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淋 李思雅 孫鳳嬌
摘 要:云南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回族是云南各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較多的民族,回族文化對云南文化的塑造與形成具有一定程度上影響力,本文主要從歷史的維度探討云南回族文化的傳入和發展過程,通過簡述通海縣的回族文化的傳入和發展的時間脈絡,力求把云南回族文化的傳入和發展做一個簡單的概述。
關鍵詞:云南回族文化;通海;納家營;清真寺
一、云南回族文化的簡介
(一)云南回族文化的概況
云南回族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以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政治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狀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伊斯蘭教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發展現有信眾約3000萬人,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東方特點的伊斯蘭文化體系,成為了中國的五大宗教信仰之一,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塑造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力。當前,中國主要有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等多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云南通海縣回族文化的傳入與發展。
(二)獨特的通海回族文化
通海縣屬云南省玉溪市,是云南省蒙古族唯一的聚居地區。通海的伊斯蘭教有老教和新教兩個教派。老教(格底目)于元代隨納數魯出任臨安,元江宣慰司都元帥之職而進入通海,分布于納家營、古城、下回村、小回村、葛家營。新教(哲赫林耶)于清乾隆年間,由古城馬云照傳入,分布于大回村和古城。老教與新教雖有一些差異……但在信奉崇拜安拉為唯一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這一伊斯蘭教的根本教旨上是完全一致的。1
二、通海回族文化的傳入與發展
(一)通海回族文化的傳入
云南的回族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西亞、中亞和中國的西北、中原等地遷徙而來。根據現有史料書籍、碑刻記載,可證實在元代確實有一大批的回回人遷徙進入云南。1254年,忽必烈在云南設行省,將云南直接把控在中央皇權之下,加強了云南邊境地區與中原內陸的聯系。如:忽必烈重用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立他為省長,重用漢人張立道等人建立云南新的行政體系。這便是云南回族遷入之初,同時也帶來了伊斯蘭文化即回族文化的萌發之始。納家營內《明皇敕封世襲錦衣衛納公諱永階之墓碑》記載了賽典赤及其后人在納家營的發展。《續河西縣志》(稿)載:“馬姓,始祖均,回族,原籍南京,明初隨軍人滇,住東渠鄉(今大、小回村)”。2元明兩朝,因政治、軍事的需要、交通、貿易的發展,大量的回回人遷徙進入云南,他們在人口流動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自己的文化,他們在保持自己的伊斯蘭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情況下,與云南其他民族進行友好的交往、通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現在云南所看見的回族。
(二)通海營回族文化的發展
《通海縣志》記載:“通海回族聚居的鄉、村,都建有清真寺。納家營、下回村、葛家營、小回村、大回村各1所,古城村2所,全縣共有清真寺7所。在7所清真寺中以納家營清真寺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大。據傳始建于元代,明、清時幾經修葺擴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宗教政策遭破壞,各清真寺一度被迫關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實,全縣清真寺均已開放,正常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3在清朝、民國時期,通海縣各清真寺都立志于培養宗教人才、發展經堂教育。在通海縣各清真寺中,納家營的經堂教育辦學時間最久,規模較大,培養的人才也較多。4目前,云南省通海縣的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仍在繼續辦學,其現學制為4年,并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開設了初、中、高三個等級進行授課,主要授課為宗教類、語言類、文化類等課程;其招生年齡在16-25歲之間的學生,主要為本省子弟,也招收少數的省外學生。納家營歷史上經學發達,知名阿訇輩出,也是著名學者納忠、納訓的家鄉,納忠、納訓都曾就讀于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納忠是當前我國唯一一位撰寫《阿拉伯通史》(上、下兩冊)的學者,納訓的突出貢獻是把《一千零一夜》全書成功翻譯。
三、結語
云南回族文化的傳入據史料證明在元朝已有,但元朝之前是否有傳入的跡象,目前尚未得到可靠的史料得已證實。云南回族文化歷經多年的發展與演變,遂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地區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表象:一是經堂教育。清初時期,云南省興起了經堂教育,實施了雙語教學,創建了“云南學派”,培養了一大批伊斯蘭學者,在當時甚為流行,使云南成為中國伊斯蘭文化經堂教育的中心之一。二是多元特色。大量的回回人遷徙進入在云南,并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在與云南多民族的人們進行交流、交往過程中頑強地保持著自身的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同時又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融合發展、豐富自身,使得云南的回族文化具有多元性。
注文:
[1]通海縣史志工作委員會編纂,通海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628頁。
[2]通海縣史志工作委員會編纂,通海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604頁。
[3]通海縣史志工作委員會編纂,通海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628頁。
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2017年秋季學期招生簡章,https://zuciwang.com/q/267/bgmhbzcv.html。
參考文獻:
[1]楊秀蓉.云南伊斯蘭文化教育[N].中國民族報,2012-09-11(007).
[2]蕭霽虹.《清真月報》《清真鐸報》:伊斯蘭文化與云南地方文化的交融[J].伊斯蘭文化,2011(01):153-163+11.
[3]劉菊華,李德文.云南伊斯蘭經堂教育改革初探[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8(0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