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丹陽
摘 ? 要:社會互動理論強調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相互交流,彼此影響,進而產生一系列社會互動。在積極探索課程改革的新環境下,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文章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進行闡述分析,并從互動理論命題出發,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新課改;互動理論;心理健康
社會互動理論認為,人從一出生就開始參與人際交往,并在與人交往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與發展。互動理論不僅強調學習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注重學習者的參與感。對于學習氛圍的營造給予高度重視,將師生交流視為教學活動開展的關鍵所在,強調學習要素間的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
在積極探索課程改革的新環境下,高校教學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與時俱進,科學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改革不僅是教材的更換,還涉及課程模式、課程評價、課程任務、課程內容、課程管理等諸多方面。以發展的眼光來看,課程改革對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其變化不可謂不大,同時,積極探索課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認準方向,并為之不懈努力,方可事半功倍。各大院校應堅持“民主化、個性化、開放性”等原則,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為社會各界培養全方位的綜合性人才。
1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
英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洛克曾經說過:“沒有健康,就沒有幸福”。從辯證角度來說,一個人擁有健康并不一定擁有幸福,但是失去健康會降低幸福指數。這里的健康除了指強健的體魄外,還包含良好的心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亦是高校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初衷。
近年來,人們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更加客觀、公正,這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動不確定因素太多,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在進入高校之前,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初具雛形,看待問題往往會先入為主,這也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帶來一定難度。
1.1 ?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而言,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模式比較單一,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維有一定局限性,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對于心理健康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很多高校著手新設備的引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心理健康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從實際開展效果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單一,缺乏創新,師生交流欠缺,有些教師的教案固化,直接套用上一學年甚至數十年前的教案,導致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加之心理活動本身就很復雜,而每個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很難借鑒成功經驗或者是成熟模式。
1.2 ?挫折教育比重較大
挫折教育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使其面臨一些挫折,以此激發潛能,提高學生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以及抗壓能力的教育方式。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認為挫折教育是激發學生潛力的最好途徑之一,只有具備百折不撓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才能夠在遭遇挫折后重新揚帆起航,才能深刻意識到成功的內涵。雖然說以挫折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會提升學生的抗壓能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負面情緒,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 ? ?互動理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分析
2.1 ?從剝奪與滿足命題出發,創新教學理念
在課程改革的開展過程中,應在滿足教學活動要求的基礎上,從互動理論的剝奪與滿足命題出發,及時革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相關理念。所謂剝奪—滿足命題,是指一旦個體在近期內時常獲得某種獎賞,那么這種獎賞以后對他會越來越沒有吸引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轉變都需要一個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不例外。任課教師除了要不斷完善教學結構,提高教案質量外,還應根據時代需求合理調整教學目標。同時,根據教學目標的實際完成情況,對課程結構以及教學方式進行針對性規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課教師要打破常規,對課程意識給予足夠重視,積極進行課程改革,不斷自省自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2 ?從成功命題出發,提高自我認同感
成功命題強調,某個個體越容易從哪種行為上獲得回報,就越偏愛哪種行為。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各大高校應抓住機遇,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鼓勵教師從互動理論成功命題出發,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優化課程結構。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重點不在于專業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而是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活動,讓學生更加認清自我,并擁有利用專業心理學知識緩解不良情緒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陽光、健康的心態。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課教師應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翁意識,注重傾聽學生的心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要因材施教,合理規劃教學目標,保持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全面挖掘學生潛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自我認同感。
2.3 ?從價值命題出發,創新課堂的教學模式
價值命題就是指某個體認為哪種行為越有價值,就越傾向于采取哪種行為。互動理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應致力于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引入趣味性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實現學有所教、學有所用,乃至學有所成。
3 ? ?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互動理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課教師應從剝奪與滿足命題出發,創新教學理念。從成功命題出發,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從價值命題出發,創新課堂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培養,并全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品質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康立.基于互動理論的課堂教學系統的設計與開發[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