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形勢之下,不僅加劇了媒體行業的競爭,更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對于地方電視臺而言,其播放的新聞節目的核心內容和質量與電視臺的發展是成正比的,可以說是電視臺的“生命線”。而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決定了電視臺節目的質量,影響著廣大受眾對電視臺的關注度,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應不斷提高自己的采編能力,提高節目質量,留下受眾的“心”,從根本上促進地方電視臺的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地方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
一、引言
新聞是反映時代特點的一種文體,其主要作用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聞的報道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促進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特別是隨著WEB3.0時代的到來,新聞內容的傳播不再局限于電視播出平臺。地方電視臺可以選擇將新聞內容通過互聯網、交互式網絡電視、手機移動端APP等多種渠道進行分發。因此,“以個性化服務”為特點的短視頻誕生了。地方電視臺記者作為傳播新聞信息的“第一人”,其所報道的信息內容與老百姓緊密相關,因此記者的采編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在記者制作新聞內容時,需要根據分發平臺的不同屬性,制作適合對應平臺受眾的短視頻。這就要求記者務必緊跟時代步伐,深入群眾生活之中,采集信息,編寫精彩內容,深刻反映民生現實,才能夠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
二、地方電視臺記者新聞采編能力的現狀
(一)盲目求新,投機取巧
伴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速食化”、“碎片化”已經是當今時代的一個普遍現象,微信、微博等移動終端成為了廣大受眾查看、閱讀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如何在“第一時間”吸引受眾的眼球,成為了各個新聞媒體平臺面臨的棘手問題。有些新聞記者就想走“捷徑”,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投機取巧,在采編新聞過程中胡編亂寫,用夸張、渲染等手法以博得受眾的關注。例如,在各類災害及突發事件中,部分不守職業道德的新聞記者,大肆渲染其他突發事件的新聞視頻,導致以訛傳訛,引發受眾的集體性恐慌。這嚴重地損害了新聞本應有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聞正常傳播的秩序。
(二)新聞的敏感性不高
新聞敏感性就是新聞記者的“嗅覺”,新聞敏感性不是天生的,而是新聞記者在漫長的工作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然而,在融媒體語境下,有些地方電視臺在制作資訊類新聞消息時仍采取“新聞播報”的方式,拍攝優質內容及提高報道深度的積極性下降,這就造成了地方電視臺新聞內容主題單一、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再者就是采編的信息很難滿足受眾的需求,難以反映民眾的真實生活,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長期處于“后知后覺”的尷尬境地。
(三)編寫的局限性
新聞記者需要對新聞信息進行收集和挖掘,然后再進行精心的編寫,才能給受眾帶來內容豐富、有內涵的新聞內容及其產品。在編寫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從客觀的角度敘述整個新聞事件,不要有主觀意識,才能將新聞事件的真面目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讀者。但是,目前某些新聞記者的編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對新聞事件進行簡潔、明確的編輯。我們常常發現,由于在采寫新聞時的主觀視角帶入,極大地限制了新聞內容的報道深度及廣度。一個新聞事件只報道單一視角,也可能會引發法律紛爭,使新聞的報道陷入困境,更讓受眾不知其然,在多次的新聞報道“反轉”與“再次反轉”中無所適從。
三、提高地方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的對策
(一)自覺擔負社會責任感
由于融媒體快速發展,新聞記者在工作時應擔負起縱深報道的覺悟,在報道事件情況本身的同時,跳出事件本身,發掘更多新聞事件背后存在的社會意義。新聞記者不應畏懼路途的遙遠和辛苦,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去調查和收集新聞資料,從而掌握第一時間新聞信息,讓自己的新聞編輯富有內涵,還原事件的真相,引導社會輿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堅持“以民為本”
雖處于融媒體的大環境下,電視臺在新聞傳播和社會輿論引導中的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電視臺的采編工作必須堅持“以民為本”緊緊圍繞著人民的訴求和心聲來開展。要求新聞傳播的形式既要與時俱進,更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既要引導時代潮流,更要促進人們在思想上形成共識,從而提高與電視臺的親和度和服務水平。其次,地方電視臺新聞記者在編輯新聞時,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與解讀,發現事情的本質。因此,采訪新聞事件中不同當事者,以多維度的方式進行新聞采編,是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如此,在新聞內容傳播的方向上,要以人民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脫離其他媒介的影響,滿足大眾對事件真相的訴求。而要洞悉事件的原委,就必須深入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之中,全面了解群眾的意愿和訴求,才能讓廣大群眾認可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從而提高電視臺的收視率。
