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當前“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新常態下,隨著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社公民眾對于家庭服務業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且對于家庭服務業的需求逐步由滿足基本需求向追求更高的服務質量轉變。然而,在我國目前家庭服務業發展中,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主體,更多強調的依舊是家庭服務業作為產業的經濟屬性和市場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家庭服務業的社會效益和價值。本文指出,家庭服務業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只有通過搭建完善的“政府一社會一市場”的三方機制指導家庭服務業產業結構優化,才能切實促進家庭服務業發展應更好地實現經濟和社會雙重目標。
關鍵詞:家庭服務業;經濟價值;社會效益
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家庭結構啞鈴化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也逐漸顯現。為回應快節奏的社會發展現狀以及傳統家庭角色分工的調整變化所帶來的市場需求,家庭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經濟效益日益凸顯。與此同時,為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政府在推動家庭服務業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濟南視察外來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時提出,“家政服務大有可為,要堅持誠信為本,提高職業化水平,做到與人方便、自己方便”。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說:“千萬不要小看家政服務、社會養老,這些都是朝陽產業……加強政府領導、行業管理、加強行業資源整合、技術培訓和行業的組織企業化運作時促進和諧發展的根本對策。”
在市場與政府力量的雙重推動下,家庭服務業無論是在從業人數、經營范圍、產業規模與服務質量上都有顯著的進步和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家庭服務業企業和網點約50多萬家,從業人員2000多萬人,年營業額達到1600多億元,包括53個業態,提供20多個門類,228中服務項目??傮w來看,家庭服務業的發展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服務民生、促進和諧社會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當前我國家庭服務業主要是以政府扶持為抓手,以政策激勵和財政補貼為主要發展基礎的朝陽產業;在發揮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企業自主成長、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帶動產品創新等關鍵領域,尚有不足。從實踐層面來看,現階段我國家庭服務業由于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支持而運營,存在著產業規模偏小、服務質量偏低、創新動力匱乏、資本運作乏力等問題。因此,當前絕大部分學者都主張引入更多市場調節機制來發展家庭服務業,通過市場自身規律完善和解決供求不匹配、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產業升級動力不足等問題,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實現家庭服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本文指出,家庭服務業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促進家庭服務業發展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從而更好地實現經濟和社會雙重目標。
一、家庭服務業是以家庭服務為核心的產業
根據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家庭服務業是指以家庭為服務對象,向家庭提供各類勞務服務,滿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務行業。也就是說,家庭服務業是以家庭為經濟單位,以滿足家庭日常生活為服務內容的產業。
根據中國家庭服務業協會對中國家庭服務業從業范圍的界定,家庭服務業可以包括家政服務、家庭清潔、家庭病患護理、家庭醫生、家庭餐飲、家庭教育、婚慶禮儀、家庭園藝、搬家物流、家庭舊貨收購、家庭養老服務、家庭裝飾維修、家庭兒童接送服務和家庭鐘點工等以家庭為服務對象的有償服務,涉及近20多種服務領域(見表1)。
而在實際探討的過程中,大部分學者和有關部門認為,家庭服務業主要以家庭為服務對象,向家庭提供各種勞務為核心。因此,在劃分家庭服務業內涵時,盡管廣義的家庭服務業會將服務對象劃分為家庭內、家庭外、社區服務、外派委托服務等類別(見表1),但實際操作中則主要圍繞的是有限的幾個業態。
為便于討論,本文根據《指導意見》在第一章,結合中國當前實際情況,集中性地將家庭服務業縮小為“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社區照料服務和病患陪護服務”四大重點業態。家庭外服務,諸如一般的鮮花禮儀服務以及面向單位或企業的保安保潔服務等,還有為所在社區提供的配套服務均不在本文的討論范疇中,旨在更具針對性的把握家庭服務業的特質和發展趨勢,深入討論家庭服務業和社會企業的互動關聯,切實提升公民生活質量,擴大就業規模,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
二、家庭服務業是以經濟盈利為目的的產業
當前,我國家庭服務供給模式有幾種:一是政府主辦模式,即政府各級財政支出資金,分級建立服務機構提供各種家政服務;二是政府主導模式,主要采取公辦民營模式和政府資助民間組織建設并管理的兩種方式;三是政府資助、機構經營模式,采用政府出資和社區籌資的方式,委托或資助專業服務機構承辦、管理和運營的一種專業化連鎖運營模式;四是政府購買服務市場運營模式,即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為支付能力不足和需要照顧的人購買他們所必需的基本服務。(詳見下表)
