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阿波 陶青云 程林
摘 要:在全國人民不懈努力之下,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本文主要從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兩個歷史階段性、學術界對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轉變、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進展、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不足之處四個方面對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國際關系;階段性;進展與不足
一、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兩個歷史階段
我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共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分別是1987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國際理論研討會以及2000年北大和復旦的兩位學者提出的國際關系理論中國學派。這兩個歷史階段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理論建設的指導思想不同。前者是以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后者是借助西方關于社會科學知識生成過程的相關研究。并且二者研究的側重點也不同,前者強調研究的政治導向,后者是研究的學術規范。其次,理論知識構建方式上有所差異。前者具有自覺的意識形態,后者是具有學術自覺。最后,理論建設的目標不同。前者是為了保持中國理論研究的獨特性,后者是以高度學術化的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為目標。
二、學術界對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轉變
隨著我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西方學術界對我國特色關系理論態度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以往的無視到如今的歡迎,這也表明了西方學術界對中國的肯定。在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第一階段時西方學者基本上都沒有關注,針對此理論建設的評價也是寥寥無幾,直到第二階段西方學者才開始轉變他們的態度,開始對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建設進行評介、研究。這一轉變發生的原因是西方學者在21世紀初對非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探討,體現出長期以來西方學者對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的深刻反思。非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探討吸引了包括中西方國際關系學者的廣泛參與。而作為非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學派的建設也開始受到西方學界的關注與歡迎。
三、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進展
(一)上海共生學派
上海共生學派形成的時間最早,它是有金應忠和胡守均將共生的概念引入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中。上海共生學派反思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的弊端特別是大規模戰爭頻發的歷史怪圈,從而否定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的實踐有效性;同時總結古代東亞國際體系的成功歷史經驗,從而凸顯內生型古代東亞國際體系對21世紀國際關系的借鑒意義。而在理論層面,上海共生學派一方面批評西方哲學傳統中的一元論思維和對于一致性的偏好,從而否定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和”與多元包容性的關切,從而凸顯出構建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必要性。
(二)道義現實主義
道義現實主義是與2014年提出的,道義現實主義主義研究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問題,這一權力轉移的過程與結果都不會對國際體系的基本結構產生根本影響。為了凸顯中國理論的特征,道義現實主義試圖將現實主義的基本邏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具體就是以現實主義的分析框架為基礎,加入古代中國思想家對道義與國家治理的相關論述,以期重新解釋權力在國際體系中的分布獲得和轉移的過程。因為要遵循現實主義的基本框架,所以道義現實主義假設大國在國際體系中位置的改變并不會影響到國際體系本身的特性,而因為加入了國際領導力這一中國文化導向的核心概念,所以國際體系中的權力轉移過程可能以一種有別于現實主義的和平方式實現。
(三)國際政治關系理論
國際政治關系理論是在2015年提出的。最初由秦亞青在2009年提出“過程建構主義”,然后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形成的。關系理論是道義現實主義之外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又一范例。一方面,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始終是過程建構主義以及關系理論最主要的理論來源。無論是對過程的關注還是對實踐的強調,都來自于西方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為了凸顯理論的中國特性,關系理論從中國文化中尋找獨特的中國元素,分別涉及到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中國人的世界觀。這-系列獨特中國元素被統-到關系性這一與理性相對立的中國核心概念下。
四、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不足之處
(一)中國學者對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定位不一致
首先是我國學者對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定位有所不同,因為由部分中國學者由于接受過西方文化的學習,所以他們認同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學術的價值,將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視作西方理論的有益補充。但是另外一部分學者則不認同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價值,認為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思想由錯誤,想要由中國國際關系理論代替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二)中國學者構建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策略不同
其次是中國學者構建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策略有所不同。部分學者認為以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為基本框架,輔之以中國特色的概念。而另外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想要完全摒棄西方理論框架,純粹以中國經驗構建中國理論。前一種策略面臨著理論的中國特性不足以及中國經驗與西方理論框架的兼容性問題,而后一種策略則存在理論成果的系統性與科學性不足的缺陷。
(三)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構建實踐中普遍存在中國中心主義傾向
再者是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構建實踐中普遍存在中國中心主義傾向。造成這個的原因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具有同質性。即都是從有限的個人經驗出發,通過各種方式不同程度地結合他者的個人經驗,逐漸形成對世界的總體認知。在這個知識過程中,個人經驗是認識世界的出發點,也是對世界認識的基礎,對個人經驗的偏好因此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認識論傾向。
四、總結
雖然我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實際過執行程中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魯鵬.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階段性進展與不足[J].國際關系研究,2019(04):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