(三)培養敏銳的發現能力
敏銳的發現能力是新聞記者的工作能力之一,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內容的負責人,要始終保持對新聞線索的敏感性,在獲得新聞線索時,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但必須保證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如在對不良事件進行報道時,既要實事求是,更要對其進行批判性報道,以此類事件來對社會進行反面宣傳和教育,遏制此類事情的發生,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的新聞記者要具備敏銳的新聞發現能力,才能分析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發現新聞背后的真相,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滿足受眾的需求。
(四)培養獨特的采寫風格
在媒體行業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新聞報道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各個媒體平臺報道的新聞內容如出一轍,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相對而言,地方電視臺平臺本身就很小,如果在做新聞報道時缺乏自身的特色,就很難吸引受眾,贏得受眾的青睞。因此,在采寫時,通過對現場原生態內容的選取,以更為接地氣的方式進行報道。才能使觀眾對新聞內容產生更多的“現場感”。要以“新聞在場”的采寫角度,以受眾的帶入為指導方向,通過對素材不同風格的挑選、編輯,既能帶給受眾不同的視覺感受,又能與受眾在思想上產生共鳴,進而幫助地方電視臺的新聞欄目獲得自己獨特的吸引力。
(五)提高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
新聞記者必須具備采編能力,這是對記者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地方電視臺應組織新聞記者開展采編能力的培訓活動,增強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和行業素養,讓新聞記者在工作期間能夠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采編能力。在具體采訪中,新聞記者的語言簡單明了,合理利用交流技巧,讓民眾說出心聲,從而收集到更多的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編寫出具有特色的新聞內容,提高新聞質量。工作能力對于新聞記者本身,乃至電視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切實提高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這是電視臺發展的根本,才能夠“留下”更多有受眾。
(六)加大新聞采編的關注力度
高質量、高水平的新聞報道來源于新聞記者的辛苦付出。地方電視臺的記者應更加重視老百姓的生活,將新聞的采編工作與民眾訴求和心聲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以老百姓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避免新聞信息同質化的現象發生。不僅如此,在新聞采編技術蓬勃發展的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還能將新聞內容與當下流行的“短視頻”結合起來,通過融媒體移動客戶端傳播新聞報道的精彩部分,讓“小屏”傳播影響電視新聞的關注度。這樣,融媒體平臺可以產生聯動效果,地方電視臺記者可以通過播放量了解受眾最關心的話題,而受眾也可以實時對新聞內容進行反饋。為此,新聞記者在工作中要不斷積累與總結經驗,提高自身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關注受眾之所想。
四、結束語
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播放效果在很大程度取決于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因此,新聞記者一定要有敏銳的“嗅覺”,善于發現的眼睛,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提高采編能力,在努提高電視臺新聞報道的質量,同時將最真實的一面向社會各界展示出來,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沛.基層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提高新聞采編能力[J].西部廣播電視,2018(24).
[2]劉錫菊.淺析增強新聞記者采編能力的有效途徑[J].記者搖籃,2019(08).
[3]李東.探析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J].傳媒論壇,2019(12).
作者簡介:陳董榮(1982-),男,漢族,福州人,大學本科,記者職稱,研究方向:新媒體視頻,單位:福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