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明
摘 要:新聞隱匿權主要是指媒體及其工作人員為消息提供方進行保密的權利。它要求媒體未經消息提供方的同意,不能把消息來源透露給第三方。本文以世界奢侈品協會訴新京報、南方周末一案為例,闡述了新聞隱匿權與審判公正的沖突,通過學界對于新聞隱匿權的不同觀點展現新聞隱匿權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以求為平衡新聞隱匿權與審判公正提出可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新聞隱匿權;審判公正;新聞法規
一、案件回顧
2014年有世界奢侈品協會北京商業公司(世奢會)訴新京報社、南方報業集團等媒體侵害名譽權案。原告訴稱媒體發表虛假報道而構成侵權,并有一名證人出庭,自稱就是報道中的化名爆料人,向記者提供有關世奢會的許多負面事實都是虛假的。被告媒體辯稱記者并非采訪這個證人,但為保護真的消息源,無法提供。一審判決稱:在原告提供證人稱自己就是系爭報道中化名爆料人的情況下,“被告仍然拒絕作出響應和反駁,讓本院實難采信相關爆料人員言論的真實性”,判決媒體敗訴。二審中,被告媒體商得消息源的同意,向法庭提供了她接受采訪的數小時錄音和身份證明,經過公證的接受被告方律師調查視頻,以及其他清關證部。二審判決稱:“因二審期間出現新證據導致原審判決結果不當,本院依法改判”,駁回原告的全部訴求。
二、新聞隱匿權與審判公正存在沖突
新聞隱匿權,有法學研究者也稱之為“拒證權”,指新聞工作者及新聞媒體與新聞源之間的承諾,在未經新聞源本身同意時,無權將新聞源的所有信息披露給第三人。
在法庭審判的過程中,新京報、南方周末為保護秘密消息源而沒有讓消息源出庭作證,這新聞的隱匿權的體現。新聞媒體主張這一特權的理由主要有:(1)公民本身擁有言論自由和表達自由。但公眾普遍缺乏發表言論的社會渠道,只能向擁有該渠道的的第三方提供信息,經過新聞機構的加工后傳遞出來。新聞報道是新聞機構的表現行為,但實質上是消息源的間接表現行為,即匿名新聞來源的言論自由,因此對新聞消息來源的匿名保護實質上是對言論自由和表現自由的保護。(2)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要求他們不得泄漏秘密取得的信息。新聞記者違反職業道德無異于自殺并破壞其在公眾心中的光輝形象。同時新聞媒體機構需要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但若新聞媒體不能對消息來源進行保密,公眾會因害怕被公開的后果而拒絕向新聞媒體提供消息,公眾知情權會大打折扣,新聞行業存在的根基都會成問題。(3)新聞記者在法律上認為他們自己是像律師或醫生那樣的“職業人員”,同樣他們也享有司法上的拒絕作證的豁免權。這就使得他們有理由要求得到免于披露他們為公開的工作成果的保護。
然而,新聞隱匿權在保護新聞的信息來源的同時,卻與公正審判的價值理念相沖突。在訴訟程序進程中,證據是整個訴訟程序的基礎和核心。作為法定證據形式之一的證人證言對于查明案件事實具有重要意義。被告有權利知道所有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同時法官在作出判決之前有權利傳訊任何對某一刑事案件或民事案件有直接關系的人出庭作證。
三、學界對于新聞隱匿權的討論
(1)記者拒證權和民事訴訟舉證責任不是一回事
在西方新聞界,要求為了保護新聞的消息源,豁免媒介和記者向警方、檢察官或出庭作證的義務,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程度得到認可。但這與媒介在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前者屬于公法范疇,后者屬于私法范疇,不應混為一談。
法庭(陪審團)、檢察官以及警署等行政部門在調查案件中要求證人提交有關案情事實,拒證權是對公權力的一種限制,這是一種公法關系,是一種具有強制特征的關系。
民事訴訟不同,這是一種民法關系,亦即私法關系,對于訴訟雙方來說,并不具有強制性。媒體在訴訟中往往需要承擔對新聞報道事實真實的舉證責任,如果發生消息來源需要保密的問題,就需要媒體做出選擇。
(2)我國的法律體系應關照“新聞隱匿權”
“世奢會”訴南方周末和新京報案一審敗訴,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即我國的法律體系應關照“新聞隱匿權”。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第四十七條規定:“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只有經過法庭質證后的證據才能被采信,因而朝陽法院的一審判決邏輯符合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從媒體的職業道德來講,“為消息源保密”是世界新聞傳播業同行公認的職業道德,而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尚沒有在這一問題實現適當關聯與平衡。
四、新聞隱匿權與審判公正的平衡
在世奢會訴新京報與南方周末案的一審中,由于被告方不提供匿名信息源的真實身份,法庭判決被告敗訴。使用匿名消息源且未向法庭提供信源,是朝陽法院判決南方周末、新京報敗訴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二審中,匿名消息源的出現使得判決結果改變。
關于隱匿權的爭論至今仍在繼續,如何在新聞自由與公正審判、匿名消息源與新聞真實之間權衡,得出可操作性的規則,仍是擺在新聞界和法律界面前的難題。
陳力丹教授主編的《中國新聞職業規范藍本》(下簡稱《藍本》)要求“謹慎使用匿名消息來源”,《中國新聞職業規范藍本》提出了幾項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規范:(1)當采訪對象堅持匿名且采訪對象不可替代;匿名是保護采訪對象的必要且唯一方式;不用匿名消息來源就無法說明情況時可以使用匿名消息源。(2)向消息來源承諾使用匿名時,應當知曉和核實要求匿名的原因。盡量說明匿名消息來源的背景,并注明匿名的原因。(3)同時至少有一名編輯知曉和核查過匿名消息來源的真實身份。
法庭在向記者發出傳票要求其出庭作證之前,應當考慮案件是否滿足一下幾項標準:(1)記者手中掌握的已經發表的信息與已經發生并已經進入訴訟階段的具體案件具有關聯。(2)法庭除了傳訊記者出庭作證披露與案件有關的秘密獲得的新聞源以外,沒有任何可能的途徑獲得與記者披露的同等重要的信息,獲得記者披露的信息是定案作出裁決的唯一途徑和渠道。(3)記者披露秘密獲得的信息有助于探究當事人的權利請求的實質,并且是法官作出裁決的重要證據。(4)法院要求記者披露秘密獲得的信息而尋求的利益,要遠遠比記者請求主張新聞隱匿權保護秘密獲得的信息不被披露所代表的利益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