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媛
摘 要:畫廊是藝術家與消費者、收藏家之間的溝通橋梁,在藝術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畫廊起步較晚,存在著規模小、功能不完善等問題。研究主要圍繞畫廊的職能、發展、現存問題及解決策略等方面,對國內現有文獻的觀點進行總結提煉。
關鍵詞:畫廊發展現狀
一、背景
隨著藝術市場的發展,作為一級藝術市場的畫廊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內畫廊業的開端與現代藝術市場的開端幾乎在同一時期,拍賣行率先打開藝術市場,導致國內的藝術市場出現一二級市場倒置、藝術品定價系統混亂等現象。國內畫廊業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大多數畫廊規模小、生存難,畫廊與畫家的關系緊張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國內畫廊業的整體發展。
二、研究現狀
目前以畫廊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只有14篇。其中包括《成都畫廊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中國畫廊業發展現狀研究》《當代中國中小規模畫廊發展現狀研究》等。其中僅從藝術角度出發展開研究的論文屈指可數。在著作方面,國內暫時沒有將畫廊作為主題研究對象的專門著作,多是將畫廊作為藝術市場中的一個環節提起。
相關期刊、報紙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概述國內畫廊業存在的問題,如《論當代中國畫廊業的發展》《胡亂中現光明——對中國畫廊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模式探討》等;二是是相關的解決策略,如《基于集中化戰略角度對畫廊發展的幾點建議》《從杭州畫廊業現狀看中國畫廊經濟制度范圍困境》等。
三、國內畫廊的畫廊業與藝術市場
(一)畫廊的定義
現代畫廊的來源是在16世紀西方貴族將搜到的美術作品陳列于回廊之中。隨著藝術經濟人的出現,畫廊逐漸是指展覽和銷售藝術作品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企業。它是藝術品經營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藝術品交易中處于一級市場。
(二)畫廊的職能
畫廊擔任中介職能。畫廊在藝術市場中屬于一級市場,主要負責藝術品的輸入與輸出,是藝術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畫廊的商業運作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持,對培養挖掘當代藝術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畫廊的經營會吸引消費者,將資金回轉到生產環節,形成良性循環。
畫廊擔任推介職能。古爾·約翰斯曾說過:二流的畫廊只對以高價賣出的藝術品而獲得利潤感興趣,一流的畫廊首先想到事怎樣扶持最優秀的藝術家。畫廊經紀人挖掘有潛力的藝術家,達成協議后,藝術家將完成的作品交給畫廊代理,畫廊擔任藝術品經銷商的角色,通過合適的渠道介紹給買家。同時藝術經紀人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向媒體、策展人、批評家等推介藝術家以及他的作品,因此畫廊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藝術家的成敗。
畫廊擔任推動藝術發展的職能。當畫廊成功完成推介任務之后,藝術家獲得成功,優秀的藝術品流入市場。當已面世的作品再次交換時,意味著它們進入二級市場,所以二級市場的藝術品是由一級市場輸送的。在此過程中,畫廊前瞻性的目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畫廊挑選的藝術品足夠有魅力,它們便會在藝術市場中掀起一輪又一輪的浪潮。
(三)國內畫廊的發展歷史
畫廊在我國古代稱之為畫店。在東晉時期我國就出現了書畫市場和書畫中介。王獻之記述曾寫字賣給一位老母,得錢千金的事跡;唐代出現了職業的書畫買賣人,如“手揣卷軸,口定貴賤”的孫方颙;宋元時期出現了書畫鑒定與銷售的中介人“牙儈”以及書畫商“鬻書者”;明代出現了書畫經營的商店;明清出現了字畫明碼標價的現象?;始矣袑B毜漠嫾遥⒃O立鴻都學府、集賢院等專門機構收藏和鑒別搜集來的書畫;而對于普通的地主階級、普通庶民的書畫交易,有專門的書畫收購人和機構。這些機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個人作坊類,買賣雙方私自交易;另一類是齋、軒、堂等代售類,他們僅負責代售書畫作品,并不會挖掘潛在的書畫家,這便是中國式畫廊的雛形。[1]
