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高校稅法課程也面臨巨大挑戰,應當與時俱進,才能適應這一變化。本文首先介紹稅法課程的特點,指出高校稅法課程在課程內容、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學團隊等方面面臨的問題,然后提出稅法課程可以通過運用網絡平臺,合理設計課程,打造優質教師團隊和進行校企合作等措施來進行完善,試圖為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稅制改革;稅法課程;教學改革
一、引言
稅收對國民經濟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最近幾年,我國稅收法規面臨巨大的改革,稅制也在逐漸完善成熟。特別是從2016年“營改增”開始,增值稅改革力度加大,2018年水資源稅開始試點,環境保護稅開始全面征收,2019年新個稅全面實施。而隨著稅收法律的完善,納稅人納稅意識的提高,企業對稅務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稅法課程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大部分土商類專業都開設了稅法課程。面對如火如茶的稅法改革,稅法課程也面臨巨大的挑戰,高校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保證稅法課程的質量,提高稅法學習效果,培養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二、稅法課程簡介
稅法是高校稅收學、財政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實踐性和專業性較強。稅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離不開稅法,學生經過學習基本可以掌握稅法的基本內容,學會日常的報稅工作。第二,課程內容煩瑣,課程內容更新快。我國稅種較多,稅法課程內容十分煩瑣,而且隨著稅法的改革,課程內容會嚴格稅法進行調整,不斷更新知識點,因此課程內容更新較快。第三,對記憶能力和計算能力要求高。各大稅種的納稅人、征稅范圍、稅目、稅率、稅收優惠等等都需要學生記憶,同時部分大稅種,比如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等還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計算能力。
三、高校稅法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稅法內容更新快,但教材和教學資源更新不及時
稅法的調整順應了經濟的發展需求,不可避免。隨著稅法的改革,教材和教學資源當然應當做出調整,教師也應當不斷學習新的稅法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最前沿的稅法知識。但由于各種原因,稅法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很難跟上時代的變化。教材的編撰、審核、出版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從挑選教材到正式授課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授課的時候,往往稅制已經改變,教材所載知識已經過時。
(二)稅法課程設計不合理
稅法課程一般包括稅收實體法和程序法等。按照稅法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重點一般都在實體法,而由于課時有限,大部分教師只講解流轉稅和所得稅幾個大的稅種,其他十幾個小稅種的講解點到即止甚至沒有涉及。因此,導致學生對稅收實體法的掌握不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考慮的角度有限,無法從戰略的角度綜合考慮所有稅種,而這是納稅籌劃的基礎。課程結束后,大部分學生只能單獨計算某一稅種的應納稅額,對于納稅申報十分陌生。
(三)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大部分稅法課程依然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雖然很多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等教學方式,但是稅法內容繁雜,知識點多,教師依然以講解為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依然難以把握。很多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再加上稅法知識點更新速度快,學生認為將來參加工作的時候,現在所學知識已經過時,還需要重新學習。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并沒有結合現在00后學生的特點,不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職業素養。
(四)教師知識結構不夠合理,教師團隊素質參差不齊
在稅制改革的背景下,要把稅法知識講透徹,培養合格的學生,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通過最新的稅務局培訓、實務操作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能力。然而,很多高校的稅法授課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也缺乏培訓,稅法實務素養和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四、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選擇精品教材,運用網上教學平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稅法的教材至關重要,如果教材印刷錯誤或者知識點有錯,不僅給教學過程帶來困惑,也降低了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最好選擇精品教材。另外,為彌補教材知識更新的不及時,教師可以運用網上教學平臺。稅收政策不斷變化,大學生必須學會自學,才能適應知識的更新。“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可以獲取海量的教學資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傳統教學方式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正解。據調查,當代大學生喜歡碎片化學習,擅長利用搜索引擎獲得信息。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多平臺進行教學。教師團隊可以合作開發“微課”,把知識點碎片化處理,錄制簡短視頻后對每一知識點設置小測試。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沒有學透徹的知識可以在網絡開放課程中進行鞏固,也避免了傳統課堂時間有限的練習時間不足。而且在線平臺對學生作業還可以更精確地進行評閱,生成評閱數據,大大減少教師批改作業的時間,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情況的精確把握。如果缺乏條件的教師,也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在線課程進行篩選,把合適的課程推薦給相應的學生。學生也可以通過其他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比如稅務總局官網,中華會計網校,東奧會計網校等等網站,或者關注一些專業稅務的微信公眾號來進行知識更新學習。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更應當扮演引導的角色,讓學生能夠結合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迷失在大量的在線資源中。
(二)深刻解讀稅法立法的思路,合理設計課程
面對稅制改革,教師需要深刻解讀我國稅法立法思路。其實稅法的調整一定是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思考稅制變革背后的邏輯,合理設計課程。比如增稅稅率的降低可以為企業降低負擔,個人所得稅的改變將會更加公平調節居民收入,消費稅的征收更是體現了國家對大眾消費品的引導。另外,雖然任何課程都有重點,但是稅法作為實用性非常強的課程,應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來進行課程設計。比如針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會計核算和稅務工作密不可分,教學過程中各大稅種都要學習,稅法的理論基礎十分重要,而且不能忽視報稅的相關知識和技巧,納稅籌劃等,可以適當引入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公式法等來展開課程,幫助學生綜合掌握會計和稅法的知識。針對其他工商類專業,稅法課程的學習重在培養納稅意識,讓學生從企業和個人的角度掌握各大稅種,重點自然不是具體的報稅技巧。
(三)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專業的稅法教學團隊
稅制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師素質,打造優秀的教學團隊迫在眉睫。首先,高校在選聘稅法教師的時候要嚴格把關,可以適當引入“雙師型教師”,減少外聘教師的比例。其次,在培養教師團隊方面,可以通過定期培訓,企業調研,掛職鍛煉,項目鍛煉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強化稅法實務能力,從而保證稅法課程的教學效果。最后,高校還可以定期舉辦稅法相關講座,稅法改革研討會,邀請稅法專家,政府代表,企業代表等等來校開展講座,教師可以借此機會互相交流,共同進步,把握稅法改革和教學的方向,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
(四)加強校企合作
稅法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高校可以尋求企業合作,最大程度發揮雙方優勢進行人才培養。比如高校可以和企業簽訂協議,以優惠政策邀請企業進駐學校,共同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開發,學生可以以實習的方式為企業進行簡單的賬務處理和報稅,節約企業的人力成本。高校也可以與事務所合作,教師可以掛職事務所,學生也可以利用假期去事務所實習,增強學生事務操作能力,這樣的合作無疑是雙贏的,不僅可以節約事務所人力成本,還可以解決部分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
五、總結
稅法作為實踐性專業性非常強的課程,在財政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而稅法課程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也是學生參加專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基礎。稅制改革如火如茶,為適應新的社會需求,稅法課程教學也面臨著新的問題,筆者分別從教學模式,課程設計,教師團隊,校企合作幾個方面探討稅法課程教學的改革,試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從整體宏觀管理層面把握稅收法律,進行納稅籌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杜蓓.稅收法治視野下的高校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9).
[2]范曉靜.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稅法”課程教學設計及效果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4).
[3]胡善風,汪茜,程靜靜.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考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為例[J].2016(1).
[4]黎遠松.地方財經高校財稅法實踐課的教學改革[J].高教論壇,2018.
作者簡介:
吳曉鳳,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系四川成都。