“快走”,這兩段都是主旋律與伴奏音同時出現,高音部分在左手為主旋律。例如:
從譜例中可以看出大多右手低音進行都是在“一音一拍”或者“兩音一拍”下,比較穩定,和左手的上聲部交錯開來,形成一種“你松我緊”緊湊而肯定的格局。但在第六、十以及第十四小節中右手所彈和前幾小節都略有不同,此處采用了“賦格”的創作手法,在這幾小節中右手彈奏的是對前一小節左手旋律的模仿和對比,為渲染緊張氣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二十三小節開始,低音由兩個音增加為四個首,節奏增加了許多緊迫感,人物也很自然的從“走”過度到了“快走”。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五、三十六小節中“賦格”手法再次出現。四十七小節開始樂曲轉向G調,從這里開始是“夜奔”的第二小段,這一樂段極富傳統戲曲味道,短句子里有“銜尾”式的“領”與“合”,前面音的落定就是后面的節奏音的重復,看似容易成效卻非常明顯,加之伴奏樂器本就是給戲曲伴奏的,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林沖連夜奔赴梁山的“場景”:林沖已決心上梁山,情緒上有幾分高興卻還是十分忐忑的,回頭望見了官府的人馬已經在后悄悄進行追趕,于是二者的腳步都隨之越來越快。四十七小節到七十小節由一段上行上坡和一段下行下坡組成,意在說明上梁山的路坎坷崎嶇需要“翻山越嶺”方能到達,樂曲到此速度也開始逐漸加快。七十一小節處“賦格”手法再次運用,比四十七小節到七十小節節奏更加密集,速度也越來越快,自然引出八十四小節描寫的“奔跑”。從此小節開始此段的速度達到頂點音樂開始逐步推向高潮,是“夜奔”的第三個小段,在這一段“再現”中速度和旋律的密度都在逐漸提高,以四連音的方式構成了戲曲中“緊打慢唱”的效果,樂句起伏跌宕節奏鮮明且敏銳,像京劇演員唱“垛板”一樣,利落干凈地把“半拍起奏”演奏。樂句中的長音采用了的一三襯音的技法,與響樂的節奏節節相扣,生動描繪出一幅后面官府開始搖旗吶喊,林沖也已進入“快跑”狀態的畫面,情緒分外緊張風格十分濃郁,為樂曲的戲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最后整段襯音的演奏推動到“風雪”部分的高潮,在快速持續演奏了三十余小節的十六分音符后,引出下一高潮“風雪”。
三、樂曲的演奏特點
(一)雙音琴竹的使用使樂曲顯得更加雄壯輝煌
雙音竹技法是揚琴常用技法之一,是在單音琴竹的下方再加一個琴竹頭改編而來,如圖所示:
雙音琴竹將揚琴琴竹改成雙竹頭,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從而可以同時奏出三、四個音,形成和聲效果,加之揚琴本就比較寬廣的音域,雙音竹技法的演奏加入不僅使織體和聲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更使揚琴的音色、力度和氣勢得到烘托和增強,立體效果更加明顯。
雙音琴竹在樂曲的引子和尾聲部分都有使用。引子是整個樂曲的高度概括,汲取了京劇打擊樂中以強烈的節奏變化和力度變化表達內在情緒的手法,開頭就把林沖不懼惡勢力、嫉惡如仇的高大英雄形象顯現出來。樂曲從一開頭就使用雙音琴竹,低音帶有裝飾音采用了“起鼓”式的節奏,瞬起而擊余韻繞采,由慢漸快連接到和弦輪音,且伴隨大幅度的力度增強使音響更加豐滿,并與定音鼓一應一和,為人物的出場營造出磅礴的氣勢,也為樂曲的獨特氣氛做出充分菹染,從武場打擊樂借鑒而來的節奏型使得音樂、人物都更具戲劇性。主題中所使用的大三和弦,莫定了此曲堅定悲壯的基調,以譜為例:
第四小節是琶音,連接到不協和輪音,加強了音樂的矛盾性,也從側面反映出主人公的情緒既悲忿又矛盾,使人物形象更鮮活,從第六小節開始,基本是前面的樂句的重復,移高了四度,情緒上更激烈一些,第一拍與前面樂句的情緒接應,一開始速度較慢,強烈又清晰地奏出四個強和弦,至無限反復時才突然轉為弱奏,這個強烈的力度變化也代表了人物情緒的轉折點,表現出林沖內心既悲憤又無奈的復雜心理。引子中采用“平行和弦”式的方法來加厚音樂主題旋律,雙音琴竹的使用加上力度的變化加強了音樂的悲壯,另一方面又起了模糊調性表現主人公前途未卜的作用,此外整個引子的情感基調除堅定悲憤外,“嘆息”性的情感色彩也在旋律的下行有所體現,引子結尾處在不同的音型中三次降低音區,在慢慢減弱消失的和弦輪音中結束,最后以一聲低音響起而止,抒情段落拉開了序幕。