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水平的限制,我國暫時沒有承擔所有福利服務的能力,但在保障日常生活和基本就業醫療養老的方面,政府一直在積極作為。比如“三無戶”“五保戶”,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等基本生活都是政府通過村委會或者居委會等基層組織保證;城鎮職工享受到的福利也是政府供給在單位的具體體現。
不過,不同于基礎公共服務和非營利組織籌措的志愿者服務,盡管家庭服務業也是以優化家庭生活品質、滿足家庭服務需求為目標,家庭服務業仍是以營利為導向的,由家庭服務經營者提供的一系列具有經濟屬性的服務活動。單一的依靠財政撥款提供家庭服務,顯然不僅會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也不利于跟不上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家庭服務需求,更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新的社會化家庭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除政府直接投資或購買服務機構的產品和服務以外,還需深化規章保障、政策支持和資本引導等,引導社會組織向企業轉型,鼓勵企業發揮社會價值,共同推動家庭服務業發展,搭建高標準,多層次的家庭服務業。
三、家庭服務業是以社會效益為根本的產業
在我國,一方面,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民間組織或社會工作者在通過社會福利供給或社會救助等方式開展社區援助時,除了利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資金、社會慈善資金和社會閑散資金外,無法實現更有效率的和更持久性的援助計劃;另一方面,營利為目標的家庭服務產業則主要基于商業原則來生產和供給服務,以經濟屬性為焦點,忽略了家庭服務業也的準公共產品屬性和內在社會效益,不利于滿足低收入群體的家庭服務需求。隨著家庭服務業市場的深化,以及對于家庭服務本質的深入理解,越來越多的家庭服務業開始將其巨大的運營利潤讓渡給社會價值,不僅分擔了政府的經濟和社會壓力,也推動了社會效益的增長。
由于家庭服務業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家庭或以家庭為單位組建的社區,且服務內容多為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活動內容,所以對于增強民眾滿足感,促進家庭和睦、社區融合、社會有序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首先,通過家庭服務產品的供給,可以減輕家庭中的照護負擔,為繁忙的工作日常減少更多的時間壓力和精神壓力;其次,而專業的家庭服務也會使受益人獲得更為舒適的服務享受;最后,多層次和多元化的家庭服務產品則會為消費者提供靈活且完備的服務選擇,提升整體的社會物質文化需求,提高社會滿意度和幸福感。
一直以來,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旨在彌補市場的不足,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而家庭服務業也正是政府一直以來提升社會福利的主要途徑。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政府決策機制固有缺陷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導致政府的決策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家庭服務供給趨于浪費和低效,公共支出規模過大,甚至削弱了社會福利。
針對政府失靈和單純市場機制下對于社會效益的犧牲,20世紀70年代歐洲各國福利體系失靈促使許多國家采取契約外包等方式緩解財政壓力;而非營利組織的快速發展和多元化趨勢,也促使資源競爭越趨明顯。這一趨勢更造就了社會型企業的運營模式的出現。近年來,引入的社會企業組織理念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雙重目標,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政府的政策和經費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家庭服務業自身的造血能力,同時更加提升了家庭服務業與居民需求之間的粘合度和服務供給的多元性和靈活性等。
因此,在發展家庭服務業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搭建“社會型企業”頂層設計,鼓勵社會企業發展,一方面,推動社會組織自主化、企業化發展,逐步減少對于政府補貼和政策優惠的依賴;另一方面,鼓勵具有家庭服務或社會服務等社會公共屬性的企業向社會企業轉變。運用商業策略解決社會問題,實現政府市場與社會三種力量的有機結合,強調企業不應僅僅將公眾看成公共服務產品的“顧客”,而應以公眾需求和利益表達為參照,提升滿意度和關懷度。一方面,國內早期的社會組織建設大多依賴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缺少自主運營能力,因此在供給家庭服務等公共產品過程中會導致入不敷出、質量問題等狀況;另一方面,社會企業在發展中,也往往以經濟效益為第一重點,而忽視了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隨著全球對于“社會影響力投資”的越發關注,社會企業在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社會影響力投資,就是針對特定的社會目標,并伴隨著財務上的回報和成就的一種投資形式。影響力投資并不會減少政府的責任,但通過籌資手段的創新,可以使服務供給更加有效。政府對“社會影響力投資”加大政策認可和支持,有利于滿足社會服務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平穩推進。
參考文獻:
[1]張珠銀.促進我國家政服務業合經濟發展的對策與研究(J).理論學習,2009(1):51.
作者簡介:
陳思瑾,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