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星利
學生要牢固地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和體驗的方式來學數學。學數學就是讓學生去體驗,自己去創造,自己去感悟,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認識結構。因此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注重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生成知識,形成技能,學會創新。
一、在操作體驗中掌握知識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樣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學要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具體做法之一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去觀察、實驗、判斷、推理,讓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發現事物間的聯系,重組知識結構,生成新的知識。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讓學生自己剪出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自己拼平行四邊形,自己想,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了三角形和平行四邊行之間的關系,并且領悟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確實,在數學活動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這種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際交往,它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相互合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從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使他們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尊重他人。
二、通過交流體驗中深化認識
在課程中的知識,只有與學生的體驗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識,才有真正的意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留給學生交流、合作的空間,為學生搭建討論、辨析、探究、爭論及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交流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個性,使他們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升華,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例如,“一批零件,師傅獨做8小時完成,徒第獨做10小時完成。師徒合做,完成任務時師傅加工的零件數比總數的一半多30個,師傅加工多少個零件?”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應用解工程問題和解分數問題的方法解:1÷( + )= (小時),30×2÷[( - )× ]=60÷ =540(個),540÷2+30=300(個)。之后,再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還可以用那些方法解,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在討論交流時,有的學生說還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設零件總數為ⅹ,得 ×[1÷( + )]X- X=30,X=540,540÷2+30=300(個);有的說還可以用比例解(工作時間相同,工作效率與工作量成正比):30×[10÷(10- )]=30×10=300(個);有的說還可以用圖示分析法解等,學生通過交流深化了認識。
三、在情境體驗中激發求知欲
有位教育家說:“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探求新知的內驅力,濃厚的興趣是誘發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處身于一種愉悅有趣的和震動心靈的情態中,產生知求的熱情和沖動。創設的情境,有語言描述情境、影視演示情境、場景觀察情境等。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計算》一課時,上課伊始,伴隨著動聽的音樂,在教學屏幕上顯示出同學們親自參加過的秋游的畫面,同時播放員說:秋游時每人都帶著食品,小紅同學帶著一根火腿腸,她切掉火腿腸的兩頭后,再把它削成一個圓錐體,請問削掉的碎片體積和剩下的圓錐體的體積誰大?請同學們幫小紅想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個個精神倍增,躍躍欲試,接著教師順勢導入圓錐體積計算的教學。教師通過影視情境和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推到“憤”、“悱”的狀態中。使學生在有趣的情境體驗中激發求知欲,情緒高漲地去探索新知。
四、在運用體驗中造就成功感
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可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自由發揮的機會,能滿足不同思維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為學生自主探索、體驗成功創造條件,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發展。
如在小學四年級可讓學生思考這樣一道題:“小明家距學校60米,小麗家距學校40米,小明家與小麗家相距多遠?為什么?”由于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不是唯一的。思維水平低的學生只想出小明家、小麗家和學校在同一直線上這種情境,列出60+40=100、60-40=20兩個算式,但也體驗到成功。而對于一些想象力豐富、發散性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會考慮到小明家、小麗家和學校不在同一直線上的情形,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得出:當小明家、小麗家和學校不在同一直線上時,隨著小明家與學校的連線和小麗家與學校的連線所形成的夾角變化,兩家的距離在20米至100米之間的變化。可見,開放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體驗成功的機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多思考問題的習慣,促使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