現代畫廊的出現是在建國之后。新中國成立后,畫廊改為集體式經營,畫家僅有成本費,畫廊的經營空間極其狹窄;文革時期,大量的優秀作品被焚毀,書畫藝術品再次遭到重創;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畫廊業的發展才逐漸起步,但大多為中小型畫廊為主,出售旅游紀念性質的商品畫和裝飾畫,經營范圍極其狹隘,對藝術家的幫助微乎其微。改革開放后,許多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畫廊,并且引入了西方畫廊的藝術家代理制度。如1991年澳大利亞人布朗·華萊士在北京創辦的紅門畫廊、1996年瑞士人何浦林在上海創辦的香格納畫廊等。21世紀是中國畫廊行業的極速發展時期。趙力教授在《中國美術品市場的歷史與發展》指出,在這一時期我國專業畫廊的數量急劇增加,外資畫廊的大量涌入,如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隨著會聯網的極速發展,出現了網絡畫廊,買賣雙方可直接線上交易。
(四)國內藝術市場的發展
藝術市場,是指藝術品展覽、參觀、買賣交易的場所,它是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藝術品進入市場而形成的。倪進在《中國古代藝術書畫市場史考》中提到,我國自漢代便有了“師宜官以字酬酒”的記錄,表明在當時人們把書法作品當作商品交易的行為得到社會普遍認可。[2]魏晉時期,由于佛教的興盛,寫經成為一項職業。唐代是中國古代書畫市場的形成期,出現了職業的書畫買賣人和買賣市場,并且形成了一套標準的價格評估制度。宋元時期出現了書儈,標志著宋元書畫市場運作開始走向規范化。明代出現了書畫經營的商店,明清時期是書畫市場的成熟期,出現了明碼標價的現象。至此,中國書畫商品化漸趨成熟,市場交易逐漸規范化,書畫家隊伍更加職業化。
近代是我國歷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動蕩期,古代藝術市場所依托的封建經濟制度土崩瓦解。直至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物質生活日漸豐裕,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漸增加,書畫市場才重新起步。此時的中國藝術市場更多的是在學習西方藝術市場,畫廊為一級市場,拍賣行為二級市場。畫廊為拍賣會選擇、提供藝術作品。當畫廊所代理的合作的藝術家得到認可之后,該藝術家的作品有機會出現在拍賣會上。
四、國內畫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國內畫廊存在的問題
中國畫廊的目前規模較小較散亂,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大多數畫廊急功近利,選擇藝術作品時隨意性較大,因此造成了信譽低經營差的現象。作者將近幾年有關畫廊的文章內容進行總結,概括出國內畫廊大致有以下問題。內在因素中,畫廊的代理制度不成熟,導致畫家與畫廊關系緊張,藝術品輸入困難;畫廊管理人員專業素養較低,對鑒賞知識、經營管理一知半解;資金匱乏,導致畫廊靠副業支撐,信譽度降低。外部因素中,拍賣行的沖擊;部分畫家急功近利;國家稅務的壓力;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等。下面將重點討論畫廊的內部因素。
1.內部因素
代理制不成熟,畫家與畫廊關系緊張。朱炎教授在《論當代中國畫廊業的發展》中提到國內畫廊與書畫家關系松散,沒有形成規范的代理制。很多畫家不愿讓畫廊賺取中間的勞務費,而選擇自由私下交易,不愿被畫廊束縛。很多畫廊只是書畫家作品的臨時出售點。多數畫廊以畫店的形式存在,只停留在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階段,對于銷售問題,他們遵尋經濟學家馬爾基爾的更大笨蛋理論,也就是只要找愿意出更高價格的買主把商品賣出去就是成功,而買主則成了更大的笨蛋。
畫廊管理人員專業素養較低。很多藝術經紀人本身對于鑒賞理論、經營管理一知半解。越來越多的畫廊管理者是非科班出身,只求達到經濟效益,甚至認為選好地段、代理優秀的藝術家就會實現盈利狀態?!懂嬂葟臉I人員行為規范》要求從業人員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專業知識、商品知識、法律知識、畫廊營銷知識和關公能力,同時要求畫廊從業人員具有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3]在《如何經營一家畫廊》的報導中提到,經營畫廊是藝術與商業的結合,一個合格的畫廊經營者既要具有藝術性的感悟力、鑒賞能力、以及挖掘潛在藝術家的能力,還需要有商業的推廣能力,能成功的幫藝術家找到市場定位,實現藝術價值。[4]
畫廊開設副業,導致信譽度降低。由于畫廊與藝術家的創作形成代理關系之后,需要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推廣宣傳、舉辦展覽等,這都需要大量的自己投入。我國畫廊起步較晚,運營成本優小,很難支撐整體運作。《論當代中國畫廊業的發展》中提到,很多小型畫廊因資金問題不得不依靠副業來支撐畫廊的運營。如對作品進行裝裱收取手工費;或者在經營高檔總部的同時再開設一些分店,主要賣復制品、印刷品等來補貼總部。[5]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讓畫廊生存下去,拋棄了畫廊最重要的職能以及最基本的信譽。
2 外部因素