尾聲(上山)這段再次出現了主題旋律,但與前幾次情感表達完全不同,不同于引子中“強”卻“迷?!钡那楦校灿袆e于“憤慨”和“風雪"中的情感表達.這一段的“再現”在展示主題旋律時以一種新的精神面貌出現,不是對前幾次主題樂段的簡單重復。雙音琴竹再次使用,左右手的齊奏慳悌有力,右手穿插著伴奏,音樂氣勢恢宏充滿了英雄氣概,亦如人物步伐一樣堅定,經歷了憤慨的迷茫、逃跑的緊張和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林沖終于輝煌上山,配有氣勢恢宏打擊樂的開闊廣板,音樂再次升溫。此段第八小節開始到三十小節是林沖對他整個“上梁山”的一個回憶,速度轉快增加了緊張氣氛,林沖還沒到梁山前的種種形態動作歷歷在目,把人們又重新帶到了他激烈的“奔走”中,三十小節之后曲子又開始進行慢而強地輝煌主劇旋律演奏,這是對林沖苦盡甘贏得了大家尊重的描寫也是對他的豪情壯舉和英雄氣概的一個高度概括。結尾處的音樂也富有非常濃厚的戲曲色彩,三連音與打擊樂相互配合做了一個大幅度漸強,把音樂推向最高潮,演奏者的表現力得到最大的發揮,也在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覺聽覺的同時拉下了帷幕。
(二)半音階的運用渲染出“風雪夜”時出奔的緊張情緒
風雪這段采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段,主題樂句短小精悍,穿插著大量半音階演奏,徹底地把人物性格中陽剛悲壯、愈擾愈烈的英雄膽魄展現出來,連續的上下行半音階既是寫“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也象征著黑暗勢利的猙獰,而林沖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也要勇敢前行,充分體現他不懼黑暗勢力奮勇向前的氣板。他不但頑強抗爭而且堅強樂觀,從此段四十六小節到五十一小節中,低音的節奏好似堅定的步伐,表明了林沖必上梁山的堅決,如譜例:
滑抹搖投是這一部分最后一小節所使用的技巧,到這一處力度要減至最弱,和前面的強烈形咸鮮明對比,不留痕跡的進入搖撥。這一技術也是在《林沖夜奔》中創新使用的,在演奏時要迅速帶上滑音指套,右手琴竹倒轉,用竹尾在高音碼左邊第一音位上搖撥設定的音,搖撥時左手用滑音指套由低向高連續多次按音滑抹,一次比一次緊湊、尖銳。力度和速度不斷加強加快,可以很形象地奏出風雪呼嘯的特技效果銜接著前面風雪滿天的感覺,把這種情緒推到高潮。通過描寫這種惡劣的環境也使林沖奮勇向前不懼艱險的英雄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為林沖怒而拒抗“通上梁山”的樂段提供了必要前提。
四、結語
“林沖夜奔”是中國揚琴傳統曲目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昆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揚琴本身之美,在創作和演奏技巧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和突破,在表現形式上大量運用雙音琴竹、輪音、半音階上下行來表現林沖細膩的內心活動,演奏技巧多樣不僅豐富揚琴的音色變化更豐富了音樂色彩,此曲雖是描寫古人的,但戲劇性題材的運用以及現代作曲手法和西洋作曲手法創造融合,是中國揚琴的融合和發展,在現代揚琴作品創作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珊.揚琴演奏中的氣息與氣韻[J].音樂生活,2008,11.
[2] 曹玥.淺談揚琴樂曲的處理和演奏[J].電影評介,2008,24.
[3] 肖笛.論揚琴演奏中的音樂聽覺感知[J].中國音樂,2008,04.
[4] 張志遠.再論揚琴演奏與內心聽覺[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02.
[5] 梁瑞華.得心應手聲情并茂—談揚琴演奏的心理素質訓練[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5,02.
[6] 解駿.論揚琴演奏中的音色[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03.
[7] 戚梅.建國以來揚琴演奏技法及創作的發展[J].棗莊學院學報,2005,03.
[8] 鄒華.中國揚琴傳統流派分析[J].音樂探索,2003,03.
[9] 項祖華.揚琴的藝術魅力與生命力—李玲玲揚琴獨奏音樂會聽后[J].人民音樂,1992,05.
[10] 鄭寶恒.揚琴演奏藝術[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