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瑾
摘 要:近年來紀錄片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在創作過程中,紀錄片中同期聲的設計也愈發的得到創作者的關注,不僅關注于同期聲的真實紀錄,也在其幫助影片進行情感表達的方面進行了全新開拓。本文主要是對于這樣一種運用進行研究,通過對于不同類型紀錄片中同期聲運用的分析為例,來呈現紀錄片中同期聲運用的獨特情感表達魅力,并對提出了相應的應用原則,以期能夠增強創作者對今后的紀錄片中同期聲的情感表達作用的關注。
關鍵詞:紀錄片同期聲;情感表達
一、紀錄片中的同期聲
(一)紀錄片同期聲的定義
關于紀錄片同期聲的定義,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紀錄片同期聲不等同于同期聲。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往往會有一個誤區,因為同期聲的概念大多應用于紀錄片中,所以經常將聲音的同期聲(同期錄音)與紀錄片中的同期聲概念混淆。事實上,紀錄片同期聲的定義主要可以理解為在一部紀錄片作品中,制作團隊借助收音設備同步錄制,進而靈活應用于紀錄片之中,凸顯作品藝術性、真實性、現場感的過程。與電影、電視劇藝術作品中的同期聲、同期錄音不同,紀錄片同期聲更強調“真實”的重要性,強調“現場感”對于紀錄片作品藝術魅力展現的重要價值。
(二)紀錄片的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是指能夠將劇中人物、創作者的情感生動的傳遞給觀眾,使觀眾感受到影片所傳遞出的態度認知以及價值觀等。對于任何一部藝術作品來說,情感表達都尤為重要。作為紀錄片的生命之聲的同期聲因為它制作中追求的同時同期性,在營造表達影片情感方面也具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二、紀錄片中同期聲的情感表達應用
不同的影片中紀錄片同期聲的設計使用是完全不同的,有的紀錄片的同期聲以恢弘之勢占據影片聲音創作的江山,有的紀錄片中同期聲只是以蜻蜓點水般的出現,但是同期聲的出現對幫助紀錄片來表情達意卻擁有著更為自然和巧妙的表現力。
(一)無形情感的具象呈現
紀錄片中情感往往需要有一個載體幫助其呈現,這種細微的情感在畫面中很難進行徹底的表現,同期聲音是帶有情緒的副語言的,能夠更加貼近觀眾的生活,生活的紀實感更加強烈。在《生門》中大量的人物同期采訪、解說通過帶著濃重武漢本地方言口音的病人、患者家屬的語言,傳達出來的是能穿透電視熒屏的喜悅或無奈。當觀眾聽著老來得子的老田反復重復著“生了、生了,是個兒子,是個接班人”歡天喜地的開始報喜時,那種迎接新生命的激動和欣喜也通過人物語無倫次的副語言情緒表達切切實實的傳遞給了觀眾,讓觀眾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表達,心中油然而生出對生命的敬畏。由此可見,同期聲的情感表達作用在現實題材紀錄片中的呈現,以其自然樸素的方式在傳遞著豐富而又多層次的情感,將無形的情感化為有形的聲音傳遞出來。
(二)歷史情感的當代訴說
紀錄片的創作中情感的表達具有著特殊的時空性,需要將歷史的情感傳遞到當下,作為紀錄片而言它承載著時間的印記和責任,是歷史與現實與未來的承接。在情感表達方面,涉及到歷史素材的情感就需要通過同期聲的方式用當代人的語言來訴說,讓歷史的情感穿越千年通過具有現實時空屬性的同期聲傳遞出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之中鐘表匠人修復的乾隆時期的鐘表修復所傳遞出的清脆動人的走時表演聲,同期音響的收錄,讓歷史的自豪感在今天有了更為緊密的延續,實現了歷史情感的當代訴說。
三、紀錄片同期聲情感表達的實踐原則
(一)樹立高度的同期聲情感表達的觀念
想要達到同期聲情感表達的最高水平,創作團隊需要在拍攝之初就樹立起高度的同期聲設計觀念。應該重視同期聲團隊的建設,對于收音的場地進行考察,制定出完整的聲音設計方案,并進行設備的選擇,對于整體呈現的情感表達進行設計。紀錄片《幼兒園》在前期的聲音設計中講同期聲放在了重點。因此,劇組將地板重鋪,解決了幼兒園里隔聲和混響的問題,最終得到了較為清晰的同期聲,最終營造了幼兒園這樣一個小社會的熙熙攘攘。因此,可以看出,想要實現同期聲的表情達意創作團隊前期的理念樹立非常的重要,傳統的觀念中對于同期聲很多創作者的概念只是有與無,并不是非有不可,這樣的觀念也就造成了“重畫面,輕聲音”的錯誤觀念,同期聲的情感傳遞也就達不到最佳的效果。
(二)細致的設計與生活化的收錄
在實際創作中,不同的話筒有著不同的收錄效果,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感表達進行選擇。在進行紀錄片同期人聲的收錄時這一點非常重要。在紀錄片《我是藝考生》中在同期聲的處理上就非常自然,拍攝者進入到一群藝考女生的宿舍中,并非選擇長桿話筒具有指向性的采訪某一個人物,而是表現她們的閑聊,聽她們苦中作樂般的講述練舞蹈的傷痛,節食的艱難,這樣的同期聲的收錄方式更顯真摯,情感的表達更能引起觀眾共鳴。因此,在實際收錄中,聲音創作者應當具有生活化的意識,能夠捕捉到生活素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化魅力并將其捕捉下來,成為紀錄片聲音創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同期聲素材的合理搭配與選擇
想要達到影片聲音情感表達的充沛,對于素材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根據影片的風格進行后期的搭配。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同期聲的使用而只是穿插在華麗的解說詞和音樂之中,當單珍卓瑪和媽媽行走在山間時,富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民樂響起,配合著雨滴淅淅瀝瀝落下的聲音,清脆的鳥叫聲,同期聲的加入與后期音樂的配合渾然天成,實現了整段畫面的情感烘托,這樣同期聲的使用使得整部影片的在符合審美性的同時也實現了真實性的呈現。而在一些追求現實主義,需要傳遞現實生活粗糙感、煙火氣的影片中,同期聲就可以作為情感表達的主要元素去使用。由此,創作者在紀錄片的后期編輯中應當具有一定的選擇意識,既不能盲目使用也不能完全放棄,只有合理的搭配使用才能在紀錄作品中達到用真情真意的聲音打動觀眾的目的。
結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紀錄片同期聲的制作和收錄技術已經越發的成熟,因此,創作者應當認識到的是,對于紀錄片情感表達的呈現人們在敘事手段,視覺表達上都進行了反復的研究和分析。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中的同期聲在情感表達方面有著比畫面更加通俗、清晰的特點,有著比后期配音更具具象性、時空性、立體性的優點,勢必會成為增強紀錄片真情實感表達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吳一葉.把握同期聲聲入耳——如何利用同期聲為紀錄片增彩[J].新聞研究導刊,重慶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2018.(12):140-142.
[2]劉麗.談紀錄片同期錄音的觀念、特點與技術[J].現代電影技術,2016,07: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