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騫 羅玉蝶
摘 要:作為新興生產性服務行業,工業設計產業與制造行業長遠發展間關系密切,主要通過發展專業化工業設計服務行業推動區域基礎制造業與先進工業設計理念間銜接,實現優化產業結構及增強企業區域競爭力的目標。從總體角度來看,我國專業化工業設計服務停留于產業化發展初期階段,著重強調妥善處理設計創新與技術創新間互動關系,把握工業設計組織形式及研究方向的變化趨勢。本文以工業設計產業為切入點分析其市場需求環境,就提出具體的發展途徑進行深入探究,旨在為相關從業人員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工業設計產業;市場需求環境;發展途徑
自上個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期間誕生工業設計理念以來,被視為創新實踐思想的重要手段,屬于現代化社會中全新的文化形態且跟隨工業化發展進程變化而變化。無論是后起新興國家及地區或西方歐美發達國家均注重工業設計,是推動制造行業發展及實現經濟集約增長目標的有利手段及關鍵要素。同時,工業設計往往與工業化進程關系密切,以工業化批量生產的產品為設計主體對象,一旦延伸其設計內涵則能同步遞進及深化理解工業產品的設計功能[1]。此外,工業設計能全面塑造產品形象,而狹義的工業設計指產品開發期間所產生的相關設計服務,例如:以初級設計階段為例僅僅停留于設計產品外觀造型的層面;以高級設計階段為例逐步由設計產品外觀造型向產品綜合設計過度。鑒于此,本文針對工業設計產業市場需求環境及發展途徑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工業設計產業的市場需求環境
一般說來,工業設計現實供需關系判斷分析越科學合理越能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及發展趨勢,進一步引導工業設計產業趨向健康發展態勢。當前我國工業設計產業具有滲透力較強等鮮明特點且產業應用領域相對廣泛,例如:以服飾及家具為典型代表的都市工業、通訊行業、家電行業及汽車行業等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領域,取得令人滿意的應用效果。同時,相較于傳統工業,都市日用消費品工業設計具有款式彈性大、情感文化因素鮮明及色彩運用豐富等特點,是聯系最為密切且全面體現工業設計創新理念的行業領域。此外,我國機電產品等機械裝備制造類產品工業設計技術起步較晚,與工程設計間聯系緊密。
同時,社會基礎及社會環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響工業設計市場的總體需求,換而言之制造類企業類別不同其工業設計的功能定位及影響范圍均存在著明顯差異性。從企業行業特質角度來看,都市型工業設計需求缺口相對較大且冶金及石化類工業設計需求缺口相對較小[2]。一旦地區工業結構長期呈現以原材料工業為主體的重化工型產業結構的局面則對于工業設計及工業技術的需求及認知停留于避重就輕的失衡階段,甚至可能造成市場需求制約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步伐的問題。此外,不同區域其設計成果、設計技術及設計理念推廣應用均存在著明顯差異性,無法突出其創新產業結構的支持作用。
二、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途徑
(一)搭建引導促進機制
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從根源上認識到工業設計產業的地位及戰略價值,充分發揮自身推動工業設計產業的主導作用,搭建有助于工業設計產業健康發展的機制及政策性保障體系,創造出良好的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大環境,并且提前明確市場準入機制,促進工業設計產業向市場化及專業化的發展進程,提倡創設符合專業標準的設計機構及服務層次,利用綜合性產業扶持手段引導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方向,盡可能擴大品牌企業工業設計及重大項目創新設計的扶持力度,促使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形成自身的設計管理機構,特別是工業設計所產生的費用支出統一歸納至研發費用的范疇。
(二)鼓勵創新設計同步
從戰略角度來看,將工業設計視為實現制造產業升級目標的關鍵性手段,指導制造類企業重視工業設計且將其與技術創新上升至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勵制造類企業關心工業設計人員日常工作,通過與企業工程師間協同合作等方法滿足產品工業設計改造的要求,促使制造類企業由生產主導型向設計主導型轉變,從根源上認識到工業設計占據產品開發及技術開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進一步推動工業設計方法、設計模式及設計理念的變革進程。同時,行業中各大“龍頭企業”加大對于重組研發機構及設計機構的重視程度,設置工業設計師等相關崗位,促使龍頭企業真正意義成為行業領導者。
三、結語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工業設計產業的組織形式與工業設計產業容量變化、經濟發展所處階段及社會對工業設計認知程度間存在著密切聯系,而選擇有效的工業設計產業組織形式能明顯提高工業設計水平。從產業發展趨勢角度來看,工業設計產業的組織格局無法脫離大型制造類企業工業設計部門及專業工業設計機構協同合作的支持。總而言之,現代化國際工業設計范疇拓展至生產環境、市場推廣及產品包裝等產品生產及產品流通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孫曉鑫,馬志宏,張璐.淺談工業設計中產品創新與企業發展、社會需求及資源利用的相關性[J].清洗世界,2018,34(11):73-74.
[2]孔祥金.“四位一體”現代學徒制在工業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