首先是來自拍賣行的沖擊。國內消費者討厭“中間商賺差價”,他們認為拍賣行的高價是新高,畫廊的高價是虛高,這與我國的傳統思想有很大的關系。其次是畫家急功近利,想通過拍賣拍出高價作品,來達到快速成名的目的。然后是來自國家稅務的壓力。如果畫廊與我國沒有簽訂藝術合作的國家進行交易,則需要繳納50%的關稅,即使在國內出售也還需繳納17%的個人所得稅。[6]還有缺少成熟完整的監管體系。國家文化部發布的《畫廊從業人員規范》和《畫廊行業經營規范》雖然規定了畫廊的資質和畫廊的行為,但缺少了藝術品真假鑒定和利益糾紛等方面的規定。
(二)相關解決策略
在近幾年的相關論文中,關于畫廊經營的解決策略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類是從內部出發,提出完善畫廊本身的代理制度;培養專業的畫廊管理者以及優秀的藝術家;拓展畫廊的互聯網領域等;另一類是從外部相關政策出發,提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管理制度和定價系統;建設多元化的藝術金融市場體系等。下面將重點放到內部因素中,主要圍繞內部解決策略展開討論。
逐漸完善代理制度。國內畫廊要重新還原畫廊的三大職能,尤其是中介職能和推介職能。藝術經紀人挖掘出有潛力的藝術家,與其共同創作,將優秀的藝術作品推入市場,得到可觀的經濟盈利之后再次回到生產環節,以此便可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安德里亞·貝利尼認為,理想的藝術經紀人應該與藝術家們成為共同探索的伙伴,帶著對藝術創作的熱愛與藝術家共享創作的樂趣。經營畫廊要將目光投向遠方,因為培養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需要經過歲月的累積,優秀藝術家創作優秀的作品同樣也需要經驗和感情的沉淀。
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開設一個成功的畫廊既需要眼光獨到的管理者,又需要優秀藝術家的配合。關于如何經營畫廊和選擇藝術家凱瑟琳·埃德爾曼曾談到:畫廊要堅持自己的風格,并在在盈利和不盈利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如果太看中經濟利益,它會淡化管理者或藝術家的藝術影響力;同時畫廊要將藝術家放在正確的背景下,而藝術家也要有自己的視覺語言,他們的作品必須有足夠的力量去打動觀眾。所以,一位成功的藝術家或畫家首先想到的是滿足自己與大眾的藝術審美需求,之后再考慮其他經濟因素。
拓展畫廊的互聯網領域。隨著國內電商的快速發展,藝術品電子商務逐漸出現在藝術品市場上。一些專業的有職業道德的畫廊管理者通過藝術品互聯網平臺經營電子畫廊,這也是打通一二級市場任督二脈的最好方式之一。這樣既能保證藝術品的藝術價值也能接觸買家的顧慮。對畫廊來說,既能為自己進行宣傳,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形成更全面的良性循環系統。
加強畫廊與畫廊、其他交易平臺的合作。在《畫廊與拍賣行如何共生榮》中提到,在國內收藏家的個人專場已經普遍存在,因此畫廊可以選擇一批名家優秀作品,以整批的形式與拍賣行合作,爭取低傭金高拍價的結果。類似這樣的建議可以幫助畫廊發揮好中介的職能,逐漸修復畫廊在國內的聲譽。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從當前國內的研究來看,學者從宏觀上對畫廊發展現狀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尤其是在畫廊現存問題及相關解決策略方面,提出了多角度的建議。但在藝術的角度上仍存在一些空白。如從畫廊經紀人的角度出發,當前研究重點只分析了畫廊經紀人的工作職能,但很少研究畫廊經紀人如何挖掘有潛力的藝術家,如何包裝推廣藝術家等內容;或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如何將藝術家與畫廊緊密的聯系到一起,如何加強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的合作等問題涉及較少。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拓展對畫廊的研究,進一步加強相關資料的搜集,努力推動國內畫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邢玉翠,周敏.當代中國書畫市場的發展瓶頸與突破策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6):62-67.
[2]孫澤璇.關于互聯網背景下實體畫廊發展的新思考.藝苑.2016
[3]朱琰.論當代中國畫廊業的發展.藝術百家.2006
[4]倪進.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市場史考[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27-33.
[5]高云.迫近邊緣還是峰回路轉——對國內當代藝術畫廊經營現狀的思考.中國藝術.2009
[6]施艷萍.混亂中現光明——對中國畫廊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模式探討.藝術評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